(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二)
满分39分,限时25分钟
考点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13年,陆军总长兼湖北都督段祺瑞认为“以二城门为标榜,致军民脑筋易起浮动观念”,下令将武昌首义的“起义门”“聚义门”改回原名“中和门”“通湘门”;翌年接任都督的段芝贵下令将起义门城楼建筑拆毁,仅剩下城门拱洞与断壁。这一做法旨在( )
A.消泯民众的革命精神
B.为武汉的城市发展拓展空间
C.为复辟封建帝制造势
D.重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
2.民国时期,每当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前总要发表一则通电攻击对方,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全国和平秩序或者为了保卫约法,反对当政派系的独裁与滥权。这一现象( )
A.反映军阀已接受临时约法
B.说明了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
C.表明了军阀割据不得人心
D.体现了北洋军阀时期黑暗统治
3.下表所示为1897—1914年中、外资在华纱厂纱锭增加趋势比较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份 中资纱厂 外资纱厂
纱锭数(枚) 占比(%) 纱锭数(枚) 占比(%)
1897 234 304 59.4 160 000 40.6
1902 312 810 62.9 184 460 37.1
1906 380 780 65.0 204 852 35.0
1913 484 392 58.8 238 960 41.2
1914 544 780 54.0 454 976 46.0
A.外资企业在华失去竞争优势
B.洋务民用企业整体实力增强
C.传统经济中纺与织分离加速
D.民族工业发展突破外在阻碍
4.清末民初,爱国实业家张謇将其实业所得用于地方建设。他也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实行地方自治,改善乡村治安;发展乡村教育;创办育婴堂等地方救济事业。这表明张謇注重( )
A.学习西方的保障制度
B.以工业利润支持乡村发展
C.开启乡村工业化之路
D.积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衅起后,洋货进口顿绝,一般销泰西缎者,无从购办,纷纷向杭采购是缎”。这一时期,仅杭州、湖州两地新设机器绸厂百余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
A.传统丝织业竞争力凸显 B.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6.山西农村的一位知识分子在民国三年的日记中写道:“起阅六月二十五日(8月16日)《申报》,欧洲之战,各国纷如,将波及于我国。虽云英、法、日本谋攻青岛,而中国必大受损伤,洋人互相攻击,生命财产必大损,天盖甚恶洋人之暴虐,使其相争以毙命也。……中国现无战事,村人亦不知洋人构衅,是以坐享太平抬搁行乐也。”据此可知 ( )
A.反帝爱国运动影响广泛
B.近代报刊加速信息传播
C.作者认可西方物质文明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7.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坛。北洋政府接管社稷坛后,决定将其改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1914年10月,“社稷坛”改名为“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开始接待市民参观。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政治革命导致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8.1903年,晚清白话文运动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要手段(工具),以白话报刊为主阵地(载体),民国初年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白话告示、白话宣传品等,自然也包括白话小说、戏曲、诗歌等文学体裁。这说明清末民初( )
A.知识分子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日益深入
C.各种进步势力达成改革共识
D.有识之士注重对国民的思想启蒙
9.史学界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并认为它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形式上却相反。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相反”主要表现在( )
A.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
B.是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反思
C.以宣传民主科学为武器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2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8年,江宁公园办事处主事道员陈琪会同另一道员严其章向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提出了创办博览会的设想。陈琪在上奏的呈文中提出:“尝考欧美各国农工商务繁盛之原因,无不由赛会而起……若英、德、奥、法、比、意连年开博览大会,而富强之规甲于寰宇,此其明证也。”1909年,端方与江苏巡抚陈启泰联名向朝廷上奏折,请先创设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专以振兴实业、开通民智为宗旨。著名实业领袖张謇、虞洽卿等人都为劝业会积极奔走游说。新加坡华商总会为预备陈列品,呼吁爱国侨民“踊跃赞成”。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正式开幕,各界代表5 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典礼。
——摘编自乔兆红《开一时之风气 策异日之富强
——论1910年南洋劝业会》
材料二 南洋劝业会举办19年之后由浙江省主办的西湖博览会,是中国首个以“博览会”之名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该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南洋劝业会,但无论就展品数量还是观众人数而言,都超过了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明确规定,所征集的展品,除外国参考馆外,必须一律是“国货”。《征集出品细则》明确规定,“出品以国货为限,出品人以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限”,突出了国货的关键在于“国人经营”,即经营主权在我。博览会召开期间,建造了西湖博览会纪念塔、西湖博览会桥、大礼堂等标志性建筑,成为民国时期杭州滨湖一带颇具特色的新景观,使“西湖面目,焕然一新”。会后利用西湖博览会留下的建筑和展品所建立的西湖博物馆、浙江经济图书馆、杭州电厂用户娱乐电影院等,则成为新的文化和娱乐设施,长期留存。
——摘编自马敏《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变迁
——以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举办南洋劝业会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民国初年的西湖博览会。(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武汉为首义之区,革命精神和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更改武昌城门名称并加以拆毁,试图磨灭首义精神,消泯民众的革命精神,A项正确;此举并非为武汉的城市发展扩展空间,排除B项;北洋军阀此举并不是为了复辟封建帝制,排除C项;北洋军阀此举旨在消泯民众的革命精神,并非重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每当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前总要发表一则通电攻击对方,声称自己出兵是为了全国和平秩序或者为了保卫约法,反对当政派系的独裁与滥权”可知,在军阀派系眼里“和平秩序”“保卫约法”不过(常考点),这恰恰说明了在民国时期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B项正确。材料主旨讲的是军阀间武力争斗前夕的政治攻击,由此并不能说明“军阀已接受临时约法”,排除A项;材料中讲的是军阀之间的派系斗争,并未直接反映民众对军阀割据的不满,排除C项;北洋军阀时期黑暗统治一般指政治上反动、思想上复辟,这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C
选项 分析 正误
A 从材料信息来看,外资企业纱锭数占比依然呈上升趋势,说明其在中国依然有优势 ×
B 根据材料不能判断出中资纱厂是洋务民用企业 ×
C 据材料可知,1897—1914年在华的近代工厂的纱锭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会进一步加快中国传统经济中纺与织的分离 √
D 民族工业发展的外在阻碍在近代一直存在 ×
4.B 据材料可知,张謇把实业所得利润用于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地方自治、改善乡村治安、发展乡村教育等事业,表明张謇注重以工业利润支持乡村发展,故选B项;中国古代就创办育婴堂等救济事业,不是学习西方,排除A项;开启乡村工业化之路与“实行地方自治……教育”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解释材料,排除。
5.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机器绸厂的发展,并不是传统丝织业,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C项。
6.B
选项 分析 正误
A 该知识分子的日记记述了山西农村乐享太平,并没有述及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
B 据题干可知,山西农村的一位知识分子在1914年通过阅读《申报》得知了欧洲爆发一战并将波及中国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近代报刊加速了信息传播 √
C 据题干“生命财产必大损”“毙命”可知该知识分子认为一战会导致巨大的损失,说明其并不认可西方物质文明 ×
D 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 ×
7.B
选项 分析 正误
A 市政建设完善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
B 据材料信息可知,原为皇家祭坛的社稷坛在北洋政府时期改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更名为“中央公园”,体现出民主化趋向,说明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
C 材料强调原为皇家祭坛的社稷坛面向公众开放,并不能得出公民政治地位提高的结论 ×
D 公园面向公众开放并不属于“健康生活” ×
8.D 据材料民国初年,白话文运动“迅速蔓延至白话教科书……文学体裁”可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便于进步思想的传播,利于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故选D项;“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与材料时间并不完全相符,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属于文化运动,不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排除B项;“达成改革共识”与材料只提及白话文运动相悖,排除C项。
9.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A项;两者都宣扬了民主科学等相关思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道路,启蒙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尚未出现,排除D项。
10.(1)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西方博览会兴起的影响。(6分)
(2)西湖博览会的举办集中体现了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在物质文化、社会风尚等领域出现的诸多变化;对国货的推广与认可,提升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改善了杭州的城市设施与服务,促进了城市近代化。(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材料和所学知识 背景
“江宁公园办事处主事道员陈琪会同另一道员严其章向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提出了创办博览会的设想”“端方与江苏巡抚陈启泰联名向朝廷上奏折,请先创设南洋第一次劝业会”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奖励工商,使得一部分封建官僚也积极促成劝业会的开办
“尝考欧美各国农工商务繁盛之原因,无不由赛会而起” 西方博览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发展,对当时中国统治阶层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启发
“呼吁爱国侨民‘踊跃赞成’” 当时“实业救国”的思潮比较兴盛,部分爱国实业家也间接推动了劝业会的开办
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为劝业会的开办奠定了经济基础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进行评述即可。
材料和所学知识 评述
“是中国首个以‘博览会’之名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成为新的文化和娱乐设施,长期留存” 西湖博览会充分体现了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在物质文化、社会风尚等领域出现的诸多变化
“出品以国货为限,出品人以有中华民国国籍者为限” 当时西湖博览会的展品以国货为主,有利于促进国货的推广,提升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会后利用西湖博览会留下的建筑和展品所建立的西湖博物馆……长期留存” 西湖博览会后,一些建筑和展品被改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有利于改善杭州的城市建设与服务,促进城市近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