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一)
满分39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15年,陈独秀认为“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1920年,陈独秀强调“物质的自我扩大是子孙、民族、人类”,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这一变化直接缘于当时( )
A.新的民族危机爆发
B.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个人主义走向极端
D.传统的伦理结构已被打破
2.傅斯年曾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雳吓得清醒。”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 )
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是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3.下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部分期刊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刊名 创办者 创刊时间 停刊情况 主要内容
《秦劫 痛话》 旅京陕西 学生团 1919年 不详 痛陈人民疾苦
《迈进》 汉中的 旅京学生 1919年 第15期 后停刊 以砥砺学行,改良弊政为宗旨
《秦钟》 旅京陕西 学生联合会 1920年 6期后 停刊 唤起自觉,介绍新知
《秦铎》 陕籍旅沪 学生 1920年 半年后 停刊 反对旧制度,宣扬民主自由
《共进》 陕籍北京 大学学生 1921年 1926年 停刊 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贡献》 南开大学的 几位陕西学生 1922年 4期后与 《共进》 合刊 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教育革命
《新群》 上海大学 陕西同乡会 1925年 不详 宣传共产纲领,反帝反封建
A.陕西成为进步思想的中心
B.北洋政府压制爱国学生的言论
C.探索救国之路是时代旋律
D.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密切结合
4.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仅1919—1920年间就有近2 000名学生赴法,他们在经历过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中法反动势力压迫后,开始反思,曾经敬仰的法国也无真正自由平等可言。这( )
A.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B.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
C.促进留学中心的转移
D.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5.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甚至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
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6.中共二大发布的宣言指出,中国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党为保障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联合战线里设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客观分析了民主革命的实际问题
B.认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探索出了中国农村革命的新道路
D.开始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7.某时期创办的军事院校,在财政、武器和制度创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国的支持,俄方亦派员充任顾问并帮助筹建学校。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有人致辞说:“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逐渐地)进行,所以能够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大告成功。”据此可知,该军校( )
A.践行了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
B.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
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开展
D.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8.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的决议案》强调:“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指出党的中心工作以国民革命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国外压迫。”这一决议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认为( )
A.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C.国共两党阶级立场一致
D.国共两党有着共同的革命任务
9.1927年3月,全国农会会员已达到500万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广大农民在乡间推倒地主政权,解除地主武装,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这一局面的出现 ( )
A.为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埋下隐患
B.表明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雄厚
C.顺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形势
D.得益于土地革命开展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2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鲜经验作出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我们党在早年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可以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
学习中心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请结合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
答案全解全析
1.A 题干主旨信息:①时间、人物:1915年、1920年;陈独秀。②关键信息:“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③信息整理:从1915年到1920年,陈独秀的思想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
逻辑推理与判断:1920年,陈独秀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直接原因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中国重新回到战前受多个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新的民族危机爆发。它使中国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引发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爱国热潮,五四运动兴起,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尽管民主自由观念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有一定的传播,但并不能说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故排除B项;陈独秀在1920年的观点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故排除C项;打破传统的伦理结构,将个人从家族中解放出来是宣扬个人主义的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2.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排除A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材料“有觉悟的添了许多”“不曾自己觉悟……吓得清醒”强调民众思想的变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但与材料信息“有觉悟的”“不曾自己觉悟……吓得清醒”不符,排除C项。
3.C
选项 分析 正误 错误类型
A 材料中出现的期刊创办者虽多来自陕西或与陕西有关,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前期是上海,之后迁往北京,陕西人也多选择在北京或者上海创办期刊 × 只看表面
B 材料中出现了不少爱国言论,但未说明当时北洋政府对这些言论的态度,不能见到北洋政府就认为其是反动的 × 思维定式
C 据材料“以砥砺学行,改良弊政为宗旨”“反对旧制度,宣扬民主自由”“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教育革命”等可知,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近代期刊多宣传改良弊政、民主自由等,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救国之路的探索 √
D 材料中创办期刊的多为知识分子,期刊中的一些内容并非面向劳动群众,且材料内容未体现劳动群众在这些期刊创办中的作用 × 以偏概全
4.D 据材料“曾经敬仰的法国也无真正自由平等可言”并结合一战的史实可知,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的遭遇使一部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转而谋求新的救国道路,客观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D项。一批学生反思资本主义制度,而非否定,排除A项;留法勤工俭学主要影响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不能起到打击北洋军阀统治的作用,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国家仍是这一时期中国留学的主要地区,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可知,邓中夏等人向工人阶级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说明当时开始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体现了救亡图存道路的转向,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向工人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没有体现国民觉悟得到提升,材料也没有工人数量增加的信息,并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筹建新型政党,排除D项。
6.A
选项 分析 正误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二大认为工农联合革命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保证,并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这是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分析 √
B 中共二大(提出最低革命纲领:反帝反封)没有提及与国民党合作的事宜 ×
C 中国农村革命新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出现于秋收起义后 ×
D 当时国民大革命还未开始,且中国共产党没有独立领导国民大革命 ×
7.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据材料“创办的军事院校”“组织革命军”可知,创办军校的目的是进行国民革命,反帝反军阀,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黄埔军校的创办说明此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开展是国共合作破裂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C项;据材料“组织革命军……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可知,国内还有外来侵略势力,说明此时处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还未成立,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D 材料“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指出党的中心工作以国民革命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国外压迫”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认为国共两党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项正确。
9.C 题干主旨信息:①时间:1927年3月。②关键信息:全国农会会员已达到500万人;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③事件信息:1927年,广大农民在乡间推倒地主政权,解除地主武装,建立自己的政权和武装。
逻辑推理与判断: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3月正处于国民革命期间,此时农民纷纷推倒地主政权,是反封建的典型举措,这一局面顺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形势,故选C项;国共合作破裂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与农民的革命活动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还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土地革命开展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项。
10.观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分)
阐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但这一时期,中共确立的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显然,这是脱离中国国情的。中共二大重新确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尝试。1924年,国共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面对国民党右派对革命的背叛和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屠杀,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在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转战井冈山,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之路。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8分)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分)
解析 首先,由材料“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可得出观点: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次,据材料“我们党在早年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及所学,从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二大重新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遵义会议等方面分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