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二)
满分39分,限时25分钟
考点3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宋朝强化了父母给女儿准备嫁妆的义务,以及女儿嫁到夫家后依然有支配嫁妆的权利。如果妻子和丈夫离婚,可以取回嫁妆。这折射出宋朝( )
A.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经济发展影响传统观念
C.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D.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2.宋朝时,兖州人邹师孟“徙居徐州萧县之北白土镇,为白器窑户总首。凡三十余窑,陶匠数百”。潼州白龙谷陶人梁氏,世世以陶冶为业,其家极丰腴,乃立十窑,皆烧瓦器。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瓷器生产准入与户籍相挂钩
B.民营制瓷业有一定的发展
C.手工工场普遍采用雇佣劳动
D.瓷器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
3.宋代实行学田制,由朝廷赐予、州县置办、民间捐献等方式置办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学校将这些土地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学田制的推行( )
A.缓解政府财政困难
B.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C.促进了教育平民化
D.推动租佃制的普及
4.元世祖以统一币制为己任,极力推行纸币,最终规定:交钞的印造,要以万锭为限,以十足的现银为储备基金。他还明确规定:没有现金银,则不许印发新钞。这一规定( )
A.确立了纸币的法币地位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
C.根源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D.维系了交钞币值的稳定
5.元朝,江南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丝织、棉织、榨糖、制茶的手工业者,他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从事的行业世代传习,技术也日益精进。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加速
B.粮食生产商品化的发展
C.市镇经济规模的扩大
D.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6.唐末五代,士人或“视改面易主为固然,以成其风尚”,或“沉酣倡俳之中……士之贱,于此而极”。到了北宋,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则强烈批判这些士大夫缺少气节道德,由此,理学渐起。据此可知,理学的兴起( )
A.适应了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流动
C.推动了儒家伦理体系的重构
D.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7.南宋时期兴起浙东学派,其代表人物陈亮认为,“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陈传良将陈亮的思想概括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据此可知,浙东学派( )
A.受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B.与心学一脉相承
C.维护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D.主张经世致用
8.蹴鞠运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宋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宋代文人张敦礼的画作《闲庭蹴鞠图》还原了这一民俗活动,该图体现了( )
〔宋〕张敦礼《闲庭蹴鞠图》
A.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风气
B.宋代民众生活的多姿多彩
C.文人画创作承载史料价值
D.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结合
9.在服饰上,唐代宽袍大袖,无论男女都爱着胡服;宋代则相对修身适体,尤其是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这反映出宋代( )
A.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B.社会重理的审美意趣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追求个性的思想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2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61年,北宋天文官员王处讷制出新历,宋太祖亲自作序,命为《应天历》;981年,王处讷又献新历20卷,被升为司天监。984年,黄河决堤,刘吉主动请缨治理,在实践中摸索出新技术,堵塞决口,得官爵与丰厚的物品奖赏。1076年,朝廷规定太医局轮流派学官到各行政部门医治病患,年末根据诊治过程和治愈率进行赏罚。1088年,宰相苏颂组织创制水运仪象台的过程中,不拘一格拣选人才,把职位较低却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华的韩公廉直接选拔到创制小组。
——摘编自萨日娜《中国古代如何鼓励科技创新
——以宋代的科技奖励与科技创新为例》
材料二 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领域的表现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的畜牧养殖技术在唐以前已经成熟,到宋以后就没什么进步了。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的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当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前期知识的积累,一般来说,后一时代总要超越前一时代。比如,宋代发明了水转大纺车,但明清的纺车更先进。但是,如果在某些领域能有一些突破的变革,它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宋朝正是这样一个发生变革的时代,它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农业技术与影响文化发展的造纸技术等关键领域出现了突破性变革,影响了中国科技史的走向;特别是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三大发明”在宋代完成,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
——摘编自何勇强《宋代科技
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府奖励科技发展的措施。(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8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
2.B 根据材料可知,兖州人邹师孟组织陶匠数百人专门从事白瓷生产,潼州梁氏世代以陶冶为业,家境丰厚,产业规模大,这说明宋朝时民营制瓷业有一定的发展,故选B项;据材料“徙居徐州萧县之北白土镇”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逐渐松弛,兖州人邹师孟是迁徙至白土镇从事制瓷业的,排除A项;据材料“陶匠数百”并结合所学可知,邹师孟的瓷窑有陶匠数百人,不排除雇佣的可能,但宋朝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并且材料只涉及制瓷业,不能说明其他手工业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宋朝民营制瓷业有了一定发展,并没有涉及瓷器生产的“分工”,排除D项。
3.C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提到的学田制这一陌生情境的理解,具体分析如下:
错误项分析:学田的收益只是用于教育,并不会对政府财政产生影响,排除A项;学田只是可以租给农民耕种,并不会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排除B项;“推动租佃制的普及”夸大了学田的作用,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可知,元初统治者以现金银为储备金,限制了政府滥发纸币,从而维系了币值的稳定,D项正确。材料中这一规定是要求纸币发行以足够的金银储备作保证,并非确立纸币的法币地位,排除A项;B项表述夸大了这一措施的影响,该措施并不能解决政府的财政问题,排除;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排除C项。
5.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
选项 分析 错误类型
A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时空错乱
C 当地手工业发展较快是市镇经济规模扩大的原因 因果倒置
D 明朝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雇佣关系,这是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概念混淆、 时空错乱
6.C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材料理清理学出现的背景。
错误项分析:“适应了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科举选官制度面向全社会开放,以才学取士取代了门第等级,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流动,理学没有直接推动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宋明理学通过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新的思想内涵,将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世界本原的高度,实现儒学的思辨化,而材料实质是强调儒学为社会现实服务,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浙东学派以实际行动、日常行为为主题,强调功利、注重事功,侧重功成事济,学习要服务于“物”“事”等社会实际,故选D项;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与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不符,排除A项;“一脉相承”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浙东学派强调义理不能脱离功利,而心学主张重义轻利,排除B项;浙东学派的主张与理学并不一致,故“维护了”不合逻辑,应为“冲击了”,排除C项。
8.D 该画作描绘了民众在庭院中开展蹴鞠运动的场景,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所以体现了民间体育与艺术审美的鞠运动,与商品经济繁荣关联性不强,排除A项;画作仅体现了蹴鞠一种体育活动,无法说明民众生活多姿多彩,排除B项;该画作虽然是出自文人之手,但并不属于文人画,而是属于风俗画,排除C项。
9.B 宋代理学兴起并发展,“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使得人们对儒家的伦理纲常特别重视,表现在服饰上,就是一改唐代宽袍大袖和个性化的胡服穿搭,演变为相对修身适体,尤其是女装拘谨、保守,“遮掩”功能加强,反映出社会重理的审美意趣,故选B项;唐代人们爱着胡服,反映出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宋代服饰的特征反映不出民族交融加强,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表现在服饰上应该是讲究奢华、富有开放性和潮流化特征,这与题干所述宋代服饰的特征不符,排除C项;宋代服饰相对修身适体,尤其是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这样的特征是压抑个性的表现,而不是追求个性的表现,排除D项。
10.(1)措施:加官晋爵;实物奖赏;制定考核机制;破格用人。(4分)
(2)特点:科技领先;不同领域存在差异性;继承、创新;影响世界。(4分)
原因:政府的鼓励(奖励);经济繁荣;文教事业发展(科举制发展);民族交融。(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进行分析概括。
材料 分析概括
981年,王处讷又献新历20卷,被升为司天监 加官晋爵
刘吉主动请缨治理,在实践中摸索出新技术,堵塞决口,得官爵与丰厚的物品奖赏 实物奖赏
年末根据诊治过程和治愈率进行赏罚 制定考核机制
把职位较低却在天算方面具有杰出才华的韩公廉直接选拔到创制小组 破格用人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进行分析概括。
材料 分析概括
在有些科技领域,宋代则处于历史的顶峰,不但远超汉唐,也胜过明清 科技领先
宋代的科技成就,在不同科技领域的表现有所不同 不同领域存在差异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赖于前期知识的积累……但是,如果在某些领域能有一些突破的变革,它的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继承、创新
特别是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三大发明”在宋代完成,更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 影响世界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政府对有科技贡献的人给予官爵或物质奖励,政府的鼓励(奖励)推动了科技创新;宋代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文教事业发展(科举制发展),提高了文化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文化氛围;民族交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