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十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
满分39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考点2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45年底,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指出:一个世纪前美国宣布了维护它在美洲大陆势力范围的“门罗主义”,现在苏联的“门罗”正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崛起,第三个“门罗”(英国代表的西欧和英联邦)应该基于“与其他国家维护其安全的同样条件之下我们维护英联邦安全的权利,在联合国观念之内,以美国发展它与美洲大陆关系的同样方式,维护我们与近邻发展良好关系的权利”。据此可知该主张( )
A.旨在与美苏共同主宰世界
B.有效地缓和了美苏关系
C.不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D.避免了局部战争的爆发
2.1947年6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对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如果计划的实施从作为某种核心的西欧开始,美国政府会感到满意。”他还表示:“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材料中的“计划”( )
A.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B.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
C.意在缓和美苏之间矛盾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3.1956年6月,美国国际合作局、美国芝加哥大学、智利天主教大学共同签署协议,计划智利每年选派留学生赴美攻读经济学学位,为智利培养高水平的经济学家,提高智利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水平,并为智利的经济改革提出建议。美国促成这一合作旨在( )
A.扩大商品资本输出 B.顺应全球化趋势
C.建立资本主义阵营 D.强化对外控制力
4.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它表明( )
A.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一直呈现正比关系
B.制裁次数增加反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C.二战后单边主义制裁取代了多边制裁
D.多极化趋势加强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
5.1989年,乔治·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外交上对东欧国家区别对待。根据下表可知,布什“区别对待”东欧国家的目的是( )
波兰、匈牙利 因团结工会获得合法地位而专门制定“援助波兰行动计划”,赞赏匈牙利“走在撕开铁幕的最前面”,并向其提供2 500万美元发展资金
罗马尼亚、民主德国 以两国“拒绝任何变革”“严重侵犯人权”等理由进行经济报复,如禁止从罗马尼亚进口商品、禁止国际组织向罗马尼亚提供贷款等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 两国改革“起步晚且进展小”,绝不轻易给予经济实惠
A.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被动地位
B.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
C.加速东欧国家“和平演变”的进程
D.建立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6.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援建公路法》,该法案批准拨款248.25亿美元,计划在13年内铺设4.1万英里的州际公路——国家州际及防御公路系统,联邦政府对于该公路系统的资助份额高达90%。这反映了美国( )
A.公路建设成为政府建设重点
B.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C.经济发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7.自1986年第一台3D打印机发明以来,国外关于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就得到持续发展。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已初步形成了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如很多创意产品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征集客户的设计方案,利用3D打印技术制成实体产品进行销售,收益良好。这说明( )
A.技术创新必须注重交流借鉴
B.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C.技术创新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D.现代企业管理促进技术发展
8.下表为美国和联邦德国就业人口变化表。该变化主要是基于( )
国家 经济部门 1950年 1990年
美国 农业 23.3% 6.5%
工业 31.4% 21.2%
服务业 45.3% 72.3%
联邦 德国 农业 24.6% 3.7%
工业 42.6% 40.0%
服务业 32.8% 56.3%
A.国家宏观调控全面而有力
B.社会中间阶层的不断壮大
C.科技新发展推动生产力进步
D.政府扩大开支,增加社会福利
9.下图内容是《世界发展报告(1993年)》发布的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1980年、1991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联邦德国成为社会保障支出最多的国家
B.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解决了社会的矛盾
C.英国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D.过度的社会保障容易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2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发展模式虽以经济为表征,其实质是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发展方向、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如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美的自由放任模式)、莱茵模式(欧洲大陆的赤字福利国家模式)。易陷入市场至上、股东利益优先的自由放任状态是以美英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先天缺陷,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又很难在公平和效率间达成平衡……
——摘编自崔洪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莱茵模式 东亚模式
——三种模式交织下的全球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以“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持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1.A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贝文这一设想后来并未实现,随着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加剧,冷战爆发,排除B项;贝文的这一设想有利于引导欧洲走向联合,排除C项;冷战期间局部热战和冷战并存,排除D项。
2.B
第一步,明确“计划”所指的历史事件 材料信息:“计划”从西欧开始,且苏联想得到美国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转变立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计划”指的是马歇尔计划
第二步,分析选项 A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
B 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B项正确
C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措施,加剧而非缓和美苏之间矛盾,排除C项
D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的霸主地位并非通过马歇尔计划确立,排除D项
3.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智利选派留学生赴美攻读经济学学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进入智利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岗位,既为智利的经济改革提出建议,也方便了美国对其控制,D项正确;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控制,并不是扩大商品资本输出,排除A项;美国促成这一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国家利益,并不是顺应全球化的趋势,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阵营,排除B、C两项。
4.D
由上述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制裁成功率逐渐下降,是由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D项正确;1970—1979年,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次数在增加,但成功率却在下降,排除A项;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次数增加并不能反映其霸权地位的确立,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是“单边制裁”还是“多边制裁”,排除C项。
技巧提醒
读取折线图信息时,一般要重点关注拐点,以拐点前后对应的历史时期的史实为背景进行分析。
5.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主动地位,排除A项;维护雅尔塔体系的国际秩序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概念解读
“和平演变”战略: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6.D 根据“联邦政府对于该公路系统的资助份额高达90%”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了“国家州际及防御公路系统”的建设,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涉及公路建设,但不能说明公路建设成为政府建设重点,
排除A项;公路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是社会福利开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干预经济,并没有体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排除C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欧美等国家依靠3D打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凭借较成熟的商业模式获得良好收益,这说明其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出技术创新对生产力的作用,无法得出技术交流借鉴的结论,排除A项;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了技术转化为收益,并非推动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技术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排除D项。
8.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与1950年相比,1990年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C项正确;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等,国家宏观调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服务业的发展,与中间阶层壮大、增加社会福利关系不大,排除B、D两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1980年和1991年法国、联邦德国、美国、英国四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相对较大,这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能得出“联邦德国成为社会保障支出最多的国家”的结论,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英国基本实现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排除C项。
10.论题:西方经济学理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2分)
论述: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快速崛起并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摆脱重商主义之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现自由贸易、自由经营和自由竞争,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应时而生,资本主义逐渐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导致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经济得到复苏。罗斯福新政在实践上印证了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有效性。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迎来战后二十年繁荣时期。随着国家干预的不断强化,国家财政赤字增大,通货膨胀迹象明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胀”。面对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失灵。西方国家采用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在减少国家干预的同时,采取加大国防和高科技的投入、降低税率、减少国家开支、平衡预算等措施,逐渐实现了经济恢复和发展。(8分)
总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丰富发展了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的调整和实践又反过来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
解析 首先,根据设问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围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提出论题,如西方经济学理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然后,展开论述:工业革命推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促进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等推动凯恩斯主义盛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带来新的经济问题;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以供给学派、货币学派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最后,总结提升论点即可,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丰富发展了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的调整和实践又反过来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