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十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2.下面为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的官僚统计表(单位:人)。这可说明当时( )
职位 总数 克里奥尔人(美洲 出生的西班牙人) 本土出生的 西班牙人
总督 170 4 166
都督、省长和 地方行政长官 602 14 588
A.殖民地的混血现象罕见 B.社会权力结构高度集中
C.不同种族政治地位悬殊 D.宗主国严密管控殖民地
3.据下表可知,19世纪的东南亚地区( )
时间 事件
1824年 英荷签订《伦敦条约》,确立了英荷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1826年 英国将马六甲、新加坡和槟榔屿合并为海峡殖民地
1887年 法国将柬埔寨和越南合并为印度支那联邦
1899年 美西战争后,美国发动侵略菲律宾的军事行动
A.各国联系加强 B.矛盾复杂尖锐
C.民族国家诞生 D.民主意识觉醒
4.研究显示,“(1790—1830年)探险家实际走完了尼日尔河全程。从几内亚湾到马格里布,他们横跨了西非。主要城市或被访问,或得到描述,其方位也基本(被)准确地确定。一系列山脉、重要的水系、主要的政治联合体——所有这些都被大致地定位、描绘”。据此推知,“探险家”的行动( )
A.受到了科学革命的鼓舞
B.助推了西方的殖民扩张
C.受益于大西洋航路的开辟
D.激发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5.1889年底,在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前夕,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全然未知的情况下,通知曾参加柏林会议的其他13个与会国,宣布埃塞俄比亚是它的“保护国”,它可全权代表埃塞俄比亚。法、俄要求意大利政府在会后把所有会上讨论的情况如实通报埃塞俄比亚,今后在类似的国际会议召开之际,意大利必须与其协商。即使是支持意大利的英国起初也只是说可以接受“准保护国”的概念。这反映出( )
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与对抗
B.法国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C.西方列强在非洲问题上存在分歧
D.意大利凭借武力占领埃塞俄比亚
6.从非洲地图上看,现代非洲国家之间的界限几乎都是直线,这( )
A.由非洲自然地理特征决定
B.体现民族自决的原则
C.缘于西方国家的人为控制
D.基于国际法基本规则
7.1880年,学者布莱顿指出:“现在,欧洲正被生产过剩搞得精疲力尽,人们指望着非洲来提供新的市场。”这说明( )
A.西方国家拓展世界市场的愿望强烈
B.欧洲国家内部工业生产的竞争激烈
C.非洲大陆已经被西方国家瓜分完毕
D.西方国家向殖民地输出先进的技术
8.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指出,“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作者所指的世界的两个部分大体上指( )
A.西方列强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B.一战前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C.欧洲国家和欧洲以外的封建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9.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的印第安人、白人、黑人、混血人共同形成“美洲人”,他们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心态方面有许多共同点。玻利瓦尔指出:“我们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印第安人……生于美洲……”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逐步消失
B.拉美各地与欧洲宗主国矛盾缓和
C.拉美地区民族独立运动势在必行
D.启蒙思想在拉美由理想变为现实
10.从1791年海地革命到1826年秘鲁独立,拉美独立运动基本结束,绝大多数国家都脱离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等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但是,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对北美又产生了新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连同它们固有的对欧洲的依附性不减反增了。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拉美独立国家经济体系不完善
B.拉美人民缺乏民族独立的意识
C.考迪罗独裁者依附于欧美列强
D.欧美国家不甘心放弃殖民主义
11.19世纪末,由于委内瑞拉和英国在争议地区发现了金矿,双方矛盾更为尖锐。美国支持委内瑞拉,强势介入这一争端。美国在给英国的照会中强调:“今天在本大陆,合众国乃是实际上的主权者,对于其干预范围内的臣民来说,它的命令就是法律。”这表明当时( )
A.拉丁美洲已沦为美国殖民地
B.美国视拉丁美洲为势力范围
C.独立浪潮席卷整个美洲大陆
D.英国无力与美国在全球抗衡
12.1913年5月31日,列宁在《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一文中说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亚洲,强大的民主运动到处都在发展、扩大和加强。那里的资产阶级还在同人民一起反对反动势力。数亿人正在觉醒起来,追求生活,追求光明,追求自由”。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
A.亚洲国家民族民主运动掀起高潮
B.欧洲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缓慢趋势
C.亚洲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欧洲在亚洲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3.1908年提拉克入狱。他在狱中撰写了《薄伽梵歌的秘密》一书,他认为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存在于任何社会,只是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由此,他区分了一种关于社会分工和个人社会责任的层面上的种姓制与一种作为僵化的身份等级制的种姓制。提拉克撰写这本书意在( )
A.反思种姓制度的合理性
B.宣扬自由、平等的学说
C.动员反抗殖民统治力量
D.寻找成立新型政党依据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皇帝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亚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欧洲掀起了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这种差异说明( )
A.殖民体系形成引发民族解放运动
B.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政治斗争
C.无产阶级革命进入夺取政权阶段
D.世界历史发展进入全新时期
15.1912年,越南光复会成立,规定其宗旨为:驱除法贼,恢复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国。1927年,越南国民党成立,规定其最后目的是“赢得民族独立,成立共和政府,实现民族自由权,为越南资本主义发展打通道路”。据此可知( )
A.越南革命进程与中国革命完全一致
B.中越两国结成反帝斗争的统一战线
C.三民主义成为两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D.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6.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
A.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社会经济的深刻发展
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盛行于葡属巴西、西印度群岛和西属南美殖民地大西洋沿岸等热带及亚热带作物区。最初在种植园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印第安人,后来大批印第安人因劳累过度而死亡。为了补充劳动力,殖民者又从非洲贩运大量黑人充当奴隶。在巴西,黑人奴隶约占全国350万人口的一半以上。19世纪初,西属拉美殖民地纷纷独立,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巴西的大种植园主、大商人和上层保守分子为了预防革命的爆发,在1822年拥戴葡萄牙王子彼得罗为帝,宣布脱离葡萄牙独立。奴隶制种植园主是君主政治的社会支柱,而君主政体则维护奴隶制种植园主的利益。
材料二 残酷的种植园奴隶制造成奴隶大批死亡,从非洲进口的奴隶人数也不断下降。同时,在巴西种植园中出现了“合同制”,吸引了大批欧洲侨民迁居巴西。随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种植园奴隶劳动制的冲突日益尖锐,要求废除奴隶制和推翻君主制的运动日益高涨。1883年,国内各种废奴协会的代表成立了废奴主义同盟,领导全国的废奴运动。1888年,巴西最终废除了奴隶制,次年,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西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西废除奴隶制的原因和影响。(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提取两幅图中有关非洲政治形势变化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要求: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清晰,表达成文)
19.(14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拉美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交融,到17世纪,拉美出现了“美洲人”这个新观念,并逐渐凝聚成为一种新的“美洲精神”。同时,欧洲启蒙思想和学说的传播也对拉美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到19世纪初,拉美大部分地区结束了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一战期间和战后,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一方面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他顾,加之军事订货的增加,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巴西在大战期间创立的新企业有5 900多家,1928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当于1914年的3倍。
——摘编自王助民、李良玉、陈恩虎
《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
材料三 1927年5月12日,桑地诺发表宣言“我们甘愿做一个爱国者在战斗中死去,也不能像奴隶那样活着”,并提出用革命武装把美国侵略者驱逐出尼加拉瓜的明确任务。经过6年战斗,美军被迫于1933年撤离。1934年2月21日,尼加拉瓜国民警卫队司令索莫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指使下暗杀了桑地诺。1937年1月,索莫查任尼加拉瓜总统,从此建立了长达40余年的亲美家族的“考迪罗”式的独裁统治,1956年索莫查被爱国者杀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编 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初拉美能够产生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二概括拉美国家一战后的显著变化。(8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桑地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1914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他们欧洲血统的美洲兄弟也统治了美洲……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和欧裔美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1.C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并最先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法国、荷兰也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导致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C项正确。图中北美东部沿海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此图反映的时期应早于1783年,而地独立,A项错误;大西洋三角贸易走向衰落是在工业革命后,倾销工业品成为主要掠夺手段与工业革命有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才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排除B、D两项。
2.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的官僚统计表中,总督、都督、省长和地方行政长官等高级职位主要由本土出生的西班牙人担任,这说明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了严密管控,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的混血现象较为普遍,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总督等高级官员的统计信息,没有涉及权力的划分问题,无法推出其权力结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不同的种族,本土的西班牙人也可能属于不同种族,所以无法证明不同种族政治地位悬殊,排除C项。
3.B
4.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近代科学革命在16—17世纪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材料并未提及科学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所示时间是工业革命时期,大西洋航路的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西非殖民的影响,并未提及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信息,排除D项。
5.C 材料主旨为英法意俄等国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的主张及分歧,具体分析如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了新矛盾,进而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材料未体现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与对抗,排除A项;法国只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并非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的方式,而是西方列强在非洲问题上存在争端,排除D项。
6.C 据材料“现代非洲国家之间的界限几乎都是直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协调列强对非洲的侵略矛盾,1884年,召开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并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即人为划分非洲的疆界,C项正确;非洲自然地理特征并不是形成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列强对非洲的侵略,并不是民族自决,排除B项;材料中所涉及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国际法基本规则,排除D项。
概念解读
“有效占领”原则和“地图上作业”
有效占领原则:规定今后列强在非洲沿岸占领土地或建立保护国时,必须通知其他在本协议书上签字各国,以便他们必要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时要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种权利的统治权力,并在必要时保证遵守规定条件的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只有这样才能被认为是有效占领,才会被其他国家确认。即欧洲国家只有在能够证明对非洲领土的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才能声称对非洲领土拥有主权。该原则公开承认了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导致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竞赛,以控制尽可能多的领土,通常是通过军事力量。
“地图上作业”:各国可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导致非洲国家分界线平直,人为划定痕迹明显,破坏了非洲传统政治、经济及人文结构,给非洲国家间的边界、种族等冲突埋下了隐患。
7.A “1880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材料“欧洲……人们指望着非洲来提供新的市场”及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打开非洲市场,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欧洲国家内部的工业生产竞争,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欧洲国家希望打开非洲市场,并非输出先进的技术,排除D项。
8.A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一战前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都属于西方列强,排除B项;美国也是欧洲以外的国家,但其并不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排除C项;1875—1914年,世界上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
关键点拨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一个极其不平等的体系。它是建立在列强侵略、奴役亚非拉人民基础上的,这种联系的加强,体现的是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是极其不平等的,必然遭到亚非拉人民的反抗。
9.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美文化一直存在着多元性,排除A项;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各地与欧洲宗主国的矛盾尖锐,民族解放斗争运动高涨,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看出启蒙思想在拉美由理想变为现实,排除D项。
10.A 本题要求分析材料现象的本质,解题时需要先归纳材料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本质,具体如下:
错误项分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美人民民族独立意识觉醒,成为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爆发和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排除B项;考迪罗独裁者依附于欧美列强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拉丁美洲国家对欧美依附性强的主要原因在内部,欧美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B
由上述分析可知,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门罗主义,将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B项正确;拉丁美洲并未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独立浪潮席卷整个美洲大陆,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英国对美国照会的态度,也无法得出英国无力与美国在全球抗衡的结论,排除D项。
12.A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尽管列宁的文章是《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但材料并未涉及欧洲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当时欧洲发展呈现缓慢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明确说明当时亚洲无产阶级的斗争状况,排除C项;当时欧洲在亚洲的殖民体系还没有瓦解,排除D项。
13.C 本题要求分析提拉克撰写《薄伽梵歌的秘密》一书的主观目的。解题时,需要结合提拉克所处时代及其阶级利益分析,具体如下:
错误项分析:提拉克并不是在反思种姓制度的合理性,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自由、平等的学说,而是要动员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排除B项;材料与成立新型政党无关,排除D项。
1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洲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大多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欧洲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埃塞俄比亚皇帝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是封建性质下的反抗,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政治斗争,B项正确。
15.D 根据材料“1912年,越南光复会成立,规定其宗旨为:驱除法贼,恢复越南,建立越南共和民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越南近代的民主革命受到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表明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发展,D项正确;“完全一致”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中国和越南没有形成统一战线,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三民主义是越南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16.B 材料中所述变化指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亚非地区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本国民族资本主义也有所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走向大觉醒时代,B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启蒙思想只是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17.(1)特点:主要劳动力由印第安人为主转变为以黑人奴隶为主;奴隶劳动强度大;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与君主政体相互支持。(6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残酷的种植园奴隶制造成奴隶大批死亡,奴隶来源减少;欧洲侨民的大量迁入;工业革命的发展;废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
进步性:废除了奴隶制度,完成了巴西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巴西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局限性:大土地所有制依然保留,没有彻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具体如下:
材料一 特点
为了补充劳动力,殖民者又从非洲贩运大量黑人充当奴隶 主要劳动力由印第安人为主转变为以黑人奴隶为主
大批印第安人因劳累过度而死亡 奴隶劳动强度大
在巴西,黑人奴隶约占全国350万人口的一半以上 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奴隶制种植园主是君主政治的社会支柱,而君主政体则维护奴隶制种植园主的利益 与君主政体相互支持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
18.主要信息:近代列强对非洲的侵略和瓜分,从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到整个非洲几乎被列强侵占。(2分)
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开始在非洲沿海建立了少量殖民据点,进行殖民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列强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为全面殖民入侵,同时欧洲探险家深入非洲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准备了条件。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纷纷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要求瓜分世界市场。为了进一步瓜分非洲,1884年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确立“有效占领”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8分)
总之,非洲政治形势的变化是随着列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侵略方式变化而变化的。(2分)
解析
19.(1)原因: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交融;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拉美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
变化:拉美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提高)。(2分)
(2)影响: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维护了民族独立;为尼加拉瓜最终摆脱“考迪罗”式的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促进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6分)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归纳即可,具体如下:
材料一 原因
随着拉美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交融 不同种族和文化的长期交融
欧洲启蒙思想和学说的传播也对拉美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拉美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拉美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
“变化”据材料二“战后,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了”可得出拉美国家一战后的显著变化是资本主义经济比重提高。
(2)
20.示例
论题:欧洲人借助工业化逐渐控制了世界。(2分)
阐释: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工业革命打破了原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发展水平大体平衡的局面,欧美出现了工业化强国。欧美工业化国家凭借着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抢占商品市场,抢夺工业原料,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中后期,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8分)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欧洲人凭借工业革命逐渐实现工业化并进而控制世界。(2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自拟论题进行阐释,解题思路如下:
拟定论题。据材料“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和欧裔美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可知,欧洲人通过革命、工业化和帝国主义扩张逐渐控制世界,或者欧洲人借助工业化逐渐控制了世界。
其次,结合史实进行阐述。从西方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过程来阐述,或者从两次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对外殖民扩张来阐述。
最后,归纳总结。欧美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等逐渐掌握世界霸权,深刻影响了世界进程。
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
阶段 原因 表现 方式
商业资本主义时期(15世纪到18世纪中期) 重商主义时代,西方列强实力有限,主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荷、英、法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掀起第一次殖民高潮,美洲大部分地区、非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建立殖民据点,组织贸易公司,控制航线,暴力掠夺,黑奴贸易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 工业革命开展,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驱使西方各国进一步扩大殖民地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各国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进行纵深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逐渐沦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武力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各国掀起第三次殖民高潮。非洲内陆和亚洲内陆广大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瓜分世界,资本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