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巴尔干部分地区曾先后落入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在反对这两个帝国的斗争中,巴尔干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另外,沙皇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支持塞尔维亚人的统一主张,而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独立,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斗不断。这表明( )
A.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逐渐加剧
B.俄奥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C.巴尔干地区紧张局势日益升级
D.俄国在国际问题上更注重伸张正义
2.日本大正天皇政府在一战开始后,只在东亚和太平洋一带有军事活动,根本没出兵欧洲。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向德奥宣战,且采取“以工代兵”的形式到欧洲参战。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惧怕欧洲资本主义列强
B.采用直接干预战争的方式
C.以争取国家利益为目的
D.瓦解了列强在亚洲的统治
3.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
C.国际联盟基本成为傀儡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4.一战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哩”。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文化层面的全盘西化在中国和印度得不到民众支持
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文化层面到达制度的层面
C.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阻碍了东方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D.一战灾难性后果引发东方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5.“苏维埃”俄语的本意为会议和代表会议。列宁在阐释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时说:“假如革命阶级的人民……没有建立起苏维埃,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就是没有希望的事情。”在此,列宁强调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前提是( )
A.人民群众的强有力支持 B.苏维埃在全国的巩固
C.战争激化了俄国的矛盾 D.沙皇政府失去了民心
6.有学者在评价苏俄(联)的一项经济政策时说:“无产阶级专政被理解成不受法律限制的直接的强制,依靠行政强制手段、普遍的军事管理与集中化来发展错综复杂的经济。从大的国营工厂到只有一个理发匠的理发铺,都要实行国有化,都由国家管理,国家是难以胜任的。”这一政策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集中力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经济基础
7.下表可说明当时苏俄(联) ( )
1921—1925年苏俄(联)的商贸政策
领域 政策
私营商业 进行监察、监督、规定形式和手续,建立一种受国家领导并为国家服务的资本主义
民间贸易 不反对“正当”的贸易,而只对盗窃公物、逃避国家监督、监察和计算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
A.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B.摆脱新经济政策束缚
C.利用市场机制恢复生产 D.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
8.斯大林提出,个体农民经济即使发展生产,也无法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必须把改造个体农民经济的着眼点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具体办法就是把千百万闲散惯了的农户团结在社会主义工业的周围。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
A.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
B.用市场手段加速计划经济发展
C.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巩固工农联盟
D.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9.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印度拉到国际社会里面,并让印度的精英们有机会开始全面反思印度的民族认同和印度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 )
A.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B.使印度开始融入国际社会
C.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
D.大大削弱了世界殖民力量
10.1930年3月,甘地发起了以废除食盐专卖和取消盐税等为主题的“食盐进军”运动。这场运动被视为印度的“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一认识主要基于两者都( )
A.巩固了民族独立战争的成果
B.彰显了民众的反抗精神
C.捍卫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D.体现了共和政体的活力
11.1921—1925年,墨西哥石油平均年产量达2 71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墨西哥自己需要石油,要向外国公司购买,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二倍。于是,卡德纳斯总统推行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不久,经济增长率高达83%。之后他引领墨西哥在其他领域继续发展现代化。由此可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拉美民族民主运动( )
A.呈现出广泛性特点
B.呈现出深入性特点
C.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
D.对国际秩序影响大
12.以1919年3月9日的学生游行为先声,在开罗、亚历山大及其他各城市都爆发了全民性的大规模的总罢工、罢课、罢市和示威游行,进而转化为武装起义,愤怒的群众与前来镇压的军警发生了流血冲突,甚至连埃及的妇女也打破了旧习俗,走上街头,手执武器与英国侵略者搏斗。这折射出( )
A.埃及民族解放运动斗争的艰巨性
B.民族自决成为反殖民斗争的思想武器
C.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成为历史必然
D.埃及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13.下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
时间 事件
1919年 开始对边境工程设防问题进行研究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14.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国首相张伯伦等人认为,法国对捷克履行军事义务就成了英法同盟的一个威胁,因此而卷入一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所以,当希特勒在1938年抛出苏台德问题时,最紧张的是唯恐被卷入战争的英国。由此可见,当时( )
A.英法无力抵御法西斯的扩张
B.经济危机影响英国对外政策
C.德国法西斯主导了欧洲局势
D.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
15.下面漫画题为《不会被传染!》,画中左边床上代表美国的人说:“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我们是分床睡的。”右边床上代表欧洲国家的人依次得了“斯大林瘙痒症”“希特勒炎症”“闪电战瘟疫”“纳粹发热病”“法西斯流感”。该漫画描绘的是( )
A.经济危机使欧洲各国面临经济困境B.二战初期美国采取中立自保政策
C.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D.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走向联合
16.大卫·洛所创作的一幅漫画,背景是残垣断壁,德国被绳索和木桩束缚在地上,四个人正在研究对策。作者意在提醒英国政府在处理德国的问题上不要重蹈覆辙。“重蹈覆辙”意指( )
A.过分惩罚德国 B.国联形同虚设
C.扶植德国崛起 D.纵容德国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德日法西斯化。
材料一 日本人没有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看作日本利益的彻底失败。在华盛顿签署的条约,是当时国际形势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这些条约为美国、英国和日本建立联合防御战线提供了可能性,共同遏制苏联国际共产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关于三个强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则上可以理解为,施加于日本的种种限制将在未来执行,这些限制并未触及日本既定的特殊利益,尤其是被日本人视为对自己的生存至关重要的在中国……的利益。再次,由于国际联盟缺乏执行任何制裁规定的能力,日本显然能够轻易地从该体系退出,只要它发现有好处就会这样做。只要日本仍然能够通过自由竞争来进行扩张,只要日本在中国……享有的特殊利益没有遭到中国或苏联的威胁,那么,日本对中国作出的让步,例如归还山东半岛,就不会被认为是以不合理的价格来支付结束国际孤立的费用。
——摘编自[日]三谷太一郎《日本为什么
脱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材料二 一战后,德国被套上《凡尔赛条约》的枷锁,在希特勒上台后,实行为纳粹夺取“生存空间”的政策。1935年,德国宣布不接受《凡尔赛条约》里各项对德国的限制,公然撕毁条约,使德国扩军备战公开化和合法化,摆脱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随着德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希特勒开始实施具体的侵略计划。日本虽是一战战胜国,但在战后安排中并没有实现预期的设想,因此两国国内的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情绪恶性发展,更容易产生法西斯。当然,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因素中民族复仇情绪更浓。
——摘编自郑寅达《极端民族主义
是法西斯产生的土壤》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人没有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看作日本利益的彻底失败”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日法西斯上台的相似之处。(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时任美国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然而,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是对自由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的挑战,并且似乎表明了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民众情绪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士对“苏联模式”态度的转变,并说明其影响。(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一系列突然降临西班牙美洲的事件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欧洲启蒙运动也好,美国革命也罢,其中任一项都无法独立激发西班牙美洲反抗。若不是拿破仑干预,可能直到19世纪,这片殖民地依然属于西班牙,就像古巴那样。
——摘编自[美]托马斯·E.斯基
德莫尔等《现代拉丁美洲》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通常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君主专制阶段、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和革命后的政治民主化阶段。因此,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不仅呈现一种直线式的发展,而且传统政治制度与现代政治制度之间似乎泾渭分明,“独裁”与“民主”就成为区分这两种制度的标准。但是,上述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不一定就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并不一定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从历史考察中发现,拉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摘编自苏振兴主编
《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爆发独立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拉美国家历史为例,解释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原因。(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以20世纪初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观点认为:20世纪初有几件大事合起来构成新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旧的国际秩序,加上欧洲、亚洲地区接连爆发的政治革命,足以成为新旧时代划分的标志
观点二 以20世纪40年代为世界现代史开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具有新的特点,有着不同于近代时期的独特发展规律,可以把它纳入世界现代史的研究范围
——摘编自李世安《略谈世界
现代史的开端问题》等
从材料中选择你赞同的一个观点或者提出一个新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1.C
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之间实力的对比,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俄国的行为是为了增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并非伸张正义,排除D项。
2.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如果惧怕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中国就不会加入协约国对德国宣战,排除A项;中国“以工代兵”不属于直接干预战争,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瓦解了列强在亚洲的统治”,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国联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说明国联的实际作用有限,成为大国政治的工具,B项正确;巴黎和会后,欧洲暂时相对和平,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对于部分争端,国联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说明国联在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大国与小国的关系,排除D项。
4.D 材料主旨为一战时期中国东方文化派和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具体分析如下:
错误项分析:材料未涉及民众对文化层面全盘西化的态度,排除A项;一战前中国对西方的学习已经到达制度层面,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东方的中国和印度文化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没有涉及传统文化阻碍了东方国家的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强调人民群众建立苏维埃,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A项正确;列宁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作用,并非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及战争对俄国矛盾的激化,排除B、C两项;列宁说明的是人民群众对苏维埃政权建立的作用,且二月革命时沙皇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D项。
6.A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属于苏联模式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排除C项;“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经济基础”属于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D项。
7.C 据题意可知,1921—1925年,苏俄(联)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私营经济的控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知,这是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机制恢复生产,C项正确;本主义发展,且据材料可知,苏联要建立受国家指导并为国家服务的国家资本主义,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束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恢复和稳定国民经济,排除D项。
知识总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对比
8.A 根据“从实现生产劳动过程的社会化,转向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化”可知,斯大林是要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农民和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改造,以适应苏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所以他是要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进步,A项正确;斯大林使用的是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排除B项;斯大林意在推动生产力进步,而非巩固工农联盟,排除C项;斯大林的做法实际上是强化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除D项。
深化拓展
苏联农业集体化
(1)背景:①落后的个体小农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化需要大量的粮食、原料和资金);③1926年苏联出现严重的粮食供应困难。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变革农村生产关系。
(3)方式:强制推行。
(4)评价: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引导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9.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将印度卷入国际社会,印度的精英们开始反思印度的民族认同和国际地位,这说明一战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A项正确;B项未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了一战推动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一战推动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1930年的印度与波士顿倾茶事件时的英属北美地区都还没有获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没有建立共和政体,排除A、D两项;两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诉求,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但“捍卫了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无法体现,排除C项。
11.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只涉及墨西哥一个国家,无法体现广泛性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拉美民族民主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深入性特点,未涉及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
12.C 根据材料可知,在1919年的埃及反对英国的殖民斗争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甚至妇女也打破了旧习俗,走上街头,手执武器与英国侵略者搏斗,折射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具有历史必然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埃及民族解放斗争的艰巨性,排除A项;民族自决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指出这是无产阶级开展斗争的开端,排除D项。
13.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二战前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而且材料无法得出法国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国与其他国家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的信息,排除B项;“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4.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但并不能说明英法无力抵御法西斯的扩张,排除A项;德国法西斯的扩张还不能说明其主导了欧洲局势,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1938年德国吞并苏台德等地区的信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经济危机使欧洲各国面临经济困境与“闪电战”“纳粹”“法西斯”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前期的世界,并非二战后的两大阵营对峙,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走向联合无关,排除D项。
16.A 由“在处理德国的问题上不要重蹈覆辙”可知,此时是二战后,作者意在提醒对德国的处理不要重蹈覆辙——过度惩罚而导致复仇,A项正确;漫画的核心是处理德国,与国联无关,排除B项;英国并没有扶植德国崛起,排除C项;“重蹈覆辙”指的是对德国惩罚过度而导致其复仇,并非指纵容德国侵略,排除D项。
17.(1)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美国、英国和日本建立联合防御战线提供了可能性;施加于日本的限制并未全面触及日本既定的特殊利益;国际联盟缺乏执行任何制裁规定的能力;日本能够轻易地退出。(8分)
(2)相似之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借助对外战争转嫁危机;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英、美等国忙于摆脱经济危机而无力维护国际秩序。(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即可。
材料 原因
这些条约为美国、英国和日本建立联合防御战线提供了可能性,共同遏制苏联国际共产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美国、英国和日本建立联合防御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这些限制并未触及日本既定的特殊利益 施加于日本的限制并未全面触及日本既定的特殊利益
国际联盟缺乏执行任何制裁规定的能力 国际联盟缺乏执行任何制裁规定的能力
日本显然能够轻易地从该体系退出 日本能够轻易地退出
(2)可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日法西斯上台是在1929年发生经济大危机之后,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日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社会政治动荡、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内经济、政治危机严重;德日法西斯利用欺骗性宣传,得到了下层广大民众的支持,同时又拉拢垄断资产阶级,而英、美等国忙于摆脱经济危机无力维护国际秩序。据材料二“两国国内的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情绪恶性发展,更容易产生法西斯”可知,德日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
18.(1)原因:一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一战使民众对于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失去信心;美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6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态度:由怀疑到认可。(2分)
影响:为欧洲一些国家解决经济危机提供借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4分)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1914年以前,欧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战争的浩劫”可知,一战严重破坏了欧洲的社会经济;一战使民众对于欧洲的政治经济制度失去信心;根据材料一“欧洲民众以发狂的热情把他当作‘人类的国王’‘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他们贪婪地聆听着他的有关和平和安全的远景规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转变:根据材料二“1928年……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的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可知,由怀疑到认可。影响:根据材料二“它作为社会和政策体系的可行性。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展开分析。
19.(1)原因: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6分)
(2)原因:长期遭受欧洲国家的殖民,经济基础弱;拉美地区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军阀势力、大地主和天主教势力强大;内部政局不稳定;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列强的渗透;经济主权不独立。(6分)
解析 (1)由材料“欧洲启蒙运动也好,美国革命也罢,其中任一项都无法独立激发西班牙美洲反抗”及所学可知,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意识、启蒙运动、拿破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2)由材料“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进程通常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君主专制阶段、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和革命后的政治民主化阶段”及所学可知,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原因可分别从殖民者的统治、经济发展缓慢、封建势力的强大、政局动荡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长期遭受欧洲国家的殖民,经济基础弱;拉美地区新经济因素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军阀势力、大地主和天主教势力强大;内部政局不稳定;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列强的渗透;经济主权不独立。
20.示例
观点:同意观点一,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分)
论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建了欧洲与亚洲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俄的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及其相互影响和斗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10分)
综上,世界近代史是西欧主导世界的历史,20世纪初开始,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步入现代史。(2分)
解析
首先,表明观点 可以选择材料中的任何一个观点,此时需要概括材料,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比如,选择观点一,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注意论证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突出该事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史实要准确,论证要充分。比如观点一,结合20世纪初的几件大事的影响进行分析:经济方面,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论述;政治方面,结合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十月革命的影响分析
最后,归纳总结,回扣观点 综上,世界近代史是西欧主导世界的历史,20世纪初开始,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步入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