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十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
国际秩序的演变(一)
满分41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考点2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08年,塞尔维亚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引起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奥匈帝国不顾俄国反对,兼并了塞尔维亚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地区,并在德国的支持下,最终迫使俄、塞两国承认这一事实。这一事件(  )
A.遏制了巴尔干半岛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B.扩大了同盟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优势地位
C.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D.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2.下表为美国1914—1916年对相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年份 同协约国贸易 同同盟国贸易
单位(美元) 增长 指数 单位(美元) 增长 指数
1914 824 860 237 100 169 289 775 100
1915 1 991 747 493 241 11 878 153 7
1916 3 214 480 547 389.7 1 159 653 0.68
注:增长指数以1914年为100
A.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    B.大战局势即将发生变化
C.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    D.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3.下图为1919年出版的漫画《吞下苦果》,该漫画蕴含的寓意是(  )
A.导致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B.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基本消除
C.战败国德国受到严厉制裁
D.是最公正的战争判决书
4.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战败国控制下的)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由国联委任统治)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据此可知“委任统治制度” (  )
A.体现全体一致原则    B.体现大国一致原则
C.具有民族主义色彩    D.具有殖民主义色彩
5.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列宁通过研究《资本论》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运用于俄国社会经济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据此可知(  )
A.列宁主义正式形成    B.社会主义理论发生质变
C.俄国具备革命条件    D.马克思主义呈现俄国化
6.1917年12月6日,美国国务卿蓝辛给驻俄大使弗兰西斯致电:威尔逊总统期望美国代表拒绝所有同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直接联系。12月15日,蓝辛又通知美国驻欧洲各国、日本和泰国的外交代表,不要承认布尔什维克政府,也不要与该政府任命的俄方外交官员有直接的接触。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
B.美国称霸西方世界的野蛮行径
C.三年国内战争对俄国打击沉重
D.苏俄出现政治经济危机的原因
7.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苏维埃政权将“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十月革命后,俄国为此进行的实践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    D.“新经济体制”
8.1918年4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能以继续向资本主义进攻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规定当前的任务”“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这表明列宁(  )
A.希望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合作
B.承认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失败的探索
C.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路由来已久
D.主张通过粮食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
9.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
A.出于增强国防的需要    B.源于指令性计划体制
C.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衡    D.旨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4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民族主义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资产阶级用民族、祖国的观念把法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并形成了民族主义思想。它明确提出法国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民族自治、民族统一和民族个性的公民观念,得到了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它们用民族国家代替王权国家,用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代替了王权利益至上观念。民族自决、民族独立、民族权利和民族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
——摘编自张国臣《论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世纪末,民族主义逐渐极端化。它认为在竞争激烈、强国林立的国际环境中,生存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常态。它强调把国家的边界尽可能地扩张到本民族全盛时期所统治过的历史疆界或天然疆界,极尽可能地为本民族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它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最有资格传播到所有的民族。它认为民族间的竞争根本上依靠军事力量,并且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进步。
——摘编自于海峰《论民族主义的演变、
作用与影响——兼谈民族主义的两面性》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初期欧洲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7分)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欧洲民族主义极端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7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发生在一战前,被称为“波斯尼亚危机”,这进一步加剧了俄、塞和奥匈、德国的矛盾,使得巴尔干半岛的局势更加紧张,C项正确;A、B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排除D项。
2.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中没有比较协约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说明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排除A项;仅根据表格信息不能说明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排除C项;一战期间美国还没有成为世界霸主,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
知识链接
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目的及影响
(1)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②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危及美国利益,推动了美国采取反德的立场。
(2)目的:宣称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
(3)影响:美国参战增加了协约国的实力,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3.C 本题时空信息是1919年的欧洲。漫画内容显示战胜国将和约强加给德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胜国将一战的罪责推到战败国的头上,漫画《吞下苦果》反映的是德国受到严厉制裁,C项正确;1871年德国已经完成统一,排除A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并未基本消除,且巴黎和会上严厉制裁德国激起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排除D项。
4.D 《国际联盟盟约》借口“居民尚不克自立”,规定对战败国控制下的领地由国联实行委任统治,但并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D项正确;国联盟约规定形成决议需要“全体一致”,这与“委任统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这与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无关,排除B项;“委任统治制度”具有殖民主义色彩,压制了被殖民地区的民族独立斗争,排除C项。
概念解读
委任统治制度
(1)内涵: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谋求国际化地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即在国际联盟监管下,按照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的国际冲突,是帝国主义国家维护殖民统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形式取代了过去那种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而对殖民地来说,不过是“才离狼窝,又入虎口”,并无实际意义。
(2)评价:①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由列强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转变为按国际法公开地解决殖民统治问题;②反映了和会的分赃意图,是一种新的更隐蔽的殖民统治政策;③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5.D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进行研究,并运用于俄国社会经济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这体现了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D项正确;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排除A项;“社会主义理论发生质变”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俄国革命,排除C项。
6.A 
题干 主旨 美国国务卿致电美国驻外大使和外交代表,不要承认布尔什维克政府,拒绝同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直接联系
选项 分析 A 由题干主旨可知,美国的做法将给俄国造成严峻的国际环境,说明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曲折,A项正确
B 材料主旨是美国拒绝承认苏维埃俄国,而不是称霸西方世界,排除B项
C 1918年俄国进入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排除C项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导致1921年春天苏俄遭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排除D项
7.A 
题干 信息 苏维埃政权将“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选项 分析 A 十月革命后,俄国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工业实行国有化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取消商品自由贸易,实行食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A项正确
B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排除B项
C 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排除C项
D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实行“新经济体制”,排除D项
8.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可知,列宁此时的设想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可以证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路由来已久,C项正确;1918年4月,十月革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被消灭,排除A项;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可以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成功的经验,不是失败的探索,排除B项;1918年4月,苏俄正处于三年内战期间,实施的是余粮收集制,不是粮食税,排除D项。
9.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增强国防的需要与新建“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不符,排除A项;仅强化经济管理部门不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衡,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强调国家管控,逐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重视市场作用,排除D项。
解题技巧
对于变化类选择题,在解题时,首先根据材料概述变化的时间及内容,然后以时间为突破口,联系与之最近的、相关联的重大事件,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分析。例如本题中,所指变化是1932年到1941年苏联工业人民委员部数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1941年,处于苏联开展五年计划及苏联模式形成时期,在此背景下,成立人民委员部有利于强化对社会经济的领导。
10.(1)基本内涵: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维护民族国家主权。(3分)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的深入;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4分)
(2)表现:强调国际对抗;鼓吹领土和文化扩张;崇尚战争和暴力。(3分)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4分)
解析 (1)“基本内涵”根据材料一概括即可,具体如下:
材料一 基本内涵
明确提出法国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 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用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代替了王权利益至上观念 民族国家利益至上
主权不受侵犯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 维护民族国家主权
“时代背景”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2)“表现”结合材料二概括即可,具体如下:
材料二 表现
认为在竞争激烈、强国林立的国际环境中,生存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常态 强调国际对抗
强调把国家的边界尽可能地扩张……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最有资格传播到所有的民族 鼓吹领土和文化扩张
认为民族间的竞争根本上依靠军事力量,并且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 崇尚战争和暴力
“影响”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知识回答,如对一战的影响、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影响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