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文艺复兴早期,薄伽丘认为但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公众事务”和“荣誉”上是不值得的;15世纪人文主义者布鲁尼则将“在共和国政府里为公民服务”视为但丁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对但丁评价的差异说明了(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所发展
B.文艺复兴已超越了文学和艺术领域
C.人文主义者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D.阶级与立场影响人们对人物的评价
2.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音乐,如奥尔加农和基督教音乐,几乎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15世纪后,在自己作品上署名的现象非常普遍,涌现了大量流芳百世的作曲家。这反映了当时社会( )
A.自我意识的觉醒 B.文学艺术的繁荣
C.追名逐利的风气 D.宗教信仰的弱化
3.马丁·路德在《论世俗的权力》中认为,教会应以教人有谦卑、忍耐、爱心为事,不应干涉政府,政府以执行法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为事,无权过问信仰与良心。由此可知,路德倾向 ( )
A.人文主义 B.教随国定
C.政教分离 D.法律至上
4.16世纪,亨利八世确立了王权至尊地位后,选择以英文《圣经》为载体,重塑英国社会基础上的“上帝话语”。这反映了( )
A.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B.理性主义的宗教观念
C.民族国家的政治特征 D.封建专制统治的瓦解
5.“哥白尼”这一姓氏的波兰语原意是“谦卑”。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所用的27个实例中有25个是他自己的实测记录,如他测得地月平均距离为地球半径的60.30倍(现代值为60.27倍)。据此,对“谦卑”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科学精神 B.经世致用
C.重视实践 D.怀疑一切
6.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曾经高度评价过牛顿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在摧毁宗教神学、培育无神论思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多亏这些伟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和悬摆。”由此可知( )
A.近代自然科学追求民主
B.自然科学推动启蒙思想发展
C.法国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D.启蒙运动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
7.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认为,这“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自从太阳照耀在天空而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时候起,还从来没有看到人用头立地,即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构造现实。……这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促进“壮丽的日出”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
A.蒙昧主义 B.民族主义
C.理性主义 D.社会主义
8.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释人如何通过社会契约而达到终极的自由和平等,社会契约的关键在于立法,通过立法来达成社会契约。据此,卢梭旨在说明( )
A.公意神圣不可侵犯 B.社会契约制衡专制
C.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9.19世纪初,海地独立运动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说:“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我们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法国人……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我们宁可战死也决不能答应他们……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海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殖民地民主意识的觉醒
C.启蒙运动影响范围广泛D.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0.英国的宪政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
B.议会与国王组成新政府
C.议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D.国王仅保留了形式权力
11.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1711—1776年)认为,共和制才是他理想中的最佳政治制度。但他又指出:“我宁愿看到这个岛上存在一个君主专制政体……出于对一切激进变革与政治热情的警惕以及防止由此带来的种种风险,君主立宪制更为稳妥和现实。”他的观点( )
A.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
B.反映了启蒙运动对英国的影响有限
C.主要是基于对英国工业化结果的分析
D.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现实
12.1776年,在北美大陆流传的《常识》中提到:“英国属于欧洲,北美属于它本身”“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这( )
A.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
B.标志着美利坚民族形成
C.表明英国殖民体系瓦解
D.利于美国建立共和政体
13.美国政治生活中存在“口袋否决权”现象: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B.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C.总统是美国的权力中心D.司法权受行政权的制约
14.据下图可知,英国革命是纵向地把社会分开,因此无论哪个阵营获胜,原有的社会结构都会保留下来。而法国革命则是横向地把社会切割开。这昭示出( )
A.法国代议制道路较曲折
B.英国立宪制根植于传统
C.法国大革命具有颠覆性
D.启蒙运动为革命做动员
15.德意志帝国的军队是由各大、中、小邦国按份额分担组成。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有它们自己的陆军部。虽然皇帝是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但巴伐利亚的军队只在战时才听从皇帝的命令。这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
A.呈现联邦主义色彩 B.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C.军队的战斗力较弱 D.皇帝具有实际权力
16.(2023广东汕头高三统考三模)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这些资料:同学甲收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同学乙收集1861年美国内战,同学丙收集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同学丁收集1870年意大利国家统一。据资料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西欧重商主义的盛行 D.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形成了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的对立,达到人性对神性的平衡诉求。意大利的文学、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历经400年左右的复兴中,不是以革命的、摧枯拉朽式的疾风暴雨来荡涤中世纪高度宗教化的一神观念,而是以一种温和温情的方式将人性元素渗入人的纯神性统治的精神世界中,并占据一定的位置,形成西方人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所产生的影响是社会性的,应该说它使得城邦,或者说是城市,或者叫社会活跃起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人们觉悟提高了。商业、经济、文化各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互相影响了。
——摘编自刘云德《温柔的背叛
——意大利文艺复兴再认识》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他们明确提出了“人权”和“科学”的口号,树立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解放思想与进化论观点为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往圣先贤”,反对文言文、旧道德,提倡新文学、新道德。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礼教,唤醒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对妇女解放、道德革命、个性独立、家庭革命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王晓琼《新文化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相同点,并分析影响新思想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因素。(8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运动研究专家安东尼·帕格顿指出,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意图恢复古希腊文化艺术观念,而宗教改革则希望恢复罗马帝国早期的使徒教会道德;然而,启蒙运动却不是要复兴这两种文化传统,“启蒙运动具有自身的历史定位……它是现代性的真正开端……因为它最初就不愿拯救神圣的过去,反而以未来的名义攻击过去”。帕格顿的认识提示人们,启蒙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变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历史进程,其实质是摆脱旧制度的束缚而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工业文明新体制。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观念、社会体制、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变革却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摘编自江宁康《启蒙运动与
西方现代文明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启蒙运动为何“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思考确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初期,西欧的商业和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欧洲各国的贸易随着东印度群岛、非洲和南北美洲等新的海外市场的出现而大幅度增长,工业也取得了显著发展。英国采煤和炼铁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这些经济上的进步推动了技术上的进步,后者转而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远洋贸易刺激了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为了制造罗盘、地图和仪器,一批新的、有才智的、数学上受过训练的工匠出现了。航海学校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相继开办,天文学由于其明显的实用价值而得到认真的研究。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天文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依靠数学推理分析数据,他们渐渐放弃了托勒密的理论,转而接受哥白尼的宇宙观。不仅如此,一些天文学家开始将这种分析方法应用到力学研究当中去,作为一个分支科学,力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主体。到17世纪中期,精确观测和数学推理已成为力学和天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正是依靠观测与数学,人们逐渐改变了对自然界的研究模式,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三 在科学史上,没有哪一个时期比科学革命时期得到了更为详尽的研究,然而这一时期的起止年限仍然是一个谜。有人认为它起于1500年,止于1800年,跨越300年时间,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科学革命仅仅是指17世纪的戏剧性进展。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的关系,在任何一种时间界定中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摘编自[美]狄博斯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
(1)关于科学革命的成因,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学者各是从什么角度予以分析的,并分析影响科学革命兴起的因素。(8分)
(2)材料三认为科学革命的起止年限是个谜,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此的看法。(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广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从狭义上看,政治民主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近代西方国家在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中充满了斗争和妥协,政治妥协便成为推动近代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史实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表述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1.A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主旨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但丁从政的不同评价,未体现文艺复兴所涉及的领域,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艺复兴的不同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但丁从政的态度不同,反映了文艺复兴不同阶段,人文主义的内涵不同,并不是人文主义者之间的严重分歧,排除C项;薄伽丘和布鲁尼都是早期资产阶级,阶级立场具有一致性,排除D项。
2.A 由材料可知,15世纪后音乐作品上署名的现象非常的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自我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文艺复兴确实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署名不代表追名逐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后,在自己作品上署名是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重视个人的价值,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排除D项。
3.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主旨为马丁·路德关于权力分配的主张,并未强调人文主义,排除A项;教随国定指赋予各邦国统治者在宗教信仰上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排除B项;法律至上是启蒙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
4.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英国宗教改革使英国的天主教摆脱罗马天主教廷的控制,成为民族教会,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B项;16世纪英国尚未开展资产阶级革命,封建专制统治并未瓦解,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天体运行论》中所用的27个实例中有25个是哥白尼自己的实测记录,表明他是用科学态度撰写著作,体现了科学精神,A项正确;经世致用指学术要为现实服务,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科学精神包含了重视实践,排除C项;怀疑一切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6.B 材料主旨为法国百科全书派高度肯定近代自然科学在摧毁宗教神学、培育无神论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反映出近代自然科学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和追求民主并无必然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宗教改革有利于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启蒙运动有利于摆脱宗教蒙昧,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用思想立地并按照思想去构造现实”并结合“壮丽的日出”指的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C项正确;蒙昧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均不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排除A、B、D三项。
8.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契约的目的及作用,而公意指公民们全体一致的决定,题干并未强调公意的地位,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法治建设只是达成社会契约的手段,而非卢梭提出此言论的最终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契约的作用,并非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
9.C 由材料中“我们已经取得了自由”“法国人……企图从我们手中夺去我们的自由”“努力吧,自由属于我们”等信息可知,杜桑·卢维杜尔鼓吹“自由”以反抗法国对海地人民的奴役,说明杜桑·卢维杜尔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海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海地,体现不出整个殖民地民主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19因此“开始瓦解”表述错误,排除D项。
10.C 题干强调,英国的宪政体制下国王是“议会中的国王”,即王权受到议会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议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是“议会中的国王”,C项正确;“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的权力也受到权有限的原则,A项错误;国王不是政府成员,B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仍保留了部分行政权力,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D项错误。
11.D 材料主旨: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休谟认为,对于英国而言,君主立宪制更为稳妥和现实,可以防止一切激进变革与政治热情带来的种种风险。
正确项分析:13世纪,英国《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宪政传统,英国通过“光荣革命”以较为温和的手段实现了社会变革,因此就历史传统而言,英国人已经习惯了把王位视作合法的根源和忠诚之核心;就政治现实而言,君主立宪制符合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经济现实,能够为英国工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所以休谟认为在理想的政体无法实现的前提下,君主立宪制是最为符合英国国情的一种政体。D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休谟从英国国情出发,肯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恰恰体现出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成熟,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英国工业化的完成是在19世纪,排除C项。
12.D 1776年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常识》中的内容坚定了北美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独立的信念,从思想上武装了北美人民,为美国的独立及建立没有国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做了舆论准备,D项正确;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排除A项;“标志”说法错误,排除B项;英国殖民体系瓦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排除C项。
13.B 材料“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体现了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B项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掌握,彼此制衡,材料中总统的做法正是三权分立中行政权制约立法权的表现,并非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原则,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排除D项。
14.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A项与史实相符,但材料未涉及法国代议制的确立展史实相符,但材料并未涉及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与中世纪传统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运动,排除D项。
15.A 由材料“德意志帝国的军队是由各大、中、小邦国按份额分担组成”“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腾堡有它们自己的陆军部”“巴伐利亚的军队只在战时才听从皇帝的命令”可知,虽然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但组成德意志帝国的各邦国有一定的实际权力,说明中央和地方分享国家权力,体现出联邦主义的特点,A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因此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战斗力情况,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单独强调皇帝的权力,排除D项。
16.B 材料中所涉及事件均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或革命,体现的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排除C项;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
17.(1)特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口号;以文学艺术为手段;以温和渐进为特征;以反对封建神学价值观为目标;影响深远。(6分,任答3点即可)
(2)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都以文学为武器,涉及文化领域的斗争;都集中在知识阶层,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都解放了思想。(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统治阶层的态度;国民的接受程度;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主义的觉醒;社会变革的推动;社会观念的变化;有识之士的倡导。(4分,任答4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意大利的文学、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以一种温和温情的方式将人性元素渗入人的纯神性统治的精神世界中”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2)“相同点”从领导阶级、表现形式、涉及范围、影响等角度回答。“分析影响新思想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因素”,即哪些因素影响了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可归为原因类题目,需要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史实,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等多方面作答。
解题技巧
解答对比异同类题目的注意事项
(1)容易漏掉关键点,不能概括所有答案要点。对于这一点,在做题中要注意归纳材料中所涉及的角度,并将两者放在同一角度下对比。常用的对比角度有:背景、时间、目的、主体、对象、区域、内容、趋势、手段、过程、结果、影响、实质等。
(2)做不到概括材料,仅仅照抄材料。在解题时,要注意将材料中具体的内容和表述归纳为更高层次的语言表述,比如本题中“反对文言文、旧道德,提倡新文学、新道德”,“文言文”“新文学”就可以概括为文学。
18.示例
论题:启蒙运动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2分)
阐述: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在宗教观上,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主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打击了中世纪的天主教会,进一步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政治方面,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分权制衡,政治矛头直指专制独裁政府。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鼓舞了亚非拉反封建反殖民的斗争。启蒙运动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又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随着启蒙运动的进行,科学思想和地位被前所未有的强调,成为各个学科研究努力的方向,推动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启蒙运动不仅猛烈冲击天主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推动社会风俗趋向理性、文明,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8分)
总之,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有助于人类走出愚昧、迷信,有助于人类主体性的激发,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它带着明显的现代文明特征,刻上了时代精神的印记,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2分)
解析 本题是阐述观点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步,结合材料及设问,提炼论题 根据材料“启蒙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变革是一场破旧立新的历史进程,其实质是摆脱旧制度的束缚而建立一个新的现代工业文明新体制……已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提炼出论题:启蒙运动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重大缘起
第二步,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展开具体论述 结合所学知识,从启蒙运动对宗教、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影响阐述启蒙运动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推动作用
第三步,总结升华,回扣论题 以概括性语言论述启蒙运动对社会进步及现代文明的总体影响,回扣论题
19.(1)角度:材料一中的学者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或工商业的发展)的角度予以分析的;材料二中的学者是从天文学和数学发展的角度予以分析的。(2分)
因素: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冲击了神学权威;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近代大学的兴起;中世纪科学成果的推动。(6分,任答3点即可)
(2)看法一:赞同。(1分)科学革命这一词汇的内涵与外延不一(或“科学革命”这一概念是后世学者提出的,或对于科学革命的起止划分属于一种历史解释)。学者研究“科学革命”的目的不尽相同。(5分)
看法二:不赞同。(1分)科学革命是客观存在的史实,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都有具体的科学研究,且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被人们当作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学者关于科学革命起止年限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人们对科学革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5分)
看法三:部分赞同。(1分)科学革命的起止年限确实存在争议,这是因为学者研究“科学革命”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学者对于科学革命的起止年限可能会逐渐达成共识。(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角度,结合材料概括即可。
材料 角度
近代初期,西欧的商业和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些经济上的进步推动了技术上的进步,后者转而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或工商业的发展)的角度
天文学家……依靠数学推理分析数据……将这种分析方法应用到力学研究当中去……正是依靠观测与数学,人们逐渐改变了对自然界的研究模式,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天文学和数学发展的角度
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从社会上新兴市民阶层的崛起,文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学的兴起,以及中世纪科学成果的推动等方面分析。
(2)本题要求简述对科学革命的起止年限的看法,答题思路如下:
首先,表明态度,可选择赞同、不赞同、部分赞同。
其次,结合所学近代科学发展的相关史实、学者的研究,阐述理由。选择赞同,强调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立场、角度,对科学革命的起止认识不同。选择不赞同,强调科学革命集中在16—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被人们当作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选择部分赞同,一方面说明科学革命的起止年限确实存在争议,另一方面说明对于科学革命的起止年限逐渐达成共识。言之有理即可。
20.示例
论题:政治妥协是推动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2分)
说明: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构建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与妥协。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与王权相互妥协的产物,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充满了斗争和争论,最终通过政治妥协而产生。这部宪法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相互妥协的结果,确立联邦体制和共和政体,并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法国在百年动荡后,经过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相互妥协,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都很大,正是保皇派与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这部宪法使法国的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制度也得以稳定。(8分)
总之,在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构建过程中,政治妥协是推动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2分)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从中获取信息,确定一个论题,如依据“近代西方国家在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中充满了斗争和妥协,政治妥协便成为推动近代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可得出论题“政治妥协是推动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途径”;确定具体论题后,利用所学世界近代史史实,展开简要说明,如“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法国百年共和之路等,说明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构建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与妥协;然后在论述的基础上,最后得出结论。解题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有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