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
满分39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  考点2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封锁珠江海面后,依据之前在东南海域测绘的图纸一路北上,占领既定的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直达天津,剑指北京。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清朝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
B.闭关自守政策难以维系
C.中英两国国力相差较悬殊
D.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
2.下图出自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其被收录在中国近代史学者张海鹏编著的《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并配以文字: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该图片(  )
A.为侵略者绘制,史料价值较低
B.作者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原貌
D.有助于厘清历史事件的性质
3.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中国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    B.经济主权的不断丧失
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西方资本输出的加强
4.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让人行两步而我只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  )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B.摒弃了夷夏观念
C.呼吁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了海防意识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并曾正式致函清政府,表示愿意“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这使当时清政府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并“以夷制夷”的共识。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尚未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B.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C.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
D.缺乏近代外交理念
6.有学者指出: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兴办近代交通运输、银行、采矿、保险等,鼓励科技发明和保护发明专利,立官司理工商税收……构画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据此可推知,洪仁玕(  )
A.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
B.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
C.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
D.试图全面移植西方经济制度
7.下表为1876年京师同文馆公布的八年制课程表。据此可知,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
学年 课程内容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 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A.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
B.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C.适应了科举选官制度需要
D.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
8.下图是位于青岛信号山的迪特里希碑,如今仅剩残体。碑的左侧刻于1897年,有象征着德意志帝国的鹰,环绕着帝国鹰刻有德文。碑的右侧刻有日文,记载日本的“军功”,落款日期为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1914年11月7日)。此碑见证了(  )
A.甲午战争中“自强”迷梦的破灭
B.德日勾结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借“一战”实现了独霸中国
D.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
9.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该传教士提及的战争(  )
A.发生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败局引起台湾军民的抵抗
C.促成了“东南互保”局面
D.导致了清朝中央集权弱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2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q材料 下表内容为1873年、1893年中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进口商品(占进口总值百分比)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 设备(包括 车辆、船艇); 小工具;器材; 半制品;材料; 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 原料 直接 消费 资料 合计
1873 — — 8.1% 8.1% 8.5% 83.4% 91.9%
1893 0.6% — 7.8% 8.4% 13.0% 78.6% 91.6%
出口商品(占出口总值百分比)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包括 农林牧渔) 矿产品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 2.6% * 37.4% — 58.3% 1.7%
1893 15.6% — 28.4% 0.1% 53.4% 2.5%
注:*不及0.05%。
(1)请对以上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历史研究结论。(要求:提出研究结论,运用以上数据并结合史实分析说明)(8分)
(2)若要了解1873—1893年列强在广东经济势力的消长情况,你需要查找哪些统计数据 (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军侵华军事行动的进展迅速,没有涉及当时清朝官兵的作战信息,排除A项;“闭关自守政策难以维系”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中英国家实力的对比,排除C项。
2.D 《复仇神号亲历记》中的图片被学者张海鹏收录在自己编著的图集中,并配文“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这属于学者张海鹏对图片做的解释,而图片在原来的著作中也应该有解释,把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和两者的解释放在一起研究,有助于厘清鸦片战争的性质,故选D项;该图片是当时的人绘制的,史料价值较高,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图片作者对此图做的解释,不能得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排除B项;一幅图并不一定能直观地再现历史事件的原貌,排除C项。
3.B 题干主旨信息:①时空:新航路开辟以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到清政府覆灭的数十年间。②关键信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在中西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了1864年、1872—1876年之外,其他时间中国均处于入超的地位,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
逻辑推理与判断: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小,且手工业发达,所以在中西交往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经济主权不断丧失,列强在中国长期倾销商品,中国在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B项正确。对外贸易范围的扩大并不能解释逆差的出现,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完全解体”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列强资本输出加强,并不是中国贸易长期逆差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4.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主旨是防御的策略,而非学习西方技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林则徐“摒弃了夷夏观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林则徐萌发了海防意识,呼吁应对列强侵略,而不是边疆危机,排除C项。
5.D 
选项 分析 正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还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项 ×
B 材料表明清政府注重国家主权,但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捍卫国家主权的观念较为落后,缺乏近代化的外交理念 ×
C 当时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仍旧存在,因此放弃该观念的说法不准确 ×
D 清政府寄希望于沙俄“调停”,希望能“以夷制夷”,根据所学可知,沙俄的目的是侵略中国,“调停”只是美化侵略的说法,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化的外交理念 √
6.C 据材料可知,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涉及近代交通运输、工商业等,构画出了一个开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秩序,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可知,《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提出了近代社会治理的方略,故选C项;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资政新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实施,无法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排除B项;“全面移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7.B 
选项 分析 正误
A 标志着经学退出教学领域的表述与历史事实不符 ×
B 观察课表内容可知,此时的学习内容涉及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
C 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具体的知识,与科举选官无关 ×
D “超越了中体西用理念”无法由材料得出 ×
名师点睛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该思想最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8.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甲午战争中“自强”迷梦的破灭是在18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这并不意味着德日勾结掀起瓜分狂潮,排除B项;日本借“一战”实现了独霸中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9.B 题干分析:旅顺失矣,盛京危矣→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提及的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选项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给日本,但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军民对日本侵略进行了顽强的抵抗,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清政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可知,作者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各省长官没有积极拱卫中央,而不是战争导致清朝中央集权弱化,排除D项。
10.(1)示例:中国经济结构逐渐半殖民地化。两次鸦片战争后,通过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渐沦为洋货的倾销市场和列强的原材料产地。1873年、1893年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1%和8.4%,而消费资料均占91%以上,表明中国已成为列强的产品倾销市场;此时,中国出口商品中原料占比分别为2.6%和15.6%,表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材料产地。
(评分标准:提出结论2分,结合史实2分,数据分析4分,共8分,其中数据分析部分,数据选取2分,数据意义分析2分)
(2)示例:查找比较1873—1893年广东的进出口额(或列强对广东贸易额在广东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数据);查找比较1873—1893年列强来广东的船舶数量及吨位;查找比较1873—1893年列强在广东设立的公司数量及资本额。(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结论,据材料“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数据可知中国经济结构逐渐半殖民地化。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时间信息“1873年”“1893年”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2)可查找进出口数额、列强来广东的船舶数量和列强对广东的资本输出情况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