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二)
满分39分,限时25分钟
考点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考点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唯水可以胜火,所以秦当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 )
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
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
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
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
2.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3.秦及汉初官府规定了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折合比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谷物形态与种类,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其中,“四大”为专用大量,包括禾量、粟量、稻量、麦量;“一小”为标准量器或通用量器,即米量。该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 )
A.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B.加剧了田租征收复杂程度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反映了粮食管理能力提升
4.云梦秦简中《为吏之道》规定:“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君鬼臣忠……政之本也。上明下圣,治之纪也”。它还强调,为官为吏要有“怵惕之心”,即戒备畏惧之心。由此可见秦朝( )
A.强调忠君爱国 B.提倡以吏为师
C.注重吏治建设 D.加强思想控制
5.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据《史记》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下
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
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6.汉文帝时期,贾谊认为,“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B.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C.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
D.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
7.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 )
A.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8.西汉建国后,在长安附近地区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设邑建县“五陵邑”,“后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这一规划设置意在( )
A.凸显皇权至上的尊贵威严
B.增强关中地区实力,强化中央集权
C.改善首都地区的城市布局
D.纠正西汉初年郡国并行体制弊端
9.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
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
B.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
C.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社会动荡亟需复兴儒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2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地方上,秦在郡一级设置监御史,上对中央负责,下监察郡中一切官员和百姓,也包括同级的郡守和郡尉。西汉初取消了监御史的设置,只是派丞相史不定期到地方监视。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实行了新的监察制度。他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州,各州设刺史一名。刺史每年八月由京城出发,巡视郡国,然后在年终回到京城汇报。所谓六条问事,是中央规定刺史监察的内容。其中第一条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余五条都是针对地方官员的,如是否违背国家制度,背公谋私,搜刮百姓;是否司法不公,残害百姓,失掉人心;是否任人唯亲,袒护坏人;是否放纵家属子弟仗势欺人,捞取好处;是否勾结地方豪强,收取贿赂,损害朝廷风纪等。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又设置了司隶校尉,负责监察朝中百官和京畿三郡及河内、河东、河南、弘农四郡。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至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的演变过程,并指出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创新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汉监察制度。(4分)
答案全解全析
答案全解全析
1.B 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秦始皇认为秦朝是水德,水克火(周),汉文帝时有人上书称汉朝是土德,土克水(秦),据此可知,二者都认为各自政权建立符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其目的在于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文帝统治时期的主导思想是黄老之学,排除A项;题干所述内容体现的是阴阳五行学说,并没有述及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强调后政权取代前政权的合理性,并没有述及“汉承秦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图解历史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先祖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立宗庙祭祀是古代王朝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祭祀祖先,帝王们可以加强人们对于政权的认同感,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后期已经逐渐瓦解,排除A项;秦朝的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其核心并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宗庙祭祀”不符,排除D项。
3.D 据材料“创制出‘四大一小’谷物计量体系”等信息可知,秦及汉初规定了禾穗、原粮与成品粮之间的折合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谷物计量体系,这有利于减省田租征收与廪食发放过程中的运算程序,能够提高粮食征收与管理的效率,反映了官府粮食管理能力的提升,故选D项;民众赋税负担的轻重与税率、税种的增减有关,与谷物计量体系没有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谷物计量体系的确立使不同粮食之间的换算变得更加简便,可以降低田租征收的复杂程度,排除B项;确立谷物计量体系无法起到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政府提高税率、实行垄断性经营等可以促进财政收入增加,排除C项。
4.C “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是对官员的德行要求;“君鬼臣忠……政之本也。上明下圣,治之纪也”是对君臣都提出了道德规范的要求;“怵惕之心”,即强调为官为吏心中要常怀戒备畏惧之心。三段话都是强调吏治建设,因此C项符合题意。“忠君爱国”只是其中一部分,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以吏为师”,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吏的管理,不是思想控制,排除D项。
5.A 据材料“道九原,直抵甘泉”可知,该道路为秦始皇修建的直道,是为了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下而修建的,为九原郡前线的秦军提供了有效的后勤保障,故选A项;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而材料中修建的道路位于北方地区,排除B、C两项;道路修建对于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
6.C 据材料贾谊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并结合所学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可知,贾谊主张削弱诸侯王国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A 正确项分析: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强调的是君主对臣民的统治,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屈君以申天”要求君主必须服从天意,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体现,二者都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故选A项。
错误项分析:
选项 分析 错误类型
B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西汉政权的统治,但并不能保障西汉政权的稳固和长治久安 夸大其词
C “屈君以申天”有限制君权的要求,但只是题干的部分信息,材料中除此之外还有“屈民以申君”的主张 以偏概全
D 儒学的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后确立的 史实错误
8.B 据材料可知,西汉在长安附近设邑建县,且迁徙豪强于此,有助于扩大这一地区的人口规模,增强经济实力,进而强化关中地区的实力,强化中央集权,故选B项;皇帝陵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凸显皇权,但材料主旨是在陵寝周围设邑建县并迁徙豪强于此,这一措施并非旨在凸显皇权,排除A项;在长安附近设邑建县,迁豪强于此,其目的是增强关中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并非改善首都地区的城市布局,排除C项;解决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弊端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等,与材料中的措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9.B 解答本题需要将材料内容与东汉末年的时代特征进行结合。
错误项分析:材料呈现的是孔融和陈群二人评价人物的标准,而不是政府对官员进行考核,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品评人物的标准,而不是选官标准,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孔融的评价强调“德行名节”,这表明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不能说“亟需复兴儒学”,排除D项。
10.(1)演变过程:秦在郡一级设置监御史,侧重对地方的监察;汉初丞相史不能很好履行监察职责,汉武帝时期实行新的监察制度并不断完善。(2分)
创新的表现: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刺史定期巡视郡国并回京城汇报;中央规定刺史监察的内容——六条问事,将监察任务具体化,可操作性强;为监察朝中百官和京畿等区域,专门设立司隶校尉。(6分)
(2)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行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当然,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时有发生。(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政治制度中的监察制度。(1)首先结合秦至汉武帝时期监察官员的设置回答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刺史”“六条问事”和“司隶校尉”概括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的创新表现即可。(2)可从监察制度的作用、本质等角度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