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
满分43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考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 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2.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
A.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B.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3.山东莒县的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高柄杯一类的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约占整个遗址出土器物总数的45%。由此推断,当时该地(  )
A.制陶技术得到普及    B.私有制度已经出现
C.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D.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4.西周时期,“立”既是指诸侯或王官第一次受命为王臣,也还包括诸侯及王官的后嗣如继续担任诸侯或王官,周王必须进行再一次的任命。只有经过周王册命的诸侯或王官的继承人,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保障了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B.彰显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C.维系了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
D.强化了君臣间的契约关系
5.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盂等青铜器,均有关于土地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出当时 (  )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
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
6.齐桓公最先成就霸业,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邀请一些邻国参加。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葵丘会盟(  )
A.表明齐桓公的霸业受普遍支持
B.拉开春秋时期列国争雄的序幕
C.使分封宗法体系遭遇重大危机
D.受到当时合纵连横思想的启迪
7.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旗号组织会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  )
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
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8.孔子认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 (  )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C.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D.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
9.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
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
D.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6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晏婴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礼能“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他看来,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无几,只是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因此,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者”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我欲仁,斯仁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己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必须“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方能立足社会。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因而,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存在根本的差别。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一切价值虽不必然为人所创造,但都是人所经验可及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还倡导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实现个人价值,强调自主、自立、自我奋斗。“人是生而自由的”“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宣扬“科学万能”等。
——摘编自孙兰英、陈嘉楠《浅析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先哲提出的有关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8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据材料“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发现了代表等级的王陵和与礼仪有关的玉器,体现了当时阶级阶层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C项。
图解历史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的关系
  早期国家的突出特点:金属器具、贫富分化、文字、城市、礼制形成等。
2.C 根据材料中“亚”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可得出,“亚”字整体变化不大,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汉字演变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体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C项正确;“多元一体”表现为每一种文化有其独立发展性,但同时又是一体的,材料不涉及“多元一体”,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故排除B、D两项。
3.D 题干主旨信息:①时空信息:新石器时代,山东莒县的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②解题关键:高柄杯一类的饮酒器具,达663件之多,约占整个遗址出土器物总数的45%。
逻辑推理与判断:酿酒的重要原料是粮食,据此推断出当时该地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述及其他地区,不能推断出制陶技术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出现,但是题干材料没有表明诸多饮酒器具属于个人所有,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但是题干没有涉及阶级对立,排除C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诸侯或王官的继承人只有经过周王的册封,其身份和地位才是合法的,这彰显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故选B项。这一制度保障的是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而非贵族阶层的政治特权,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助于维系家国一体的统治格局,故排除A、C两项;分封制下君臣之间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不是契约关系,排除D项。
5.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以法律的形式逐渐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西周中晚期……涉及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可知,西周中晚期的司法审理存在一定的程序,但没有体现司法判决的依据是否明晰,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体系逐渐崩溃,排除D项。
6.C 
7.C 据材料“尊王攘夷”并结合所学可知,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夷狄袭扰,“尊王攘夷”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排除A项;据材料“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并不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而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排除B项;“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争夺霸主地位,是对分封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
图解历史
8.B 材料认为上者正,则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上者即统治者,因此孔子强调统治者应加强德行,方能治理好百姓,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故选B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孔子主张维护等级秩序,强调尊卑有别,因此宣扬君臣平等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孔子对上者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统治百姓,不能体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D项。
9.A 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熟记),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各诸侯国经济基础的变化存在不平衡性,这导致各国政治制度的变化也存在不平衡性,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进行改革,求同存异指的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并非“求同存异谋发展”,排除B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与民族交往交融程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战国时期,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但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1)主张:注重人伦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谐;注重道德精神,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注重社会义务,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注重追求诚信,强调以诚为本。(4分,任答2点即可)
意义: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的思潮,形成了不懈的进取精神;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4分)
(2)特点:侧重于个人主义;强调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倡导理性和科学;敢于冒险,喜欢开拓创新。(4分,任答2点即可)
成因:受地理环境影响,西方形成了海洋文明;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的推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 主张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 注重人伦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谐
只是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 注重道德精神,强调对道德价值的追求
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 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
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己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 注重社会义务,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 注重追求诚信,强调以诚为本
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百家争鸣的意义可知,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出现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的思潮,形成了不懈的进取精神;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2)第一小问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 特点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 侧重于个人主义
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 强调自由、平等、民主思想
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倡导理性和科学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 敢于冒险,喜欢开拓创新
第二小问成因,主要从地理、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地理方面,据材料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地理环境影响,西方形成了海洋文明;据所学可知,经济方面,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影响;政治方面,西方民主政治的推动;思想方面,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