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卷(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提升卷(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单 元 提 升 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近年来,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玉石制品出土,常见制品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且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学者研究认定其制品工序一般为:选材→成坯→琢制成形→局部加工(如穿孔等)。据此推知,该地区当时(  )
A.区域联系趋于频繁    B.玉石文化已初步显现
C.阶级对立日益严重    D.手工业农业开始分离
2.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心理认同与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视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
C.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
D.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
3.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  )
史料一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 《尚书·君奭》
史料二 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
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
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
4.西周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年龄在13岁至20岁的王室和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与此同时,乐与礼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礼乐制度。西周王朝对“乐”的重视(  )
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B.有助于维护宗法分封秩序
C.导致了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D.消弭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
5.下表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  )
记载 出处
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周礼·考工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6.商鞅在《赏刑》一文中,提出可通过“壹赏”“壹刑”“壹教”的方式达到“无赏”“无刑”“无教”的理想状态。商鞅在其他文章中也认为只要做到“秉权而立”“垂法而治”,最终就可达到“刑政不用而治”。商鞅的这些思想(  )
A.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B.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
C.体现了法、道、儒理论的交融
D.借鉴了儒家对于人性的认识
7.下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荀子(  )
论述 出处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荀子·君道》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强国》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荀子·劝学》
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    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
C.糅合儒道两家思想    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
8.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种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  )
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
C.缘于统治疆域扩大
D.原因是治理举措过激
9.秦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秦军经多次艰苦的战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一胜利使秦朝(  )
A.消除了边疆威胁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完善了地方治理    D.稳固了统治基础
10.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下图中的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货币流通非常广泛
C.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11.据秦简《法律答问》记载,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理,且治告者罪。这表明秦代(  )
A.奉行严刑峻法    B.伦常秩序受政府重视
C.强化基层治理    D.律令儒家化初具雏形
12.汉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入粟拜爵”之策,“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这一政策(  )
A.有助于缓解汉初农业生产的困境
B.导致了汉朝社会政治风气的败坏
C.有利于西汉外儒内法理念的实施
D.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影响
13.“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这段文字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特点是(  )
A.恬静安宁、朴实无华    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14.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15.司马迁著《史记》,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而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史记》未给汉惠帝立纪,而是附在《吕太后本纪》中,《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外戚宦官当政的现实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
16.汉光武帝时,把三公的职责移到尚书台,“(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据此可知,东汉初年(  )
A.出现了尚书位高权重现象
B.形成了新的中央行政中枢
C.提高了王朝中央行政效率
D.改变了中朝专权独断局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利足以生民”“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整理自《荀子》
  材料二 《国语》记载:“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财物增长)于是乎始,敦庬纯固(强大国力)于是乎成。”农家学派强调抓住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力、气候、土壤和地形。因此他们经常劝告统治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位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
——摘编自唐任伍、孟娜《先秦农家学派的民生观:
理论渊源、思想主张与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重农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地位和民生角度分析先秦时期重视农业的理由。(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史料 出处
秦朝 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汉武帝至 西汉末 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班固《汉书·食货志》
东汉前期 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范晔《后汉书·和帝纪》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之墓。迄今已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重要文物表(部分)
1 木牍近百版,竹简约5 200枚,包括《易经》《礼记》《孝经》《医书》等。其中不少为失传的古代典籍
2 以孔子形象为主题的衣镜摆放在刘贺床榻前,是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屏镜”
3 发现水稻、粟、甜瓜、梅等多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4 大量黄金货币和金银器物,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以及以金银技法(鎏金银、错金银、包金银等)加工的车马器等
5 银质当卢可能是最早的内地出土的“带有回首式走兽纹的马具”
6 作为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取骆驼造型,是长江流域较早出现的显示骆驼形象的文物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
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所反映的西汉中晚期的社会状况。(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昏侯墓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20千米,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自西汉初建四郡,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材料二 匈奴失二山,乃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摘编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材料三
(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的背景。(6分)
(2)结合西汉至明代相关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8分)(要求:整体论述或任选某一时段,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提升卷
1.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并未对不同区域的玉器生产和使用进行横向对比,无法得出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早期人类文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区域联系并不频繁,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阶级对立日益严重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排除D项。
2.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
选项 分析 错误类型
A 西周实行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史实错误
C 夏商时期已经形成贵族统治秩序 史实错误
D 原始民主强调的是部族成员共同管理社会生活,与材料内容不符 概念混淆
3.C 正确项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古文的含义。史料一的意思是: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师。史料二的意思是:召公奭与周天子是同姓……周武王灭纣之后,封召公于北方的燕。结合所学可知,太保、太师都是周天子之下的重要辅弼之官,而担任这些官职的大部分都是与周天子同族的人,这体现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
选项 分析 错误类型
A 西周分封制下,血缘关系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史实错误
B 史料仅述及了周武王灭商之后的一些行为 无中生有
D 解答历史题应该坚持“孤证不立”原则。材料没有涉及分封的诸侯王的类型,故无法得出以分封同姓为主 无中生有
4.B 据材料“对……王室和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可知,“乐”是贵族阶层才能享受的教育,据材料“乐与礼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礼乐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视“乐”有助于维护宗法分封秩序,故选B项;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一体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结果,而非礼乐相配合的结果,排除C项;“消弭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知识拓展
早期国家政治的特征
(1)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一体。
(3)早期国家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4)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5.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C两项;人身依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对国家的依附,排除B项。
6.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的是韩非子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排除A项;B、D两项都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不全面,故均排除。
7.B 根据材料可知,荀子强调隆礼重法,积极寻求合理的治国之道,故选B项;荀子将儒家与法家的思想相结合,但材料没有涉及他对于其他学说的态度和观点,无法体现调和思想界的争论,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荀子削弱法家思想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
8.A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汤因比关于秦朝二世而亡的观点。
错误项分析:统治者的残暴和统治疆域扩大均不是汤因比认为的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排除B、C两项;“治理举措过激”范围太大,材料主要说的是“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所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B 据题干可知,秦在平定六国、统一中原之后,派遣大将屠睢率军五十万征讨南越,经过多次艰苦的战斗最终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征服了南越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故选B项;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题干仅是述及秦朝征服了南越之地,并没有述及对该地区的治理,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0.C 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货币的形状、币值不同,且只能在各自的范围内流通,秦朝统一货币,结束了之前货币形状各异、币值不一的情况,故C项正确。
错误项分析:
选项 分析 错误类型
A 技术进步要体现由落后到进步的对比,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无中生有
B 该结论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结论错误
D 华夏认同观念主要体现的是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 概念不清
11.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题干没有体现法律量刑情况,无法得出奉行严刑峻法的结论,排除A项;基层治理主要是建设基层组织机构、编订户籍等,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律令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排除D项。
12.A 题干主旨信息:①时空:汉文帝。②关键信息:“入粟拜爵”“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③事件梳理:汉文帝鼓励天下人通过向朝廷捐赠一定数量的粮食来获得爵位,有罪者也能以此减免刑罚。
逻辑推理与判断:此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当时农业的困境,故A项正确。
13.B 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属于汉赋,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故选B项;恬静安宁、朴实无华是田园诗的特点,并非汉赋的特点,排除A项;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这并非汉赋的特点,排除C项;脍炙人口、千古绝唱并非汉赋的特点,排除D项。
知识拓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
14.C 据题干内容可知,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但是在封国内却屡屡出现“以牛肉为奖赏赐(题眼),说明封国的诸侯并没有严格遵守中央政府的规定,这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面临挑战,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汉政府曾下令……”“规定……”,并没有涉及其法律制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西汉封国的诸侯并没有遵守政府“禁止宰杀耕牛”的规定,与自耕农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封国的诸侯,而不是豪强地主,排除D项。
15.D 据材料“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则将二人编入列传,并直呼其名为《陈胜项籍传》”“《汉书》则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并结合所学可知,班固的做法强化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项羽、陈胜的地位,反映了儒学正统观念的强化,故选D项;该变化与国家是否大一统无关,并且西汉和东汉都是大一统国家,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但这与材料中著史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两者的区别不能体现著史规范逐渐形成,排除C项。
16.B 据材料“(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通过提高尚书台的权力来限制丞相,使行政中枢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材料只反映尚书台的地位提高,权力变大,但东汉初年并没有出现尚书位高权重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当时中朝并没有专权,排除D项。
17.(1)重农思想:勿夺农时;以农立国,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节约,反对统治者增加百姓负担;顺应天时使之为农业发展服务。(每点2分,任答3点可得6分)
(2)农业地位:农业是祭祀的主要物质来源;人口繁衍的依托;国事给养的来源;社会安定的条件;财用增长的源泉;国力巩固的支撑。(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4分)
民生角度:农业影响民众的物质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2分)
解析 (1)荀子的重农思想根据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内容如下:
材料 重农思想
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统治者应该尊重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不能占用农业生产的农时
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 以农立国,重视农业生产
度人力而授事……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国家应该量入为出,节约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减轻农民的负担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农业生产应该顺应天时
(2)先秦时期重视农业的理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进行总结概括,内容如下:
农业地位:
材料 总结
上帝之粢(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 农业生产所提供的谷物是祭祀的主要物质来源,农业生产还是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财物增长)于是乎始,敦庬纯固(强大国力)于是乎成 农业是社会安定的条件,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是国家强大的根本后盾,是国事给养的来源
民生角度:
材料 总结
夫民之大事在农 农业是百姓生活的根本,影响百姓的物质生活
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位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 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以提高百姓的身体素质,有利于民众身心健康
18.(1)变化: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东汉初年之前,盐铁官营政策废弛;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6分)
(2)示例1
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2分)
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和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4分)
示例2
因素:少数民族军事威胁。(2分)
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袭击汉朝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政府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4分)
示例3
因素:国家财政税收。(2分)
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和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4分)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解析 (1)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即可。
材料 总结
秦朝“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 汉武帝至西汉末“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 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
东汉前期“探观旧典,复收盐铁” 东汉初年之前盐铁官营政策废弛,到东汉前期恢复实行盐铁官营
“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 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东汉初年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
(2)据所学知识,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因素可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19.(1)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以儒家典籍为主的竹简和以孔子形象为主题的衣镜,反映了汉武帝“尊崇儒术”以来,儒学地位上升,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西汉贵族的影响渗透到日常生活;(3分)海昏侯墓中发现的可食用植物遗存和金银器,反映了北方和南方农耕技术的结合和西汉中后期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3分)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当卢和鎏金青铜钩取骆驼造型,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流和交融,以及丝绸之路的影响逐渐扩大。(3分)
(2)为研究西汉中晚期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证据;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西汉中晚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认识;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结合,有利于探究历史真相。(5分)
解析 (1)根据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儒家典籍和衣镜,思考儒学地位的变化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据考古发现中大量的金银以及农作物思考南方经济的发展;根据考古发现中的草原风格的当卢和骆驼造型的鎏金青铜钩,思考丝绸之路和文明交流对汉代社会的影响。
(2)可从下列角度回答,如考古发现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汉代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文献相对照,寻求历史真相;新的古代典籍的大量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0.(1)背景: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四郡地理位置优越,是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巩固边疆,抵御少数民族袭扰的需要。(6分)
(2)设置河西四郡既有利于巩固汉朝的国家统一,又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乃至中亚、欧洲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分)
设置河西四郡后,汉朝在河西地区安置了投降的匈奴贵族和部落,还大量移民汉人至此地屯垦,建立了农业基地,确立了汉朝对此地的控制。同时,汉朝在河西四郡驻军,建立了坚固的防御体系,阻止了匈奴贵族的南下袭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设置河西四郡扩大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开发了边疆地区,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局面。(4分)
河西四郡是汉朝与西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河西四郡,汉朝向西域传播了汉文化,同时也从西域引进各种珍贵的物产和技术,河西四郡的设立使汉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上的联系加强。河西游牧区建设成为农业区,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发展了河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最终推动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长远性发展。(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来分析作答。
角度 分析
国力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
征伐匈奴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维护统治 设立河西四郡有助于巩固边疆、抵御少数民族袭扰
地理位置 四郡地理位置优越,是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
(2)首先,要概括出材料一的观点,由材料一“河西在阻隔……使往来无所阻碍”可得,河西四郡的设置既有利于巩固汉朝的国家统一,又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乃至中亚、欧洲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然后,结合西汉至明代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选择一个时段或从整体上去论述和说明。最后说明设置河西四郡的影响,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