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三个条件: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有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等自由;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据此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些条件旨在( )
A.推动北伐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B.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政权
C.停止国内战争,抵抗日本侵略
D.发起战略决战,争取全国胜利
2.《新华日报》是1938—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记者与国民党、中间党派报社记者常以私人交往形式进行讨论,互通采访线索与消息。这( )
A.有利于开展全国抗战
B.旨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C.有利于根据地思想统一
D.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各阶级利益
3.有学者指出,20世纪40年代,在京派、海派文学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渝派文学,他们面对现实苦难和自身命运理性思考,为生存而呐喊、为生命而讴歌,表现出鲜明的生存体验意识与生命主体意识。渝派文学兴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 B.日本推行奴化教育
C.全国抗战的文化诉求 D.京沪文化日渐衰落
4.1937年底,全国共有工厂3 925家(不包括东北),仅上海一地就有1 235家,约占总数的31%,其他沿海各省共2 063家,约占总数的53%。为避免沿海工业遭受灭顶之灾,南京国民政府开始逐步动员沿海沿江工业内迁,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一举动( )
A.推动了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B.促进了经济重心西移
C.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D.推动了统制经济形成
5.1937年4月9日,《新中华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则消息,称“东三省境内抗日义勇军近来颇为活跃,弄得‘日满’手忙脚乱”,并为此配了一幅《义勇军攻入哈尔滨》的漫画。《新中华报》此举( )
A.旨在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C.揭示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D.表明了日军“囚笼政策”的失败
6.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员在“民族自卫战争和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尊重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的独立性”“政治工作”“行政工作”“民众运动”和“对待一切非共产党员的态度”等六大方面成为“模范”。上述决议旨在( )
A.同国民党争夺三民主义解释权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增强共产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
D.适应民族解放战争需求
7.据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 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3 330.8万吨,其中1 130万吨被运往日本。日本此举的目的是( )
A.满足拓展市场的需要
B.变中国为其经济附庸
C.消灭中国抗日的物质基础
D.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8.1940年上半年开始,日军在华北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敌人修筑的公路密如蛛网,据点星罗棋布。当地群众形容:出门走公路,抬头见岗楼。这反映出( )
A.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B.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
C.日本面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
D.民众对于日本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
9.194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日本、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亚、缅甸、泰国、朝鲜、越南等国和中国国内各民族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共产党此举 ( )
A.适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B.宣传了革命统一战线主张
C.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
D.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10.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7 000多位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3万余人。1945年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这说明( )
A.中国战场协助配合了盟军军事行动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D.中国远征军的战绩名扬海内外
11.中共中央收到蒋介石的三封电报后,于1945年8月23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的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B.坚持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C.致力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坚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12.1947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一方面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等主持,仍留陕北,同敌人“兜圈子、扭辫子”并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同时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撤出陕北后“经五台往太行”疏散,负责“中央委托之工作”。这些调整( )
A.促进了土地改革群众运动的高涨
B.成功开辟了国统区内的第二条战线
C.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具体实践
D.有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13.某解放战争纪念馆讲解员介绍一次军事行动时说:国民党主要兵力部署在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从而形成了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态势。中共中央决定从敌之要害和薄弱的中央部分进行突破,直插国民党心脏。这次军事行动( )
A.成为促成重庆谈判的重要因素
B.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
C.摧毁了国民党主要的军事力量
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4.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指出:在渡江南进和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和管理城市。这一指示的发布( )
A.说明国民党的防线已全面崩溃
B.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C.推动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D.顺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15.下图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三月三十日,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给合江省兴山市三街村农民徐福的土地执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B.为解放东北地区提供了保障
C.土地改革消灭了私有土地制度
D.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
16.美国国务院白皮书指出: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并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据此分析,影响解放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
A.军队装备 B.外部支持
C.民心向背 D.腐败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物价波动情况曲线图(1926年为100)。
材料二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更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简称“边区银行”)。在设立初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并未发行货币,边区市场上流通的是国民党的法币。1938年6月,由于辅币短缺,边区银行才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授权下,以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并将其作为辅币使用。代价券可随时兑换法币。边区政府自1941年开始授权边区银行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即边币),其面额有壹角、贰角、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贰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10种。
——摘编自《抗日根据地银行及货币政策概述》
(《中国纪念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边币的意义。(7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版画既是艺术作品,也是武器;版画家们既是艺术家,更是战士。下图为版画家李桦1935年创作的木刻画——《怒吼吧!中国》,被称为“版画中的《义勇军进行曲》”。画中一位青年壮士被蒙眼绑在木桩上,身体扭曲着,正张开嘴怒吼,一只手伸向一把匕首。让人不禁畅想,一旦他将匕首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获得解放。
结合所学知识,以“《怒吼吧!中国》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许多原来分散的、被隔离的小块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逐渐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各地解放有先有后,具有十分复杂的地区差异性。中央决定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建立大行政区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9月之前,先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及华中行政办事处等大行政区人民政权,从而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其行政制度大体上实行大行政区、省(行署)、县、乡(村)四级制。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有办公厅、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交通部、公安部等。另外,华北人民政府组织专门会议详细研究了村、县人民代表选举条例,并草拟了村、县人民代表选举条例施行细则和选举手册。
——摘编自黄建红《解放战争时期的
大行政区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立大行政区制度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立大行政区制度的意义。(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济深故居位于广西梧州市。2011年,李济深故居被民革中央定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教育基地”,2012年被中共广西区委统战部定为“民族团结示范基地”和民革广西“爱国·同心”教育基地等。下图为李济深故居二层的议事厅。
1937年春,李济深在此召开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各省代表大会,商讨抗日救亡和推动国共合作等问题。1944年底,李济深在此成立南区抗日自治委员会,并多次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在此会晤,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开展敌后抗日。在征得李济深同意后,其警卫队中的中共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使得中共中央倡导的抗日救国理念和活动在当地深入民心。
——摘编自陈水德等《抗战时期
李济深故居的中共临时党支部》
(1)提取材料中与“抗日战争”相关的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李济深故居的社会价值。(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北伐是在共产党建立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苏维埃区域”说明此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已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战略决战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材料反映的是面对日本侵略,排除D项。
2.A 在《新华日报》发行期间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中间党派记者密切交往、讨论,这有利于不同党派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开展全国的团结抗日活动,故选A项;材料无法判断该报纸是否意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排除B项;该报纸发行于国统区,无法作用于根据地,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排除D项。
3.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不符合材料中“为生存而呐喊、为生命而讴歌”,排除A项;日本在日占区推行奴化教育,而渝派文学兴起于重庆,排除B项;渝派文学兴起,并不代表京沪文化日渐衰落,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了沿海沿江工业免遭灭顶之灾,动员相关企业内迁,这有利于保存大部分企业的实力,为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C项。材料中企业的内迁仅仅是布局调整,无法推动均衡发展,排除A项;B项夸大了该举动的作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统制经济的主要内容包括垄断金融、实行专卖制度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A 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逐渐沦陷,《新中华报》刊登东三省境内抗日义勇军的功绩,其目的在于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故选A项;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正式形成,排除B项;抗日义勇军是东北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抗日武装,义勇军不是敌后战场的军队,因此揭示了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囚笼政策”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采取的一项政策,1937年4月抗日战争还未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全国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员在六大方面要成为模范,这主要是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虽然材料提及共产党员要成为民族自卫战争和建立三民主义共和国的模范,但这并不是为了与国民党争夺三民主义解释权,故排除A项;当时已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排除B项;增强共产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并非决议主旨,故排除C项。
7.B 据材料“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 308万吨、生铁300万吨”“收缴粮食3 330.8万吨,其中1 130万吨被运往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行为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大肆掠夺东北财富,以缓解日本国内的经济危机,变中国为其经济附庸,故选B项;对东北的物资掠夺不能达到消灭中国抗日的物质基础的目的,排除C项;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属于措施,而非最终目的,排除D项。
8.B 据“1940年上半年开始”“华北”“一系列强化铁路、公路保安措施和惩治群众破路的办法”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所采取的“囚笼政策”,这反映出华北地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故选B项;题干所述属于军事方面,而不是“经济掠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题干所述属于百团大战的背景,而不是对百团大战的“疯狂回击”,排除C项;“群众破路”“抬头见岗楼”体现出民众对于日本侵略的不满与反抗,排除D项。
9.A 据材料可知,1941年,“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召开,说明东方各民族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共同斗争中的团结一致,适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故选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由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东方各民族共同反对法西斯,与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无关,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重大战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C项;中国远征军是出国作战,不在中国战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远征军的战绩名扬海内外,排除D项。
11.B 据材料“我们愿意……三民主义”可知,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重庆谈判做准备,并不是致力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电报做出的响应是寻求团结与和平,而非揭露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排除D项。
12.D 据材料“一方面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由毛泽东等主持,仍留陕北……同时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中共中央调整政策,以便更好应对国民政府的重点进攻,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改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国统区内第二条战线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此时我党工作重心仍在农村,排除C项。
13.D 据材料“从敌之要害……国民党心脏”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D项;重庆谈判是1945年8月至10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排除B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C项。
14.D 据材料信息可知,1949年渡江战役前,中共中央军委指出在渡江南进和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军队还要学会接收和管理城市,结合此时即将召开的西柏坡会议的史实可知,这顺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的需要,故选D项;1949年4月渡江战役标志国民党防线已全面崩溃,排除A项;抗日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排除C项。
知识归纳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
1927年 10月 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创建 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1949年春 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 12月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5.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新中国成立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变为农民土地私有,排除C项;农民不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还拥有所有权,排除D项。
知识归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时期 目的 内容 影响
土地 革命 时期 进行根据地建设,推动革命斗争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全民族 抗战 时期 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解放 战争 时期 获得人民支持,保障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16.C 据材料“国民党……腐败现象……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一党专制腐败统治导致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坚持和平、民主、团结,赢得各界人士支持,由此可见,影响解放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民心向背,故选C项;国民党获得了美国的支持,军队装备领先,排除A项;美国扶蒋反共是外因,外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腐败问题使得民心动摇,因此胜负的关键是民心,排除D项。
知识归纳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 共产党
阶级 立场 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具体 原因 (1)军事上:蒋介石指挥上的失误、国民党内部军队派系林立 (2)政治上:实行独裁统治,积极反共反人民,假和平,真内战 (3)经济上: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使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4)外交上: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使美国在华攫取更多的特权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17.(1)背景: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白银外流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国内币制混乱影响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统制的现实需求。(6分,任答3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稳定边区经济秩序,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为敌后抗战提供经济保障;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独立自主货币体系的有益尝试。(7分)
解析 (1)由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出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由材料一1932年至1936年“白银外流、通货紧缩”得出白银外流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结合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得出国内币制混乱影响经济发展;结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的目的得出加强经济统制的现实需求。
(2)由材料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稳定边区经济秩序,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结合材料二的时间信息得出为敌后抗战提供经济保障;由材料二“光华商店代价券”“代价券可随时兑换法币”得出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由材料二“开始授权边区银行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得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独立自主货币体系的有益尝试。
18.示例
《怒吼吧!中国》创作于1935年,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4分)
画面中,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住的中国人,象征着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中华民族;他张开嘴在怒吼,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在奋起挣脱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他的一只手正伸向身旁的匕首,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拿起武器,为民族前途而战;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推翻一切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解放。(4分,任答2点即可)
该画体现了作者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甘沉沦的斗争精神,起到了呼唤同胞们觉醒与抗争、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积极作用。(4分)
解析 据材料“1935年创作的木刻画”并结合日本侵华的史实阐述这一版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怒吼吧!中国》创作于1935年,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由材料“画中一位青年壮士被蒙眼绑在木桩上,身体扭曲着,正张开嘴怒吼,一只手伸向一把匕首”并结合版画表达的民族情感得出,画面中,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住的中国人,象征着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中华民族;他张开嘴在怒吼,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在奋起挣脱帝国主义与一切反动势力的压迫;他的一只手正伸向身旁的匕首,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拿起武器,为民族前途而战;匕首一旦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象征着中国人民要推翻一切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解放。由材料“被称为‘版画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得出该画体现了作者浓重的忧患意识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甘沉沦的斗争精神,起到了呼唤同胞们觉醒与抗争、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的积极作用。
19.(1)适应解放区不断扩大、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各解放区存在差异性,不利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集中力量进行全国规模解放战争的需要;推进解放区建设的需要;等。(7分)
(2)便于各解放区统一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保障;有利于解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基层人民参政提供有益探索;为新中国地方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基础;等。(8分,答出4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解放区不断扩大”“逐渐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可得适应解放区不断扩大、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这一新形势的需要;据材料“各地解放有先有后,具有十分复杂的地区差异性”并结合所学可得各解放区存在差异性,不利于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据材料“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可得集中力量进行全国规模解放战争的需要;据材料“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先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大行政区人民政权,从而形成一种大行政区制度”可得推进解放区建设的需要。
(2)据材料“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建立大行政区人民民主政权”并结合所学可得便于各解放区统一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保障;据材料“其行政制度大体上实行大行政区、省(行署)、县、乡(村)四级制”“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有办公厅……公安部等”可得有利于解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据材料“草拟了村、县人民代表选举条例施行细则和选举手册”并结合所学可得为基层人民参政提供有益探索,为新中国地方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基础。
20.(1)示例
提取信息:1937年春,李济深积极推动国共合作。(2分)
说明: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2分)1937年春,李济深召开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各省代表大会,商讨抗日救亡和推动国共合作等问题,适应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2分)
(2)社会价值:中华民族抗日爱国史和民族团结史的重要见证;传承抗战精神,进行爱国教育;推动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材料及所学知识 说明
材料“1937年春……商讨抗日救亡和推动国共合作等问题”及所学知识 1937年春,李济深积极推动国共合作。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春,李济深在此召开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各省代表大会,商讨抗日救亡和推动国共合作等问题” 适应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据材料“被中共广西区委统战部定为‘民族团结示范基地’和民革广西‘爱国·同心’教育基地等”,从爱国教育和团结等角度分析社会价值。从团结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华民族抗日爱国史和民族团结史的重要见证;从爱国教育的角度分析,得出传承抗战精神,进行爱国教育;从对爱国统一战线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得出推动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从祖国统一的角度分析,得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