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2.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 )
A.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3.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宣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 )
A.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
4.《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石砚;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D.少数民族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5.《隋书》记载,开皇三年(583年),“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反映出当时 ( )
A.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B.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D.三教并行局面稳定
6.关于下表文献材料,主题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
文献材料 材料来源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列传·吐蕃上》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唐蕃会盟碑》碑文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中外民族关系的交流与交融
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
D.唐代历史演变的兴盛与衰落
7.下图为唐代中后期中央与地方税额分配图。据此可知( )
A.国家税收不断增加 B.赋税改革成效显著
C.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货币经济占据主导
8.开元十年(722年)八月,唐玄宗采纳张说的建议招募壮士充当宿卫,不问色役(指徭役种类),都从优待遇。于是捕逃者“争出应募……旬日得精兵十三万”,这些“争出应募”的人多为长安的市井之徒。这一举措( )
A.反映了崇尚武力的价值观
B.提高了将领的军事才能
C.体现了国家兵制的局限性
D.提高了人们应募的积极性
9.837年,平卢军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吴降为其夫人李氏撰写墓志铭:“长庆二年,我登进士。与君婚姻,情若鱼水。一从薄宦,四任俸微。惭我无食,劳君典(典当)衣。”该墓志铭可用于研究唐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B.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
C.中原地区丧葬习俗 D.藩镇割据对社会的危害
10.有学者指出,“实施《地令》时,北魏、北齐采用双轨制:对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对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区,则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隋唐未见按《田令》规定给吏民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相反,可直接反映未曾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B.土地所有权的变更趋于频繁
C.土地归属观念影响制度实践
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11.唐代太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
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
12.下面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据此推知( )
单位:文
贞元初年 (785年) 贞元八年 (792年) 贞元九年 (793年) 长庆四年 (824年)
米(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1匹) 4 000 1 500~1 600 800~900 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13.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制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 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14.《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 )
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
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
15.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 )
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
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
16.《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此律条的“疏议”释义:“‘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该规定主要体现了唐代( )
A.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B.优容宽待的民族政策
C.儒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D.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时期(494年)大臣韩显宗上言:“古者四民异居,欲其业专志定也。太祖创基,日不暇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工伎屠沽,各有攸处。但不设科禁,久而混淆。今闻洛邑居民之制,专以官位相从,不分族类。夫官位无常,朝荣夕悴,则是衣冠皂隶不日同处矣。借使一里之内,或习歌舞,或讲诗书,纵群儿随其所之,则必不弃歌舞而从诗书矣。故使工伎之家,习士人仪礼,百年难成。士人之子效工伎容态,一朝而就,此乃风俗之原,不可不察。况今迁徙之初,皆是公地,分别工伎在于一言,有何可疑,而阙盛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显宗的基本主张,并分析该主张的社会背景。(7分)
(2)你对材料中韩显宗的主张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5分)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表
耕地 人口 每人平 均市亩 数(亩)
时间 田亩数 (百万 市亩) 时间 人口数 (百万人)
2年(西汉末) 506 2年(西汉末) 59 8.57
146年(东汉) 506 146年(东汉) 47 10.76
976年(北宋) 255 961年(北宋) 32 7.96
1072年 (宋神宗) 660 1109年 (宋徽宗) 121 5.45
1784年 (乾隆) 989 1776年 (乾隆) 268 3.69
1812年(嘉庆) 1 025 1800年(嘉庆) 295 3.47
材料二 北魏至唐代的奴婢、耕牛授田情况表
朝代 奴婢 耕牛
北魏 人数不限,授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授田30亩,限4牛
北齐 限60~300人,授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授田60亩,限4牛
隋代 限60~300人,授田数与农民同 一头授田60亩,限4牛
唐代 不授田 不授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与耕地比率(人均耕地面积)的特点,指出农民及政府解决人口多、耕地少的对策。(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该土地制度配套的税收制度的影响。(5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伴随8世纪中期的危机,唐朝中央政府做出相应回应。首先,在形式上保留三省的同时,对中书门下的构成进行调整,三省长官如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就不再是实际上的宰相。门下省与中书省的合作机制、尚书省与六部的执行功能被削弱,取代他们的是中书门下与五房的决策执行结合体。其次,加大中央军的规模和质量,建立以“神策军”为代表的新禁军体系,禁军由宦官统领。同时,大量的临时职官差遣出现,如“捕蝗使”“黜陟使”等,事罢复命于中央。经过一系列改革,藩镇基本被压制,唐朝一度出现了中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中央政府作出“相应回应”的背景及举措。(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中央政府作出“相应回应”的历史影响。(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图)
材料二 汉末中原动乱,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甘肃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陈寅恪指出:“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主要指今甘肃一带)一隅。”
——摘编自朱浒《传承与分立:魏晋南北朝
墓室壁画中所见胡人形象》
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两个,概括该地区绘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发展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单元提升卷
1.D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挑战,但丧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佛道无关,排除A项;魏晋时期,南北方文化有交流与交融,但材料仅体现了南方士族依据丧服辨识门第,并未涉及北方文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处于强盛时期,并未衰落,且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其衰落,排除C项。
2.C
选项 分析
A 乡里制度整体符合封建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直到清初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才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排除A项
B 据材料“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可知并不是封建国家主动进行的调整,排除B项
C 秦汉时期是国家大一统状态,能够较好地进行户籍统计和编排,但东晋南朝时期,国家分裂动荡,户籍统计和编排受到影响,故C项正确
D 据材料“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可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是以“自然聚落”为主,仍旧是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且将其纳入国家祭祀体系,表明其对孔子和对孔子代表的儒家的重视,这反映了北魏重视中原文化,极力塑造自身政权的正统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祭孔规格的提高,不能得出祭祀制度规范化,且此举的目的也并非规范祭祀制度,排除A项;祭孔可以加强士人对政权的认同,但“有效控制士人阶层”说法错误,排除C项;孝文帝此举目的是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巩固统治,不是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且冯太后本身也较为重视中原文化,这两者不冲突,排除D项。
4.B 据题干可知,北方的鲜卑族、东北以及北燕都认同汉文化,故选B项;题干未涉及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由题干内容不能确定农耕文化已经取得主导地位,排除C项;“石砚”不属于生产方式,排除D项。
5.C 题干主旨信息:①时空:隋朝时期。②关键信息:“大索貌阅……开相纠之科……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③信息整理:隋朝政府通过“大索貌阅”清查出大量隐匿人口。
逻辑推理与判断:隋朝政府通过“大索貌阅”清查出大量隐匿人口,体现了户籍制度的完善与政府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故选C项。新附人口是将之前隐匿的人口清查所得,并非实际的人口增长,排除A项;土地兼并与清查户籍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三教并行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6.A 材料信息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唐朝与吐蕃通婚和会盟,这些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吐蕃并不属于“外”,排除B项;C项夸大了材料事件的影响,排除;材料中没有关于唐代兴衰的信息,排除D项。
7.C 由图可知,唐代中后期,在钱税与粮税上,中央留成额明显少于地方留成额,说明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唐朝中后期的钱税和粮税,无法体现国家税收不断增加、赋税改革成效显著、货币经济占据主导,排除A、B、D三项。
8.C 题干主旨信息:①时空:唐朝开元年间。②关键信息:招募壮士充当宿卫,不问色役,“争出应募”的人多为长安的市井之徒。
逻辑推理与判断:材料信息表明唐朝开元年间,政府为解决京师守卫力量不足的问题,从民间招募士兵,规模庞大,待遇优厚,但应募的多是市井之徒,不仅难以保证兵源质量,还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体现了这一时期国家兵制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崇尚武力的价值观,排除A项;招募的士兵多为市井之徒,无法得出提高了将领的军事才能,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9.B
10.C 据材料可知,北魏、北齐时期,在鲜卑族聚居区实行普遍授田制,但在汉族聚居区,实行限田制,且隋唐时期“未曾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土地国有基础上的国家授田和土地还受与土地私有现实之间的矛盾,汉族聚居的地区土地私有制发展较为充分,土地归属观念较强,这影响了均田制在汉族聚居地区的制度实践,故选C项。据材料“对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可知,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的地方普遍实行,排除A项;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的表现是土地买卖较为频繁,材料反映了汉族聚居区的土地私有观念影响了均田制的实践,并没有体现土地买卖的情况,排除B项;在均田制下,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并没有松弛,排除D项。
知识拓展
均田制和租调制
11.D
选项 分析 正误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加深指的是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的比例增大,这与户帖制度无关 ×
B 租庸调制的弊端主要是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朝廷因此实施了两税法,而后才推行了户贴制度,因此租庸调制度的弊端不是推行户贴制度的直接背景 ×
C 材料体现不出唐代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
D 材料“户帖制度……征收赋税的依据……资产固定”体现了赋税征收以财产为主,说明此时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 √
12.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抓住表格中的隐藏信息。分析表格的时间可知,选取的四个年份都是在780年之后,780年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表格数据可知,贞元八年、贞元九年、长庆四年的纳税物品的折钱都减少了,说明纳税人的赋税负担加重了,这容易激起人民的不满情绪,促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货币税的普及在明清时期,货币税已获得普及与唐朝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纳税负担加重,不能反映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排除D项。
13.A 据材料可知,梁武帝组建制礼机构,制定礼仪体系,且修建以父母名字命名的寺庙并每月祭拜,体现孝道,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礼仪和伦理观念,反映了梁武帝对儒家思想的倡导和身体力行,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但材料中梁武帝的行为不涉及民族政策,排除B项;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南朝在隋唐之前,五代出现于唐朝灭亡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4.C 据材料“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可知,唐代时,女子婚姻多看相貌、素养等,并非仅看功名,且女子对自己的婚姻有一定自主性,体现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开放和多元,故选C项;聂隐娘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夫婿,但并不能据此说明唐代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排除A项;理学出现于宋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君主集权有所加强,排除D项。
15.A
选项 分析 正误
A 据材料“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可知,陈子昂盼望面见圣上,为君主献良策,以实现自己的官场抱负,这折射出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
B 材料中陈子昂通过诗句表达个人的抱负,没有涉及科举考试这一信息 ×
C 世俗化的特点是大众化,反映市民阶层的情感,而陈子昂的诗歌表达的是文人的抱负,非“世俗化”特征 ×
D 材料中没有跟其他文学艺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诗歌的“主流”地位 ×
16.D
材料只反映了中国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并未体现中国借鉴外国的文明成果,与兼收并蓄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外国人,而民族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不同民族,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家伦理道德对《唐律疏议》的影响,无法得出儒法结合的特点,排除C项。
17.(1)韩显宗主张:居民依据职业、身份分开居住。(3分)
社会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北魏对迁移官员依据官位分别居住,居民不分职业混合居住。(4分)
(2)示例一
赞同。居民依据职业、身份分别居住,利于特定职业领域文化交流,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有助于降低社会治理难度。(5分)
示例二
不赞同。居民不分职业、身份,混合居住,有助于民族交融,利于社会发展,有助于少数民族尽快适应中原生活。(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古者四民异居,欲其业专志定也”可得居民依据职业、身份分开居住。第二小问社会背景,据材料“北魏时期(494年)”“今闻洛邑居民之制”可得北魏统一北方后,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据材料“然犹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工伎屠沽,各有攸处。但不设科禁,久而混淆”可得北魏对迁移官员依据官位分别居住,居民不分职业混合居住。
(2)本题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说明理由即可。如果赞同,则主要说明该政策的积极作用。如果不赞同,则主要说明混合居住的积极作用。
18.(1)特点:人均耕地面积在东汉后开始逐渐下降;人口越来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渐减少。(2分,任答1点即可得2分)
农民对策:精耕细作;休耕轮作,以休养地力;垄作法、代阳法,保持水土,充分利用肥力;改进工具,铁犁牛耕;施肥捉虫;合理安排农事;依季节按时播种;等。(3分,任答2点即可)
政府对策: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二是设置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3分,任答2点即可)
(2)租调制及租庸调制的影响:给奴婢和耕牛授田,能充分利用土地,利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改善统治政策,强化政权自身调节能力等。(5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每人平均市亩数”可得出东汉时期到达最高点,其后开始逐渐下降;人口越来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渐减少。第二小问农民对策,结合所学得出,如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亩产量等;国家对策,结合所学得出,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二是设置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2)据材料二“北魏至唐代的奴婢、耕牛授田情况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与均田制配套的税收制度是北魏的租调制和隋唐的租庸调制;结合所学得出租调制及租庸调制的影响,特别注意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改善统治政策、强化政权自身调节能力等。
19.(1)背景:“安史之乱”后唐政府面临统治危机;原有政治机构无法适应现实需要;藩镇势力膨胀(把控地方军事、行政、财政),威胁中央集权。(任答2点,4分)
举措:调整三省六部机构职位(降低三省长官职位、削弱三省职权);重建中央禁军体系;大量使用临时职官差遣。(任答1点,3分)
(2)积极影响:集中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处理事务的灵活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实力,削弱了藩镇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安定。(6分)
消极影响:宦官任职中央核心部门,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大量临时职官差遣出现,容易出现“冗官”现象。(2分)
解析 (1)背景:根据“伴随8世纪中期的危机,唐朝中央政府做出相应回应”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政府面临统治危机,原有政治机构无法适应现实需要,藩镇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举措:根据“在形式上保留三省的同时,对中书门下的构成进行调整”得出调整三省六部机构职位;根据“加大中央军的规模和质量,建立以‘神策军’为代表的新禁军体系,禁军由宦官统领。同时,大量的临时职官差遣出现”得出重建中央禁军体系,大量使用临时职官差遣。
(2)影响:根据“经过一系列改革,藩镇基本被压制,唐朝一度出现了中兴”并结合所学得出,从积极的角度来说,集中事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处理事务的灵活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实力,削弱了藩镇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带来社会安定。从消极的角度来说则是宦官任职中央核心部门,为宦官专权埋下隐患,大量临时职官差遣出现,容易出现“冗官”现象。
20.A
特点: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
原因: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
特点: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画家人数较多,沿黄河中下游分布。
原因: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较为频繁;佛教传入中国。
C
特点:画家人数较多,以寺院壁画为主,集中分布在江南地区。
原因: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
(每个区域6分,任答两个区域12分)
解析 首先,选择区域,据材料和所学选择较为熟悉的区域即可。如选择A区域,据地图信息得出其位于西域地区。特点方面,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魏晋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得出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原因方面,据材料二“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得出政治环境较为安定;据材料二“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得出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据材料二“姑臧(今甘肃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得出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据地图中的壁画寺院数并结合所学得出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如选择B区域,结合地图信息得出其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特点方面,据地图信息得出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画家人数较多,沿黄河中下游分布。原因方面,结合所学得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结合所学少数民族内迁的相关知识得出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较为频繁;据地图中的壁画寺院数并结合所学得出佛教传入中国。如选择C区域,据地图信息得出其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特点方面,据地图信息得出画家人数较多,以寺院壁画为主,集中分布在江南地区。原因方面,结合所学东晋南朝的相关知识得出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安定;结合所学南方开发的相关知识得出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