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二十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二)
满分39分,限时25分钟
考点4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考点5 货币与赋税制度 考点6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
B.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
C.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
D.模式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下表为清朝雍正年间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上卷)的目录及内容简介。这可以用来说明( )
内容 简介
《天下沿海 形势录》 记述中国沿海地理形势,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的地貌、水文、航运、海防
《东洋记》 记述朝鲜、日本及琉球
《东南洋记》 记述台湾、菲律宾群岛、西里西伯岛、摩鹿加群岛和婆罗洲岛
《南洋记》 记述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及其他群岛
《小西洋记》 记述南亚、西亚及中亚
《大西洋记》 介绍了非洲与欧洲,记载了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昆仑记》 《南澳气记》 记录中国“千里长沙,万里石塘”的南海群岛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的上升
B.海防危机促使清政府海权意识明显增强
C.清政府保持传统的宗藩观念
D.新航路开辟推动中国对世界的全面认知
3.13世纪,英国贵族们用拉丁文写给国王的《大宪章》里规定了国王要承认贵族的财产权利及政治权利,并且在征收国税、组织军队、发动对外战争时,所需经费未经贵族的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决定。1689年《权利法案》用当时的语言明确重申了《大宪章》中的内容。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具有贵族与国王分权的传统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现联合
C.通过政治妥协实现社会变革
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明显增强
4.唐武德四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时即下令“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上述规定,旨在( )
A.弥补中央财政的入不敷出
B.彰显国家律令的至高权威
C.保障通宝制钱的法币地位
D.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钱荒
5.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 )
A.证明了“一条鞭法”弊端重重
B.说明此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
D.推动“摊丁入亩”政策的出台
6.下图是18世纪至19世纪末西方货币制度的演变示意图。该图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
A.英镑逐渐丧失了世界货币霸权
B.国家实力决定本币的地位
C.西方货币制度演变带有趋同性
D.黄金成为主流的储备货币
7.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但这些条约都规定,“对于一切关税问题及事项,此缔约国在彼缔约国领土内享受之待遇,不得次于任何他国享受之待遇”。据此可知( )
A.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由此确立
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
D.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8.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 )
A.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
B.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
9.下表是21世纪以来北欧国家关于福利制度方面的若干政策。
项目 内容
财政 对家庭、个人和企业实行减税
劳动力 市场 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就业,包括按职位空缺匹配岗位、进行职业培训
养老 实行灵活、弹性的退休政策,延长工作年限
医疗 加强医疗机构绩效管理、鼓励私人医疗机构、拓宽市场竞争渠道
这表明,北欧国家( )
A.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B.福利水平与规模居世界领先
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2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战争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和大众逐渐培养起浓厚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观念,在语言、文化上日益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威克里夫提出了建构由君主控制的民族教会的政治构想,主张用英语做礼拜,并将圣经翻译成英语。受其影响,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策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民族教会的至尊领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象征。伴随着民族国家的成长,英国从世界文明的边缘走到了中心。它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获得了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建立了以美洲为主体、殖民与贸易结为一体的大英帝国。在科学、思想、文艺等领域,以牛顿、霍布斯、莎士比亚等人为代表,英国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主权不再属于君主,而属于整个英吉利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些都为英国在18世纪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国家形成对于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结合所学可知,模式三下,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范围向中原地区扩展,同时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与元和清政权比较接近,这既有利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特点,又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交融,整体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故选D项;模式一下,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属于这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双方时而处于紧张的战争状态,时而在边境地区开展互市贸易,排除A项;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北魏属于这种模式,这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而不是“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也不可能被“完全同化”,排除B、C两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海国闻见录》以中国为中心,重点关注的是中国周边地区,对东亚、东南亚的地理认知更为丰富和准确,远及欧洲、非洲,没有提及新大陆,可以看出其对世界地理整体认识不足,具有明显的宗藩观念,故选C项;国家主权意识是指根据国际法准则和本国的领土主权原则,对关于本国的领土及事务形成的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领土主权观念,而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军事将领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个人著作的目录及内容简介,与国家主权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年间并没有海防危机,选项中的“海防危机促使清政府海权意识明显增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明清,但清朝当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并没有形成对世界的全面认识,排除D项。
3.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贵族们规定国王要承认贵族的相应权利,并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所以不是分割国王权力,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资产阶级,无法推知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联合,排除B项。《大宪章》内容未变,所以并没有政治妥协,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规定民间严禁私铸钱币,违反者严厉惩处,这是为了保障国家的铸币权和国家铸造货币的绝对地位,故C项正确。严禁民间私铸钱币是为了保障国家铸币的权威性,财政收入主要受国家经济和赋税制度影响,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关于严禁私铸钱币的规定,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并非为彰显国家律令的权威,排除B项;严禁民间私铸钱币并不能直接增加财政收入,排除D项。
知识拓展
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2)由形状杂乱向形状规范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
(6)由手工铸币向机器制币演变。
5.D 根据材料可知,因为手工业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大批农民弃农从工,赋税征收困难。为解决税收困难,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将一省的总丁银平均摊入地亩田赋之内,统一征收,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D项正确;“一条鞭法”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全国的,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6.C 据题干演变示意图可知,从18世纪到19世纪后期,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这说明该时间段内西方货币制度的演变带有趋同性,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导致金本位制崩溃,英镑逐渐丧失了世界货币霸权,二战之后被美元取代,排除A项;据示意图可知,在该时间段内,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并没有述及这几个国家的货币形式及地位,排除B项;题干示意图述及的是金本位制,与储备黄金无关,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黄金是否为18世纪到19世纪末的主流储备货币,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但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平等内容的体现,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在关税自主方面的努力,未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信息,排除B项;这些条约的内容仍然有不平等内容的体现,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并未瓦解,排除D项。
8.A
A 西汉吕后时期和汉文帝时期,赏赐实物较多;到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实物减少;到西汉后期,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这反映了后期的优抚政策是一种文化象征,更加强调对百姓的思想教化 √
B 赈济活动指的是赈济灾荒、救济灾民,而材料是介绍社会优抚政策 ×
C 汉代的优抚政策主要面对的是弱势群体,主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不涉及等级关系和国家权力的分配 ×
D 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9.D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北欧国家通过减税、鼓励就业、灵活退休和激发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提高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体现了当时福利国家在注重保障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兼顾社会效率的平衡,故选D项;基层治理主要是对基层地区(如社区、村等)的治理,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福利国家建设,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A项;“世界领先”无法体现,排除B项;“减税”“拓宽市场竞争渠道”说明当时政府减轻了对经济的干预,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福利建设,排除C项。
10.(1)主要因素:百年战争促进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改革强化了民族和国家意识;民族语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强大的王权成为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力。(共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重要影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英国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帝国;促使英国在科学、思想和文艺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推动英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促使英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共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
材料 主要因素
百年战争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和大众逐渐培养起浓厚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观念 百年战争促进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亨利八世策动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格兰民族教会的至尊领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权力集中,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象征 宗教改革强化了民族和国家意识;强大的王权成为民族国家形成的推动力
主张用英语做礼拜,并将圣经翻译成英语 民族语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归纳:
材料及所学知识 影响
1688年“光荣革命”后,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的主权不再属于君主,而属于整个英吉利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英国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它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获得了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建立了以美洲为主体、殖民与贸易结为一体的大英帝国 推动英国对外扩张,建立殖民帝国
在科学、思想、文艺等领域……英国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 促使英国在科学、思想和文艺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这些都为英国在18世纪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奠定了基础及所学知识 推动英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促使英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