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第二十单元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
满分42分,限时25分钟
考点1 政治制度  考点2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考点3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加强
C.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集中
2.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一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  )
A.宗法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西汉与东汉实行相同的制度
C.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
D.统治集团借此维系封建秩序
3.民国初年的政党数量虽多,然细究各党之政纲,几难以分别其间之差别,而且政纲表述虚化,语意含混,解释各异,难以付诸实践,更有许多党派全无政纲可言。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
B.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D.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基础
4.有学者研究认为,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原因在于,成千上万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繁缛的议事日程,显然无法详细审议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给每个人足够的发言机会。议题实际上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公民难免成为民主的陪衬。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A.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
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C.城邦公民责任意识淡薄
D.民主政治运作存在缺陷
5.1864年,曾国藩重修江南贡院,其后几任两江总督也不停扩建贡院号舍。1875年在此举行的乡试应试人数竟达20 600余人,为避免拥挤,主考官临时修改点名章程以保证考试正常进行。这表明当时(  )
A.传统选官制度有待改革
B.洋务派注重选拔务实人才
C.清政府意欲笼络传统士人
D.汉族官僚地主势力的膨胀
6.西方国家不同政党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和派别的利益,其所制定的政策必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公务员们必然从其自身利益和实践需要去理解和执行政治决策,或消极怠工,或积极拥护。这说明西方的文官制度(  )
A.破坏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中立
C.有助于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易造成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
7.据《汉书·韩延寿传》记载,“民有昆弟讼田”,时任左冯翊(官职)的韩延寿认为是自己“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当即“闭阁思过”,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基层治理依靠宗族自治B.地方施政排斥法治手段
C.司法实践的儒家化倾向D.教化发展遏制民间诉讼
8.周枏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并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并重申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9.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事务管理的权利,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支持和帮助人民当家作主。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的科学论断,落实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诸多先进理念。由此可见,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  )
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
C.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D.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5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和继承。中国古代御史可弹劾一切官吏,其中,犯法违纪的朝廷命官是御史弹劾的重点对象。御史纠弹内容极为广泛,凡官吏失职,违法犯罪,以至个人思想品德、生活作风、婚姻亲事、酗酒失态等,无不在纠弹之列。御史的弹劾程序包括提出弹劾、受理弹劾、审理弹劾到裁判弹劾等过程。在大多数时期,不必通过上级层层备案或报批,奏疏可直达天子。
——摘编自邱永明、朱莲华
《中国古代弹劾制度探析》
材料二 在中古英国,弹劾主要是议会与国王之间就控制政府而进行的权力斗争形式。从表面上看,议会针对的似乎是政府官员,但从根本上,议会是要通过打击依附王权的政府官员,来抵制国王及其政府对权力的滥用,进而实现自己对政府的控制,因此,弹劾实际上针对的对象是国王,是对王权进行限制的一种政治制度设置。中古英国的弹劾受到某一种权力主体的操纵的情形较为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各方严格遵守法定的或约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权力。弹劾过程中,下院的控诉、被弹劾者的辩护和上院的判决甚至是国王的赦免和批准判决的行为,都是严格按照制度本身的要求进行的,致使弹劾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制度化的特征。
——摘编自汪庆红《监察与制衡——古代中国与
中古英国权力控制模式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弹劾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英国弹劾制度与古代中国相比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价值。(9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于周边方国的控制力较弱;西周推行分封制,封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着血缘关系,且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样更有利于中央政令的传递与文化的覆盖,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地缘政治逐步取代了血缘政治,排除A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2.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错误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就逐渐崩溃瓦解,排除A项;西汉与东汉在制度建设上并不相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唐宋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排除C项。
易错分析
  本题易选错A项。容易把“祖宗之法”与“宗法制度”联系起来,而忽略了宗法制度崩溃的时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瓦解,但宗法观念一直存在。
3.D 根据材料“政纲表述虚化”“难以付诸实践”“全无政纲可言”及所学可知,民国初年,各政党没有统一有效的政纲,缺乏实行政党政治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民国初年,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多党合作”的相关信息,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4.D 材料“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运作存在弊端,D项正确;雅典是民主政治,而非寡头政治,排除A项;雅典公民具备基本的权利,排除B项;雅典公民具有较高的公民责任意识,排除C项。
5.C 洋务运动时期,“重修”“扩建”“贡院”“乡试应试人数竟达20 600余人”,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遭遇内忧外患后,试图以科举考试笼络传统士人,恢复统治秩序,C项正确;仅由材料内容看不出科举制的弊端,不能体现“有待改革”,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考试内容,不能体现是否选拔“务实人才”,排除B项;曾国藩等重修贡院是在为朝廷办事,不能说明汉族官僚地主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
知识拓展
先秦以来主要的选官制度及其演变趋势
6.B 根据材料“公务员们必然从其自身利益和实践需要去理解和执行政治决策”可知,公务员在执行政策时,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偏不倚,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B项正确;西方的文官制度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排除A项;“有助于政治和管理的分离”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够吸收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队伍,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排除D项。
7.C 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时任左冯翊(官职)的韩延寿在处理民间兄弟田地争讼时以“闭阁思过”的方式宣明教化,取得非常好的司法效果,这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后,司法实践的儒家化倾向,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司法实践的儒家化倾向,未体现基层治理依靠宗族自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地方施政排斥法治手段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教化发展遏制民间诉讼”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主旨为司法实践的儒家化倾向,排除D项。
8.D 《罗马法原论》记载,禁止主人任意杀害奴隶,“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说明奴隶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D项正确;罗马法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排除B项;罗马法蕴含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对于奴隶来说,是不平等的,排除C项。
9.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强调落实人民民主,注重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利,改革开放以来,则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这体现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的信息,不能得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结论,排除A项;法制建设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对材料整体的概括与总结,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体现的是新中国经济建设而非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特点,排除D项。
易混点拨
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于政治上的概念。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权力以法律上的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又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某些法律上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的行使。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都有相应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要求。
10.(1)特点:起源早,具有延续性;权力大,弹劾对象多,纠弹内容广泛;弹劾程序严格;为专制皇权服务。(每点2分,任意3点6分)
(2)不同之处:是议会和国王权力斗争的形式;目的是限制王权;呈现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每点2分,共6分)
共同价值: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稳定了官僚队伍秩序;澄清吏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为后世弹劾制度的发展提供借鉴。(每点1分,共3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从过程、对象、内容、程序、地位和目的等方面概括即可,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一 特点
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和继承 起源早,具有延续性
中国古代御史可弹劾一切官吏……御史纠弹内容极为广泛 权力大,弹劾对象多,纠弹内容广泛
御史的弹劾程序包括提出弹劾、受理弹劾、审理弹劾到裁判弹劾等过程 弹劾程序严格
奏疏可直达天子 为专制皇权服务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从形式、目的、特点以及趋势等角度概括即可,具体分析如下:
材料二 不同之处
弹劾主要是议会与国王之间就控制政府而进行的权力斗争形式 是议会和国王权力斗争的形式
从根本上,议会是要通过打击依附王权的政府官员……是对王权进行限制的一种政治制度设置 目的是限制王权
致使弹劾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制度化的特征 呈现制度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小问“共同价值”,综合材料一、二,结合中西方弹劾制度的影响,可从稳定官僚队伍秩序、澄清吏治、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