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单元 单元提升卷(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二单元 单元提升卷(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单元提升卷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风貌各有特色,如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据此可知(  )
A.汉字是华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B.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
C.韩赵魏三国文字书写效率相对较高
D.文字不同源导致汉字体系出现分化
2.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指出:“荡而无度,将以自败,故圣人制礼以为之节。因以合朋友之和,饰宾主之欢,且寓其教焉。”而王阳明则认为:“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故古者射以观德。”这折射出宋明时期(  )
A.儒家观念融入社会生活     B.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C.全民健身得到政府推崇     D.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
3.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4.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5.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6.有学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
②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③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
④希腊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托勒密埃及时期,古埃及处于马其顿人统治之下,赫淮斯托斯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工匠神,其特性与古埃及普塔神相似,在埃及孟菲斯地区受到普遍的欢迎。塞拉皮斯神融合了古埃及神和古希腊神的特征,受到托勒密统治者的推崇。普塔神的化身阿匹斯神牛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公牛十分相似。这说明(  )
A.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统一性特征
B.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具有同源性
C.工商业是古希腊和埃及主要产业
D.征服战争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往
8.公元前1100年,印欧人的一支多利亚人入侵希腊,摧毁了希腊迈锡尼文明。多利亚人将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他们使用双牛牵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术。由此可见,多利亚人的迁徙(  )
A.造成古希腊文明的衰退
B.推动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
C.促进了原始农业的诞生
D.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9.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大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
10.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给美洲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自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西班牙、葡萄牙的侵略中断了美洲原有社会的发展
②新美洲文化是以宗主国文化为主导的伊比利亚文化
③印第安人和黑奴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④新美洲文化是融合欧、美、非多种文化因素的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迁移(  )
A.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
B.实现了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
C.推动了殖民扩张和贸易的发展
D.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
12.19世纪末,一些美国人担心自己的国家不久将会落后。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亨利·卡波特洛奇警告说:“美国一定不能在竞争中落后。”为此他们把社会达尔文主义运用于国际事务中。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美国(  )
A.秉持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理念
B.积极参与列强瓜分世界的活动
C.具有落后就会挨打的忧患意识
D.同欧洲列强对比出现力量失衡
13.二战后,澳大利亚政府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引入的移民当中技术人员的比例逐年上升:20世纪50年代为32%,1980—1986年为49.1%,大大超过了澳大利亚本地技术工人的比例。澳大利亚这一移民的趋势(  )
A.适应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B.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C.冲击了本土主流文化的地位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4.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15.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安提瓜古城的评价是:安提瓜古城原址创建于16世纪早期,建在海拔逾1 500米的火山环绕的山谷之中,处于地震带内:它在1773年一场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但其主要建筑的遗迹却保留下来。这座城池格局的灵感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至少三个世纪内建成了大批庄严隆重、装饰华丽的卓越建筑,凸显空间感与立体感特质,成为中美洲巴洛克艺术的典范。该评价(  )
A.肯定了美洲土著文明价值B.突出文明交流的历史印记
C.促进了文明之间深入交流D.说明了美洲文明的多样化
16.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顶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  )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
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元朝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应该是来自伊朗等国。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青花瓷这个品种已经完全成熟和有大规模的生产。从对波斯细密画插图本的考察来看,青花瓷的成熟可能在13世纪末期,其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应当开始于14世纪上半叶。
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几经历史淘洗,蓝色终于长久驻留于国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
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中国与亚洲海洋各国的共同推动下,南海、印度洋沿岸地区、东北亚之间有了稳定而密切的贸易联系,有学者称之为南海贸易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市场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时中国也是东南亚、南亚香料的主要消费者。高丽、交趾等国积极吸纳宋代中国在文官政治、科举制度、州县学等诸多方面的新变化,完善本国制度。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
东亚秩序与海上丝路研究》
材料二 13世纪,世界已经通过大城市的联结形成了一个体系。这个世界体系包括西欧、地中海、欧亚大草原、埃及—红海、中东波斯湾、阿拉伯海—西印度洋、东印度洋—东南亚、中国南洋等八个亚体系,它们相互交叠构成了一个整体。13世纪,整体的贸易模式包括一些力量相对平衡的参加者,没有唯一的参加者统治整个世界体系。生产组织、资本投资、金融和货币机制等在东方有了高度的发展,然后通过东西方贸易传到了意大利。
——摘编自[美]阿布-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
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海贸易体系形成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3世纪“世界体系”的特点。(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至19世纪末,作为临近拉丁美洲工农结合的香蕉种植园和南美洲现代采矿区的地区,机械化在很多热带地区都非常普遍,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就政治层面而言,1821年,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巴拿马人已经开始参与共和制下的政治选举,其公民还享受不同肤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这完全是对美国种族歧视的一种挑战。
作为殖民者,美国人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西方文明论”的救赎。在他们的历史叙述中,巴拿马始终生活在一个天然、原始、蒙昧的时代。这一成见又催生了运河区人口外迁政策,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就政治而言,美国人认为巴拿马内战的原因是气候和种族,而非因为19世纪美洲大多数国家嫁接美国的政治制度,比如中央集权、联邦制度、奴隶制、教会、国家关系等问题上的普遍的政治分歧,这也揭示了为何巴拿马无法赶上现代化的列车,因为他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摘编自玛丽萨·拉索《被抹去的历史
——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巴拿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不能将巴拿马引向现代化的原因。(6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遗产保护的时空线索
工业遗产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者”,1986年开始工业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不仅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梳理中西方工业化历程,有学者依据不同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绘制出“工业遗产产生时间线”(图1),还按照工业遗产的空间分布,绘制出“宏观保护理念示意图”(图2)。
图1 工业遗产产生时间线
图2宏观保护理念
——摘编自徐恺阳等《特色化视角下的工业
遗产价值思辨——以四川机器局遗址为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让你绘制另一类型文化遗产的时空线索示意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答案全解全析
1.B 材料“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各具特色,凸显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字对华夏族的影响,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各国文字的书写效率,排除C项;中华文字具有同源性,排除D项。
2.A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材料体现了将儒家观念融入社会生活的现象,“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仅是宋明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政府推崇”无法体现,排除C项;投壶是一项娱乐活动,射箭是一项体育运动,不能体现崇文抑武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蓬勃发展”可知,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助推了欧亚沿线地区贸易产业链的发展,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晋商垄断了万里茶道,排除A项;清朝的闭关自守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排除D项。
4.D 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儒家经典受到了启蒙思想家的推崇,成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D项正确;丝绸之路在汉朝已经开通,排除A项;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排除B项;四大发明外传至欧洲,主要是在宋元时期,与18世纪不符,排除C项。
5.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对所有权的规定上,《摩奴法典》对不同的种姓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定,婆罗门的特权受到法律保护,A项正确;种姓制度是世袭的,与财产多寡无关(易错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维护私有财产,排除C项;材料表明法律允许婆罗门剥削首陀罗,但没有体现婆罗门掌握经济大权,排除D项。
6.A 古希腊人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以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①正确;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②正确;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③正确;“唯一”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A项正确。
7.D 根据材料可知,在托勒密埃及时期,古希腊神话中的工匠神的特性与古埃及普塔神相似,塞拉皮斯神融合了古埃及神和古希腊神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勒密埃及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其部下建立的希腊化王朝,即征服战争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往,D项正确;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排除A项;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之间在神话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源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古埃及和古希腊在神话方面的相似性,并没有体现出工商业是两者的主要产业,排除C项。
8.B 据材料“多利亚人将冶铁技术传入希腊,他们使用双牛牵引的犁,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术”可知,多利亚人进入希腊后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并不是造成古希腊文明的衰退,排除A项;“诞生”说法错误,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
9.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A项;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并非阿拉伯文化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排除B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回到欧洲,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
10.D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给美洲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可知,西班牙、葡萄牙的侵略影响了美洲原有社会的发展,①正确;由“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和“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可知,印第安人和黑奴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③正确;新美洲文化是融合欧、美、非多种文化因素的文化,但不能得出新美洲文化是以宗主国文化为主导的伊比利亚文化,②错误、④正确。D项正确。
11.C 17世纪,英国大量人口越过大西洋去往美洲,迁移人群中有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这些人口迁移适应了当时英国加强对美洲殖民扩张的需要,同时推动了欧洲与美洲之间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但这些人大量流入城市,而非迁往美洲,排除A项;迁移到美洲的清教徒、天主教徒和罪犯等带去的是英国本土的文化,并没有实现殖民文化的多层次转型,排除B项;欧洲新旧教派的矛盾以及对清教徒的迫害,是推动17世纪英国人口迁移的原因之一,并非人口迁移的影响,排除D项。
12.B 19世纪末,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加紧对外扩张,积极参与列强瓜分世界的活动,B项正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排除A项;美国在垄断阶段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扩张思想并非落后就会挨打的忧患意识,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美国与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失衡,排除D项。
13.A 二战后,在政府的推动下,澳大利亚的外来技术移民数量猛增,适应了其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A项正确;澳大利亚引进技术人员不足以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外来移民对澳大利亚主流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澳大利亚外来和本地技术工人比例的变化,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4.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化的,排除C项。
15.B 根据“这座城池格局的灵感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可知,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安提瓜古城的设计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体现了美洲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所以这一评价突出了文明交流的历史印记,B项正确;这一评价突出的是文明的交流,并不是肯定美洲土著文明的价值,也不是说明美洲文明的多样化,排除A、D两项;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并不会促进文明的交流,排除C项。
16.B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7.(1)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中外交往增多;政府重视和管理;制瓷技术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多;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蓝”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交融的结果,是民族认同的象征;“中国蓝”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蓝”蕴含的稳定、沉静气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下国人的审美需求。(每点3分,任答2点得6分)
解析 (1)
材料信息 结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以示对信仰的虔诚 中国自古以来对蓝色充满了崇拜和信仰
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应该是来自伊朗等国 唐宋时期中外交往的不断增多,促进了制造青花瓷原料的引进
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 政府设置机构支持制瓷业的发展
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制瓷的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其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应当开始于14世纪上半叶 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青花瓷的社会需求,刺激了青花瓷的生产
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 宗教因素的影响
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 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青蓝色信仰在民间的推广和普及,客观上促进了青花瓷的发展
(2)可从“中国蓝”发展的过程中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西方的交流、多元文化、中国人的审美需求等角度回答。
18.(1)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增强;各国政府共同推动海外贸易;各地区的经济有一定互补性;航海造船技术进步。(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
意义:促进了南海贸易体系内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为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提供了条件。(每点2分,共4分)
(2)空间范围较广,但局限在亚欧非三个大洲;各地区力量相对均衡,未出现绝对的强权;东西方发展不平衡。(6分)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宋代中国与亚洲海洋各国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是世界市场需求最大的商品,同时中国也是东南亚、南亚香料的主要消费者”可以得出各国政府共同推动海外贸易、各地区的经济有一定互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还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增强、航海造船技术进步有关。“意义”,从对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的角度回答。
(2)从“这个世界体”涉及的范围、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等角度归纳总结。
19.(1)巴拿马已开启工业化(机械化)建设;民众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巴拿马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公民政治地位平等;巴拿马实行种族平等政策。(6分,任答3点即可)
(2)美国对巴拿马地区实行殖民统治;美国通过“西方文明论”对巴拿马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美国在巴拿马地区实行种族歧视、人口外迁的错误政策;美国将本国政治制度强加给巴拿马地区;持续对巴拿马进行经济侵略和人民奴役。(6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机械化在很多热带地区都非常普遍”,得出巴拿马已开启工业化(机械化)建设;依据材料“这些技术深远地改变了巴拿马和拉美民众的生活方式”,得出民众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依据材料“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享受不同肤色的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得出巴拿马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公民政治地位平等;从种族平等角度分析,得出巴拿马实行种族平等政策。
(2)依据材料“作为殖民者”,得出美国对巴拿马地区实行殖民统治;依据材料“西方文明论”,得出美国通过“西方文明论”对巴拿马人民进行思想控制;依据材料“这一成见又催生了运河区人口外迁政策,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得出美国在巴拿马地区实行种族歧视、人口外迁的错误政策;依据材料“19世纪美洲大多数国家嫁接美国的政治制度”,得出美国将本国政治制度强加给巴拿马地区;从美国的侵略和奴役分析,得出持续对巴拿马进行经济侵略和人民奴役。
20.示例
文化遗产类型:世界佛教建筑类遗产。(2分)
设计:按照佛教产生—佛教向中亚、东亚、东南亚传播—东亚、东南亚佛教的本土化划分时间阶段;按照南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划分区域;重点标记印度桑奇大塔、柬埔寨吴哥窟、日本唐招提寺等文化遗产。(6分)
理由: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到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在中国和日本逐渐实现了本土化;佛教与当地或其他外来宗教相互交融,使佛教建筑呈现出民族性和多元性特征。(6分)
(示例仅供参考,针对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持论有据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据材料“工业遗产产生时间线”可知材料按照西方国家和中国划分空间线索,按照“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冷战时期”“乾隆以后,闭关自守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民国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划分时间线索,描述了西方和中国工业遗产的产生发展过程。
绘制另一类型文化遗产的时空线索示意图可以借鉴材料中的思路,如有关世界佛教建筑类遗产的时空线索。在佛教时空发展上,从佛教的产生、外传、本土化等角度设计。也可以从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丝绸之路的产生和发展等这类文化遗产来论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