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微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微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高频微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满分41分,限时2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848年,徐继畬在刊行的《瀛寰志略》中感叹西方富强,认为商业贸易可致国家强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充满钦慕,赞扬西方强国的民主制度及开创者。这说明他(  )
A.旨在引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代表
C.是当时理性看待西方的先驱
D.冲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
2.晚清时期,中国人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情形说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B.中国古代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国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救国之路
D.中国古代科技以实验研究为基础
3.1866年,洋务派创办的同文馆拟添设天文、算学馆并招收科甲正途人员。顽固派则宣扬学习西方是“奉夷为师,变而从夷,师事仇敌”。在这种言辞影响下,投考科学班的人员仅72人。这说明当时(  )
A.中体西用难以推动现代化
B.争论焦点是西学的价值
C.华夷观念妨碍了西学传播
D.两大派别的出发点不同
4.1861年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78年驻英公使郭嵩焘感叹“(英国)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两人的观点(  )
A.都停留在“中体西用”的层次
B.都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都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
D.都认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5.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涌现在靠着几本自然科学和政法书籍的知识来探索研究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头脑中,而没有出现在亲身去过西方、见闻知识远为博洽的早期维新派马建忠、薛福成身上。这主要是由于(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
B.早期维新代表与正统思想划清了界限
C.甲午战败骤然加剧民族危机
D.维新派将儒学经典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6.清末时期,维新派一边倒地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大农”,使“私人资本增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社会精英人士对西方“大农”和中国“小农”的比较明显增多,所持观点也由一元转向多元。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国人固守小农经济模式
B.私人资本膨胀加剧社会分化
C.简单照搬西方不合国情
D.军阀混战导致民族工业衰败
7.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8.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9.五四运动后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犹如“隔着纱窗看晓雾”,无法分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1919年到1923年,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三次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人们的认识。据此可知,这三次论战 (  )
A.结束了思想界的迷茫混乱
B.促进了思想认识的统一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4分。)
10.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把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全盛时代”。他说:“(百家争鸣)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绩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推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三 原诸子之立说著书,盖皆欲以一己之思想学说以广播于天下者也。二千年来,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故诸子者,实我先民思想之结晶,亦即国学本源之所在。
——方勇《“新子学”构想》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司马谈和班固对诸子认识的出发点有何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10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由材料“感叹西方富强,认为商业贸易可致国家强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充满钦慕,赞扬西方强国的民主制度及开创者”可知徐继畬认识到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先进性,是理性看待西方文明的先驱,故选C项;徐继畬赞扬西方制度,并未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徐继畬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中没有涉及该主张,排除D项。
2.C 
选项 分析 正误
A 墨学复兴并未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转型,且晚清时期我国并未实现传统科技的转型 ×
B 中国古代重人文、轻自然,所以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
C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在《墨子》与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相似的基础上,重新关注和研究《墨子》,以寻找救国之路 √
D 中国古代科技以经验为基础,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以实验研究为基础 ×
3.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A项;当时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而非西学的价值,排除B项;洋务派和顽固派都是地主阶级,出发点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
4.D 由材料可知冯桂芬表达了中体西用思想,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郭嵩焘认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要学习他们的政教风俗。这说明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故选D项。郭嵩焘还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排除A项;冯桂芬认同中国之伦理纲常,排除B项;冯桂芬表达了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
5.C 
选项 分析 正误
A 维新变法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并未充分发展 ×
B 早期维新派并没有与正统思想划清界限 ×
C 由材料“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涌现在靠着几本自然科学和政法书籍的知识来探索研究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头脑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刺激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新变法运动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在维新思想没有发展完善的情况下兴起 √
D 材料并未强调维新思想的内容 ×
6.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维新派一边倒地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大农’”表明已经打破小农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私人资本增殖”,无法推知社会分化的加剧,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军阀混战,排除D项。
知识链接
维新思想的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4)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7.D 
8.C 
选项 分析 正误
A 工人待遇大致包括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材料中没有涉及工人处境改善的情况 ×
B 材料强调劳动阶级的地位,这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非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 ×
C 由材料“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可知陈独秀的演讲号召无产阶级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登上政治舞台 √
D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 ×
9.D 
选项 分析 正误
A “结束了”表述过于绝对 ×
B “统一”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
C 三次论战持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
D 由材料“‘隔着纱窗看晓雾’,无法分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三次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人们的认识”可知五四运动前后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通过三次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了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
知识归纳
20世纪初的四大进步思潮
(1)民主共和思想: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它推动了辛亥革命的高涨,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2)实业救国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资产阶级实业家倡导“实业救国”,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也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
(4)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成立社团等方式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0.(1)司马谈站在道家的立场,推崇道家学说。班固从儒家正统观念出发,论述诸子短长。(4分)
(2)梁启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极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思想活跃,文化空前繁荣,诞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众多学派。他们著书立说,开坛讲学,宣传思想,传播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全盛时代”。(4分)
诸子百家学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随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4分)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据材料一“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等得出司马谈站在道家的立场,认为道家集诸家之长,推崇道家学说。据材料二“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等得出班固从儒家正统观念出发,论述诸子短长。
(2)据材料三“二千年来,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故诸子者,实我先民思想之结晶,亦即国学本源之所在”及题目信息“(百家争鸣)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绩也”得出梁启超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极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对当时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意义来理解梁启超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