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微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微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高频微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满分41分,限时2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2.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3.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4.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5.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6.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归中书省拟定。皇帝亲览后在纸尾批几句,加盖御印,经宰相出旨。到宋初,宰相对于某事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谓之“面取进止”。这反映了唐至宋(  )
A.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变动
B.君权侵揽强化专制
C.宰相的意见愈发受到重视
D.中央决策愈发民主
7.《宋会要辑稿》载,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下诏“自今应西川、山南、荆湖等道所荐送举人,并给往来公券(免费福利),仍令枢密院定例施行”。此举(  )
A.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B.缘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增强了士人对政权的认同
D.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8.元代,中书省宰相议政及决策分为两个程序:一是中书议政,俗称“圆议”,诸宰相“列坐一堂……相互轩轾……然后为定”;二是入宫奏事,上报皇帝裁决。朝廷颁布的制诏、玺书、符节、驿传等,都必须通过中书省。材料所述做法(  )
A.有利于缓和君相间的对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凸显了行政运行的民主化
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9.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4分。)
10.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5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向商王纳贡的部族能够获得商王的赏赐,就说明他们就是商朝统治范围之内的部族,所以上述巡行并未扩大商朝的疆域范围,排除A项;商王的巡行表明地方部族对其统治的认同,但地方部族不一定与商王和其他部族有血缘关系,所以无法得出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商王和地方部族之间的一种政治联系,而不是商业联系,排除D项。
2.C 西周时期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下楚国是西周的一个封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的现象。而孔子在《春秋》中仍然坚持西周分封制的原则,其目的是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孔子此举的目的是维护周礼,不是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此举针对的对象是楚王,看不出提升周王权威的信息,排除B项;孔子的出发点是维护西周等级秩序,属于政治目的,不是强调文化差异,排除D项。
3.A 材料中提及战国时期,秦国所用宰相来自卫、赵、魏、燕等国,并没有像关东六国一样注重血缘与身份,原因在于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逐渐确立官僚政治,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秦国用人政策是否发生变化,排除B项。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是因为关东六国保留较浓厚贵族政治色彩,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于瓦解,严格遵循宗法制表述不当,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关东六国排挤法家人物,排除D项。
4.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终结”说法错误,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关系和名分的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D项。
5.B 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说明州的权力有所扩大。根据材料“‘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权力也随之大增,这容易导致地方豪强割据,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B项正确。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形成的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制度,排除A项;东汉时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的逐渐形成容易导致地方出现豪强势力,“抑制”表述错误,排除C项;东汉时期,州刺史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不再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这并未强化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
6.B 从唐朝到宋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皇权加强,这反映了君权侵揽和专制强化,B项正确,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排除A项;题干中描述的是君主专制加强,而不是决策更加民主,排除D项。
7.C 据材料“西川……并给往来公券(免费福利)”可知,宋太祖下诏给来自西川等地区的荐送举人发放免费福利,此举既有助于选拔高质量的人才,也能增强士人对新政权的认同,故选C项;人才选拔的公平性表现在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等方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无关,排除B项;重视科举制度是重文的表现,但重文轻武政策并不是由此举确立的,排除D项。
8.D 
选项 分析 正误
A 材料没有涉及君相间的对立 ×
B 材料说的是中央的行政程序,没有涉及地方 ×
续表
选项 分析 正误
C 民主是一种决策方式,材料表明中书省的意见要上报皇帝裁决,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
D 材料信息显示,元代中书省宰相议政分为两个程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尤其是第一个程序)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
9.C 题干主旨信息:①时空:清乾隆时期。②阶段特征: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③信息整理:乾隆时期规范了奏折制度,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
逻辑推理与判断: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且奏折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
10.(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6分,3点任选2点即可)
(2)措施:“尊崇儒术”。(2分)
影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或者束缚了思想)。(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此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民族交往、国家发展、对其他朝代的影响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概括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