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微专题2 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微专题2 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高频微专题2 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
满分41分,限时2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张居正在位时三子登科,被认为是操纵科举的结果。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十年、十六年举行的科举考试中,众官员掀起前所未有的反对辅臣子弟登科的浪潮,并最终获得胜利,被禁考辅臣子弟及相关考官成为牺牲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彰显了明朝社会公平
B.辅臣权重影响了科举的公信力
C.蔑视了官僚群体权威
D.科举选拔人才的程序日益规范
2.清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而且形成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上述举措(  )
A.有助于提高施政效果    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C.完善了农业生产体系    D.有效解决了民生问题
3.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4.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6.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7.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8.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见下图)。
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9.有学者认为,明清中国官僚政治较少出现失控状态,处于中国历史上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手工业领域江南则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现象,同时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构成了中国社会内部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长久动力。材料旨在说明(  )
A.明清统治政权岌岌可危    
B.社会转型得以长足发展
C.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    
D.明清经济发展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14分。)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的疆域范围在历代统一王朝国家中不算广阔,但其采取的移民实边、兴办学堂、开设科举等积极的边疆治理举措,取得了较大成功。就移民实边来说,据历史记载,移民云南的便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有七八十万人,约占当时云南人口总数的1/4,驻守贵州的军人及其家眷约有六十余万人,明初驻守广西的军人及其家眷也不少。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派遣大量的驻军到边疆屯垦、屯耕。战时拿起刀枪御敌,平时举起锄头种粮,不仅筑起了一道边防防线,也使曾经的不毛之地留下了万顷良田。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清末民初,在处理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五族一体”或“五族共和”思想,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针对边疆治理所提出的政策方略,孙中山在其撰写的《建国方略》一书中,关于发展中国实业的十项建议中,第一项是“开发交通,修筑铁路十万英里”,第八项是“灌溉蒙古、新疆”,第十项是“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清移民实边在边疆治理中的历史作用,若将材料一作为史料用于边疆治理研究有何局限。(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关于边疆治理的思想,为了能够进一步研究清末民初边疆治理思想,除查阅《建国方略》外还可以查阅哪些类型的文献。(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 材料反映了张居正在位时三个儿子均登科,人们认为是张居正操纵科举的结果,在张居正去世后,官员掀起了“反对辅臣子弟登科的浪潮,并最终获得胜利”,这表明在明朝晚期内阁辅臣权力较大,甚至众官员认为辅臣能够操纵科举,体现了辅臣权重影响了科举公信,故选B项;据材料“被禁考辅臣子弟及相关考官成为牺牲品”可得“反对辅臣子弟登科的浪潮”并未彰显社会公平公正,排除A项;张居正等辅臣和反对辅臣子弟登科的官员都属于官僚群体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中官员反对辅臣子弟登科并不属于科举选拔人才的程序,排除D项。
2.A 两大奏报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政府掌握粮价和雨泽情况,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施政效果,故选A项。清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粮价奏报系统和雨泽奏报系统,只能说明清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并不能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力,故B项错误。粮价与雨泽奏报跟农业生产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建立奏报系统并不能说明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故D项错误。
3.A 
选项 分析 正误
A 据材料“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等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除农业、渔业外,手工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
B 明朝中后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C 材料中的现象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结果,与朝廷对社会的控制无必然联系 ×
D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属于思想教化方面,而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生活 ×
4.D 材料指出明后期江南地区流行“好名喜夸”之风,经济富裕者热衷营造园林,极具奢华,但“俗气扑人”,其缘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传统观念的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排除;“初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经济富裕者营建园林并不能体现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解体,C项排除。
5.A 清代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当时为了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广州等地瓷窑改进制作工艺,“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体现出当时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产品供官府、贵族使用,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广州等地瓷窑生产的瓷器绘制欧风图像是为了适应国外市场需求,不能体现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排除C项;清朝时期政府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
6.A 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圣人之学”,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与“百姓日用即道”相契合,故A项正确。“心外无物”,强调的是内心探求理,理在内心,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其反对重农抑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7.D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易错点),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
8.A 据材料“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全新耕织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明代农具制作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等信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属于精耕细作的范畴,故选A项;农具制作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且仅凭材料无法得知“工艺革新”,排除B项;“种植”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且仅凭材料无法得知物种增多,排除C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模式,不是“集体劳作”,是个体劳作,排除D项。
9.C 据材料“明清中国官僚政治较少出现失控状态”“在手工业领域江南则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现象”“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有积极因素,“构成了中国社会内部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长久动力”,表明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C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而不是危机,排除A项;明清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外经济对比,无法得出明清经济发展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
10.(1)作用: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人口和技术的流动,有利于边疆开发(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边疆的军事防御能力;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分)
局限:材料一属于学者论文,不是一手史料,有一定的主观性,使用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3分)
(2)思想:主张五族一体(五族共和),注重团结边疆民族和维护国家统一;注重从交通瓶颈、发展难题和移民开发等方面解决边疆所面临的区域性发展和建设问题。(4分)
文献史料:孙中山个人文集、孙中山书信、报刊、回忆录等。(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材料 作用
移民实边、兴办学堂、开设科举 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移民云南的便有二三十万卫所军人,连同家眷有七八十万人 推动人口和技术的流动,有利于边疆开发(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派遣大量的驻军到边疆屯垦、屯耕 加强了边疆的军事防御能力
筑起了一道边防防线,也使曾经的不毛之地留下了万顷良田 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小问局限,由“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得出材料一属于学者论文,不是一手史料,有一定的主观性,使用时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第一小问思想,由材料二“提出‘五族一体’或‘五族共和’思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得出主张五族一体(五族共和),注重团结边疆民族和维护国家统一;由材料二“开发交通,修筑铁路十万英里”“灌溉蒙古、新疆”“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得出注重从交通瓶颈、发展难题和移民开发等方面解决边疆所面临的区域性发展和建设问题。第二小问文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孙中山个人文集、孙中山书信、报刊、回忆录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