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卷(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阶段检测卷(一)(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姓名班级考号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
阶段检测卷(一)
满分100分,限时75分钟,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是中原地区最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该城址所发现的陶器中,斝、盉、觚、壶、簋、杯等专用酒器,多属于制作精致的磨光黑陶和红陶。陶器上附有一定数量的陶文符号,这些陶文符号是用刀刻在陶器表面或用硬质物在器表捺印而形成的。这反映出(  )
A.早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B.陶器成为先民主要生产生活用具
C.河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D.阶级分化决定社会生活方式演进
2.管仲在《管子》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人富而仁义附焉”。二者都(  )
A.认为应重视发展社会生产
B.明确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C.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D.强调国君要有好的品德
3.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  )
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C.南北方的文化交融加强    
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5.史载,南宋福建汀州人口剧增,北宋时构筑的旧城无法承载,市街向城外转移,城内仅有三个坊,而城外却有三十三个坊、街,城外街还包括位于城门外五里的杉岭市。史籍中类似的有关南宋城市领域扩大的例子还有很多。此类史料表明,南宋时(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C.政府经济职能加强    D.自然经济加快瓦解
6.晚清时期,林则徐打开了“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魏源通过《海国图志》阐发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推动“采西学”“制洋器”,把“师夷制夷”的思想推向实践层面。在这一过程中,开明士人(  )
A.探求了强国御侮之策
B.促进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C.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D.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的理念
7.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 ”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
D.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
8.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
A.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     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9.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既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
A.决定与共产党合作继续革命
B.将要效法“苏联模式”组织政府
C.反思了早期政党政治受挫原因
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
10.据1927年1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北伐军入湘而后,平江、浏阳诸役,皆得农民为向导与协助,使我军不至陷于逆敌伏军及地雷之险……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这说明北伐战争 (  )
A.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
B.顺利进军归功于农民的支持
C.反帝反封建符合广大人民愿望
D.在长江流域的进军更加顺利
11.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的各阶层占比为:工人4%,贫农65%,中农25%,富农1%,商人1%,知识分子2%,地主2%。这一做法(  )
A.发展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B.旨在保障边区农民的根本权益
C.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D.落实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1950年,《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颁布,其中规定发明人可以在发明权和专利权中选择其一:发明权归公有,国家给予发明人适当荣誉和物质奖励,国内任何单位个人都可免费使用;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该条例(  )
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    D.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13.1951年,四川省泸县八区村民赠给全国政协西南土改工作团川南队的锦旗上写道:“此时荷花遍地开,北京同志来土改,农民分了田和地,翻身不忘毛主席。”这可以例证(  )
A.全国政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B.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14.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庐山恋》,讲述一位归国华侨游览庐山收获爱情的故事。此片公映后,对于影片中该华侨的语言表达方式、日常着装等出现了不小的争议。但影片也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种情况(  )
A.反映了我国全面开放后的社会风貌
B.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C.折射出时代变迁影响人们观念变化
D.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其主旨是(  )
A.继承传统,抵制西方文化
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立足现实,坚定文化自信
D.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16.2020年5月,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五千年优秀文明的传统之上……对于蓄意的中伤,我们一定会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国家的荣誉和民族尊严。对于无端的抹黑,我们一定会摆明事实真相,坚决维护公平正义和人类良知。”这表明(  )
A.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
B.国力提升增强了外交自信
C.国际形势对中国十分不利
D.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中国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更加简洁的、能够更好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平缺制度、贴黄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唐六典》中规定:“今册书用简,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用黄麻纸,敕旨、论事敕及敕牒用黄藤纸,其敕书颁下诸州用绢”“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既下,则署而行之”“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任何诸如随意改动、漏发错发、弄虚作假、盗用泄密等行为,皆会依据法典被施以惩戒。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
破解我国规模治理难题的内生机制》
材料二 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该管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
——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奏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10分)
18.(14分)某研究者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号召国人想象未来的中国,历史学家周谷城写下了一个奇怪的梦。他写道:“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我梦想着:此后我真能不再作什么梦想了。”
——据193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
材料二 “领导们问大家,对自己分到的房子有什么不满意的,还有什么需要。但是我们想,跟过去比已经很好了,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周围的医院、邮电局、花园、菜场什么都已经有了,方便得不得了。家里用的还是抽水马桶,那可是刚解放啊,全上海人家都还是倒马桶的呢。”
——原上海绢纺织厂先进工作者郑长保回忆
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的往事
材料三 “在工人新村大道的两旁,守望着欣欣的白杨,风儿挨家奔跑送喜讯……生活啊,长着翅膀在飞翔;多少个工人子女进大学,多少户工人家中挂奖状。多少青年儿女立下大志,走遍祖国四面八方;多少家庭妇女离开灶台,解掉围裙换上工装。谁说古来百家不同姓,这里的家长是亲爱的党……”
——上海诗人宁宇《工人新村漫步》
(写于1957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周谷城这个“奇怪的梦”的理解。(4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述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3)该研究者所搜集的史料有何局限 为更全面研究我国工人的生活状况,请向该研究者提供至少1条建议。(4分)
19.(1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是一幅著名画家关山月创作的作品。此作描绘的是一位妇女聚精会神读信的瞬间,关山月将创作意图隐藏在画的细节之中,妇女胸前佩戴的是“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证章”,表明了她是中苏友好协会会员。该协会是当时最大的全国性群众组织,曾配合抗美援朝运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婴儿背带绣有“□□”字样表达了妇女内心最热切的愿望(注:试题编者遮盖了这两个字)。画家以工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温馨感人的画面,紧紧扣住了时政热点。
《一封家书》(1953年)
请写出作品中被遮盖的两个字,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历史实际,作出合理推断,逻辑清晰,理由充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时间 大事记
1—2月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充分肯定试办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决策
3月 中共中央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福建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刊发,要求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0月 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支持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放宽落户政策,统计为非农业人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现了党在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
12月 年终盘点中,“我们都下海吧”成为民间热词,1984年成为中国现代企业诞生和企业家创业最为集中的一年,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4年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84年中国推进改革开放所起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全解全析
1.A 新密古城寨城址中发现有酒器、黑陶、红陶及陶文符号,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的早期中华文明已获得初步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缺乏陶器与其他用具的比较,无法判定陶器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新密地区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但无法说明“河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故排除C项;社会生活方式演进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非“阶级分化”,故排除D项。
2.A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君子富”没有具体说明在哪方面富足,看不出农业是国家根本的思想,排除B项;管仲是法家代表,司马迁是史学家,两者都不强调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物质充足对人的道德的作用,即发展生产,并未单独强调其对国君道德的作用,排除D项。
3.B 正确项分析:
错误项分析:社会阶层流动主要指个人或群体社会阶层的变化,材料重点强调秦始皇的举措对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从安史之乱开始,秦汉时期北方是国家经济的重心,排除C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时期国家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三千余家,自立巷市”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鼓励江南人北迁,有利于南北方文化交融的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北魏对江南人北迁的政策性鼓励,不能说明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排除A项;据材料“民间称之为‘吴人坊’”可知北迁的南人聚集一处,有自己的特色,说明依然存在民族差异,且民族交流交融并不会消除民族差异,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北魏政府鼓励江南人北迁,没有涉及北方经济的恢复问题,排除D项。
5.B 
A 材料没有南北经济对比,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变化 ×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释放了社会经济活力,城市领域显著扩大 √
C 材料中未说明这类城镇领域的扩大是否由政府规划 ×
D 步入近代,我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 ×
6.A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探求强国御侮之策的思潮一脉相承,故A项正确。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B项;材料中的人物或派别虽积极学习西方,但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排除C项;这一时期主要侧重学习西方的科技与器物,尚未深入政治与思想领域,排除D项。
7.A 
(易混点),排除B项;戊戌变法遭到守旧知识分子的反对,但“全面反对”言过其实,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文化教育体制的变化,排除D项。
8.D 
A 八国联军侵华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
B 列强矛盾加剧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
C 外国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与清政府外交政策无关 ×
D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开办银行、铁矿、煤矿和纺纱厂,修铁路,满足了列强掠夺中国的目的,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化为资本输出为主,这使列强对开放通商口岸要求不再强烈 √
9.C 材料中孙中山由1913年关注政党内阁问题到1924年转而强调学习俄国完全以党治国,表明其反思早期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工农大众”,故排除D项。
10.C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伐时期,农民支援北伐军人的作战,结合所学国民大革命的史实可知,北伐战争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故C项正确。北伐战争时期并未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未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排除A项。“归功于”一词过于绝对,夸大了农民的贡献,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得出“更加顺利”的结论,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以及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及知识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普选中各阶层均有分布,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土地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里的政策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排除B项;国共矛盾不是此时期的主要矛盾,排除C项。
12.D 根据材料“规定发明人可以在发明权和专利权中选择其一:发明权归公有,国家给予发明人适当荣誉和物质奖励,国内任何单位个人都可免费使用;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此时国家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旨在激发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项正确;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1950年”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主”的特点,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经济发展与发明专利”,“农业快速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1951年”“此时荷花遍地开,北京同志来土改,农民分了田和地,翻身不忘毛主席”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监督等内容,排除A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顺利完成,排除D项。
14.C 
A 我国1980年处于对外开放初期,尚未全面开放 ×
B 1980年,我国刚改革开放不久,人民生活水平尚未得到极大提高,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
C 《庐山恋》公映后,对于影片中该华侨的语言表达方式、日常着装等出现了不小的争议,但影片也收获了很高的人气,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存在新旧并存的现象,思想尚需进一步解放,折射出时代变迁影响人们观念变化 √
D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
15.C 据材料“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更要立足本国国情,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故选C项;据材料“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可知要学习优秀文化,而非抵制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内容并非精神文明建设内涵,而是要增强文化自信,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对世界其他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非外交问题,排除D项。
16.B 据材料“作出有力回击,坚决捍卫……坚决维护”可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展示了较为自信的态度,这主要是源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故选B项;A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A项;材料展现的是中国的外交态度,并没有说明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排除C项;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仅仅是“睦邻友好”,排除D项。
17.(1)特点:建立统一的体系;逐渐制度化;通过法律进行规范;流程分工明确。(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建立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缴回文书由军机处负责管理;建立惩戒制度。(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大一统国家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上至帝号、皇帝活动、王侯官员,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可知,建立统一的体系、逐渐制度化、流程分工明确;根据材料《唐六典》规定可知,通过法律进行规范。
(2)关于变化,根据材料“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可知,建立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根据材料“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可知,建立惩戒制度。关于变化原因,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信息保密;官僚体系,中枢决策方式变化和大一统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
18.(1)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或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沦陷,国内新军阀混战,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人民对国家前途命运缺乏信心,因此周谷城写下了“奇怪的梦”;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城市现代化水平低,普通民众生活条件恶劣,周谷城的“奇怪的梦”反映了人民对改善生活,建立现代化强国的期盼。(历史背景2分,历史解释2分,共4分)
(2)变化:工人生活状况(居住条件)改善;工人政治地位提高;工人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女性工人地位提高等。(每点2分,任答1点,共2分)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一五”计划实施,重视发展现代工业;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等。(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3)局限:缺乏权威性(或属于报刊、口述史、诗歌等);史料来源地区单一,不能反映这一时期我国工人生活状况的全貌。(每点2分,任答1点,共2分)
建议:搜集官方权威档案材料;搜集其他地区工人生活方面的资料;搜集能反映工人生活状况的统计资料;搜集除居住条件以外,衣、食、行及工人家庭收入情况的材料等。(每点2分,任答1点,共2分)
解析 (1)据材料“1933年1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分析材料梦境对现实中人民期盼改善生活的反映即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3)第一小问局限,据材料一“1933年1月上海《东方杂志》”、材料二“回忆1952年首次搬进上海曹杨工人新村的往事”、材料三“上海诗人宁宇《工人新村漫步》”可知,缺乏权威性(或属于报刊、口述史、诗歌等);史料来源地区单一,不能反映这一时期我国工人生活状况的全貌。第二小问建议,结合所学知识,从搜集官方权威档案材料;搜集其他地区工人生活方面的资料;搜集能反映工人生活状况的统计资料;搜集除居住条件以外,衣、食、行及工人家庭收入情况的材料等方面回答即可。
19.示例
文字:和平(2分)
理由:
(1)中国人民渴望和平。近代以来,中国屡遭侵略,尤其是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国内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2分)
(2)世界各国需要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破坏,核战争威胁人类安全。(2分)
(3)国家建设需要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2分)
(4)中国极力维护和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抗击美帝国主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评分。)
解析 首先,写出作品中的字,据材料“1953年”并结合所学得出当时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且妇女是中苏友好协会会员,当时的人民渴望和平,因此那两个字是和平。其次,写出理由,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屡遭侵略的史实进行总结;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得出世界各国需要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破坏,核战争威胁人类安全;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得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平以及中国极力维护世界和平。
20.(1)时代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1分)中国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综合试点;(1分)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2分)
(2)积极作用: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2分)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1分)促进对外开放的深化;(1分)加速社会流动,提升社会活力;(2分)打破对计划经济的迷信,加快思想解放。(2分)
解析 (1)结合所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可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可得,中国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可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综合试点;由材料“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及所学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可得,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2)由材料“要求增加企业经营自主权”可得,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由材料“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国现代企业诞生和企业家创业最为集中的一年”可得,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由材料“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可得,促进对外开放的深化;由材料“支持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可得,加速社会流动,提升社会活力;由“‘我们都下海吧’成为民间热词”可得,打破对计划经济的迷信,加快思想解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