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课后训练:第3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 8《兰亭集序》(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课后训练:第3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 8《兰亭集序》(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1 20:0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
课时练(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癸丑/葵花  暮春/歆慕  稽首/会稽山
B.险峻/逡巡  管弦/炫耀  契约/修禊事
C.形骸/垓下  娱乐/愚弄  挺立/兰亭集
D.彭殇/流觞  嗟悼/泥淖  垂涎/圣诞节
解析:A项,分别读guǐ/kuí,mù,qǐ/jī;B项,分别读jùn/qūn,xián/xuàn,qì/xì;C项,分别读hái/gāi,yú,tǐng/tíng;D项,分别读shāng,dào/nào,xián/dàn。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面。
B.列坐其次
次:次序。
C.或取诸怀抱
或:或者。
D.向之所欣
向:以前。
解析:A项,“会”是“会集”的意思;B项,“次”是“旁边”的意思;C项,“或”指有的人。
答案:D
3.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④及其所之既倦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解析:①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④动词,往、到达。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所以游目骋怀
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⑥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②“以为”,文中的意思是“把……作为”。④“所以”,文中的意思是“用来”。⑥“斯文”,文中的意思是“这次集会的诗文”。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岁: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
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暂:一时。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由:经过。
解析:D项,由:原因。
答案:D
6.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流觞曲水”,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解析:C项,“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应为“上旬”,即上巳日。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解析: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
答案: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1)以前所感到欣慰的事,顷刻之间变成了旧迹。(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溪音》序
[清]朱仕琇
杨林溪水出百丈岭。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众流,溪石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慄。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筠园①世居其地。村多杨木,故曰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时或晨露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②。缘溪独游,其听转静。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抗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所涉黄河、长江,瀚漫汹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 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
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邃,正变备具。至效陶诸什③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萧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改)
注: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②有无:似有似无。③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④涵澹:涵养淡泊。萧瑟:寂寞凄凉。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石之,水始怒          阝厄:阻碍。
B.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
家:定居。
C.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
游:游学。
D.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
序:序言。
解析:D项,“序”,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作序”。
答案:D
10.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B.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C.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D.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解析: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至于仿效陶渊明体各篇,那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的遗风。他阅历世事越来越深,日日涵养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几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于何处。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重要实词和虚词断句。
答案:A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仕玠名满天下,怀才不遇。他年轻时曾游历京城,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但最终未施展抱负,后来退居杨林。
B.朱仕玠志趣高雅,心怀坦荡。他沉浸在幽静的溪畔,涵养志趣,追慕陶渊明,赏景赋诗,忘却世俗,乐在其中。
C.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他定居于溪畔草堂,欣喜于天籁,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
D.本文写景生动,寓理于景。文章描写了动人的溪音,表现了它对朱仕玠的影响,也含蓄地点出了创作的源泉。
解析:C项,“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理解不符合文意,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
(2)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答案:(1)但是因为不得志,处境艰难而回到家里。年纪将近五十了,徘徊在溪上,他内心里真快乐吗
(2)筠园的诗作更丰富了,不让自己扬名,却归功于溪水,诗集编成后,拿“溪音”作篇名,因此我得以详详细细地叙述它的本末。
参考译文:杨林的溪水出自百丈岭。这岭在南丰与建宁二县的交界处。水刚流出来时,是一道小泉。向南斜行十里左右,汇合了许多小河的水,由于溪石阻塞,水变得汹涌起来,日夜不停地轰响,有时响如霹雳。人站在溪岸上,常常感到恐惧战栗。稍南,水平缓一些,临溪居住的人也就多起来。离杨林只有几里了,那水便无声无息了。然而溪道却更加回绕,多弯曲,村里人称它为巧洋。建宁的方言,称水曲为洋。
杨林在巧洋南面三里处,溪水像环一样三面环抱着村庄。筠园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村子里多杨树,所以称为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树槠木,间杂着其他花卉果实,远远望去郁郁葱葱。半夜风雨从四面来,地上的流水声与众树木的声音相互交杂应和,悲壮高亢,清远之中,夹杂着一种空虚寂寥、似有似无的音响,好像是钟鼓的声音完结了而继以管弦丝竹声音一样。有时或者早上的露水淅淅沥沥,村里人还未起床,笋壳丢下,泥沙坍塌,那声音萧疏细微,似有似无。沿着溪水独自游览,听起来转觉静寂。至于春秋早晚,虫鸟的鸣叫声,树林深涧樵夫砍树的声音,里巷中讴歌吟诵互相和答的声音,舂米织布的声音,鸡鸣狗叫的声音,远远近近,断断续续,随风高下,一切使人可喜可愕的声音都在溪口里聚集。筠园的家建造在溪口上,他在溪西的草堂教书,来来往往于溪畔,常常听着溪音,一有感触便写出来,于是他的诗作也就多了起来。筠园在壮年时,他的诗就名满天下。曾经游太学,观赏过京师的伟丽。他涉过黄河、长江,江流河水壮阔无际,汹涌澎湃,惊耳荡心,足以奋发他诗的意气。但是因为不得志,处境艰难而回到家里。年纪将近五十了,徘徊在溪上,他内心里真快乐吗 从前学艺的人,担忧志趣不专不精,于是跑到没人的地方,来求他所谓的寂寞专一,一旦得到这种境界,就能借助山川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志。现在处在幽僻的溪畔,筠园却以之为乐,他的意趣难道和这有什么不同吗
我曾经为筠园的诗集写过序言,认为他的诗风雄浑深得高岸深谷的理趣。现在又读所补的琴曲、古歌,更加渊懿深远,正体变体各种风格全都具备。至于仿效陶渊明体各篇,那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的遗风。他阅历世事越来越深,日日涵养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几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于何处。他的诗有涵养能超脱,无人间烟火气,或者是由于得到溪的帮助很多啊!
从前孔子教人学诗的主旨,在于明白兴、观、群、怨,而在小的方面要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筠园的诗作更丰富了,不让自己扬名,却归功于溪水,诗集编成后,拿“溪音”作篇名,因此我得以详详细细地叙述它的本末。
三、语言运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我们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是很发达的,①                 ,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②                 ,进入书艺的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③                 。
解析:先通读文段,力求整体把握文意,这段文字谈的是《兰亭序》在行书书法艺术上的特点。第①空要注意横线后“其”指代的是王羲之,还要与前面的内容构成转折关系;第②空填写一个顺承关系的有关书法境界的短句即可;第③空要结合前文,进行总结。
答案:①但从羲之的传本来看 ②走笔如行云流水
③这就是艺术的奥妙
14.下面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解析:图文转换要注意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先说整体的特点,再说构成的要素,再结合徽标的主题阐述每一构图要素的含义。
答案:画面中心是两个飘带组成的心形,两边各有一个竖起拇指的手掌捧起这颗心。寓意是送给贫困者真诚的爱心,大家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做好扶贫工作;也给积极参与扶贫基金会的人竖起大拇指,表达鼓励、赞扬。
课时练(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癸丑/揆情度理 修禊/锲而不舍 闲适/群贤毕至
B.作祟/崇山峻岭
湍急/惴惴不安
彭殇/一觞一咏
C.和睦/惠风和畅
妄作/作威作福
垓心/放浪形骸
D.嗟悼/绰绰有余
聘任/游目骋怀
夙愿/世殊事异
解析:A项,guǐ/kuí,xì/qiè,xián;B项,suì/chóng,tuān/zhuì,shāng;C项,hé,zuò,gāi/hái;D项,dào/chuò,pìn/chěng,sù/shū。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林修竹       修:高。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日期。
C.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思想情绪,情致。
解析:B项,“期”的意思是“至、及”。
答案:B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①介词,在;②介词,对;③代词,他们;④代词,人们的。
答案:C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
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繁茂)
人之相与(参加)
修短随化(变化)
取诸怀抱(之于)
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一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罗列)
解析:A项,“喻”,明白。C项,“与”,交往;“化”,指自然。D项,“向”,过去,以前。
答案:B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暮春之初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④仰观宇宙之大 ⑤足以极视听之娱 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⑦不知老之将至 ⑧及其所之既倦 ⑨感慨系之矣 ⑩向之所欣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A项分类正确。①②③④⑤为结构助词,的;⑥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为动词,往、到达;⑨为代词,指“情随事迁”这类事;⑩为音节助词,无实义。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列传第五十》)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C.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D.而羲之甚轻之
轻:认为……轻浮。
解析:D项,“轻”应为“轻视,看不起”。
答案:D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解析:根据每句主语及主要动词可断句。这段文字的正确标点为: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答案:B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成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曾在会稽任职,恰逢母丧他去职守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王述对此深为遗憾。
解析:应将“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改为“把自己与钟繇相提并论,甚至认为已超过张芝”。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答案:(1)王羲之很喜欢服食丹药,怡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到浙江,就有了终老于此的志向。
(2)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赶忙洒水扫地来等待他。这样过了多年,但是王羲之竟然再没有去,王述深感遗憾。
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异之处。等到长大后,他言辞漂亮丰富,并且以书法笔力遒劲而著称。他特别擅长隶书,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评论的人称赞他的书法笔势“像浮云一样轻盈,像游龙一样灵活”。极为其堂伯父王敦、王导所器重。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挑选一位女婿,王导让太尉派来的门生到东边厢房里去看遍王家子弟。太尉派来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访,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躺在东床上,袒腹而食,唯独他好像没有听说一样。”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很喜欢服食丹药,怡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就有了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有好山好水,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多居住在这里,谢安没做官时也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都凭借文章位居世间第一,他们都在会稽修建了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些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王羲之亲自作序,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独居的老太太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但没有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驾着车前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烹煮了,准备用来招待他,他为此慨叹惋惜了一整天。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很好的鹅,王羲之去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坚决恳求道士,希望能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书写《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兴地书写完成,用笼子装了鹅回去了,很为此事高兴。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任性率真。曾经有一次,他到门生家去,看见人家用榧木做的几案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门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门生懊悔了好几天。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应当居于前列。”(他)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习写字,使池水都变成黑色了,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时就享有盛誉,和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曾做过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居住在郡县境内,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了一次,就再也不登门了。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赶忙洒水扫地来等待他。这样过了多年,但是王羲之竟然再没有去,王述深感遗憾。
三、语言运用
10.选择一位你记忆深刻的课文中的人物或课文的作者写一段评论,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文句表达不拘泥于示例。(不超过80字)
示例: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书法的博大。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人物是课本中出现过的,对其进行评论要符合所选人物的特点,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11.下面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LOGO入围作品(主体颜色为蓝色),请写出其构图要素(除文字外)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图标整体上像盾牌的特点,这正是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作用象征;其次要知道图标组成的基本元素——五角星和海洋,五角星是国家的象征,由波浪线隔开的颜色逐渐加深的三部分,代表海洋,这是海洋科考逐步创新纪录的象征。
答案:该图由“五角星”“海洋”“盾牌”组成。“五角星”(红旗)代表国家,象征深海科考无上的尊严与荣耀;“海洋”由三条颜色由浅入深的波浪构成,代表中国深海科考事业不断刷新新深度,探索新未来;“盾牌”,权威、严谨、安全,突出管理中心将为中国深海事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