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课时练(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扣舷(xuán) 扁舟(piān)
舳舻(zhú)
举酒属客(zhǔ)
B.渔樵(jiāo)
窈窕(yǎo)
潜蛟(jiāo)
冯虚御风(píng)
C.匏樽(páo)
旌旗(jīng)
嫠妇(lí)
山川相缪(liáo)
D.肴核(yáo)
枕藉(jí)
麋鹿(mí)
酾酒临江(shī)
解析:A项,“舷”应读“xián”;B项,“樵”应读“qiáo”;D项,“藉”应读“jiè”。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徐来 徐:缓慢。
②纵一苇之所如
纵:任。
③舞幽壑之潜蛟
舞:起舞。
④苏子愀然
愀:脸色改变。
⑤山川相缪
缪:缭、盘绕。
⑥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⑦而卒莫消长也
卒:突然。
⑧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长矛。
A.①③⑥⑧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⑦
D.②③⑤⑦
解析:③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⑦卒:到底。
答案:B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④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表疑问语气;③相当于介词“于”,表处所。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瞬间,片刻。
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
解析:D项,悲风:悲凉的秋风。
答案:D
5.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B.“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江水、明月与对英雄人物业绩的联想,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C.第二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文中的“客”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可见“客”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这种矛盾来自于“挟飞仙”“抱明月”的空想。
解析:D项,理解不正确,“哀吾生之须臾”和“羡长江之无穷”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体现出“客”的内心的矛盾。
答案:D
6.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参考答案:(1)我不禁感到凄怆,整理衣服端坐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
(2)山水盘绕,草木茂盛青苍,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秋阳赋
[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 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蒸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宅于不土之里 宅:住宅。
B.若予者
若:像。
C.方夏潦之淫也
淫:过度。
D.蚤作而占之
蚤:通“早”。
解析:A项,“宅”,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答案:A
8.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信佛的人的泛称,亦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这里是指有才德的隐士。
B.三吴,地理名词。一般指的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后来也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这里应该是指吴郡。
C.长庚,金星的别名。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金星”“太白”“启明”。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
D.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古人传说太阳早晨从东方的“旸谷”出发,晚上落入西方的“禺谷”。
解析:“居士”在这里是作者的自称。
答案:A
9.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B.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C.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D.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解析:可以根据文章大意和虚词断句。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赋》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抑扬结合,主旨是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的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源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的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不可遏制,文采出众。
解析:B项,“主旨是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与文意不符,本文强调创作要源于真实感受,不能矫情为文,关注百姓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B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违”,躲避;“易”,换;“病”,担忧,介意;“身”,亲自;“意”,料想,推测。
参考答案:(1)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多次衣裳,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
(2)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能够领会到。
参考译文:越王的孙子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住在十指不沾泥的华屋高堂,他作的诗歌空洞无物。(一天)他对我(东坡)说:“我的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澄澈;我喜欢善行并且希望成就善行,就像太阳喜欢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讨厌恶行并且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叶枯萎凋零一样。我以这种情怀为乐并把它写成辞赋,你觉得怎么样 ”
我(东坡)笑着说:“公子哪儿了解秋阳 你生在漂亮的大房子里,长大后结交的都是朝廷上的人,出去有人给你撑着很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睡觉。你在热天感受的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罢了。哪儿知道什么秋阳 像我才是真正知道秋阳的人。正当夏季,阴雨连绵,整天乌云翻腾,大雨瓢泼,电闪雷鸣,江河湖泊成为一体,大地被淹,城里街道上都可以划船,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里的器物都长了霉菌,床几上有青蛙和蚯蚓等爬行。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换烤多次衣裳,这些都还可以不那么介意。(我)在江南,有一块田地,庄稼正当成熟的时候,却因阴雨而发芽;稻谷正当吐穗的时候,却因淫雨而变成了泥条。田野里、街道上到处是积水,家里的土墙都浸泡坍圮了。满脸都是屋顶落下的泥垢,满眼都是被湿柴的青烟呛出的泪水。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周围也没有什么邻居。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我家院子里叫两声,妻子一天到晚都唉声叹气。算一算有饭吃的日子该有几天,一年到头,都是衣食难安!突然,灶里的柴草火星四溅,晚上点灯,见灯芯双悬。一阵凉风从西边吹来,敲敲鼓面,发出咚咚的响声。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些都是雨天将要过去的征象。(我)早早起来占卜了一卦,说雨天就要过去了,太阳就要出现。(我)还没有回过头来,太阳的光芒就通过门外的积水反射到屋梁上。这个时候,我像久睡初醒,像长久的哑巴忽然能唱出歌声一样(兴奋),好像卧病多年忽然能起来步行,又好像回到故乡见到久违的父兄一样(高兴)。公子明白这种快乐吗 ”
公子说:“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能够领会到。”
我(东坡)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冷暖不同是正常的。很热不是因为太阳要虐待我们,很温暖不是因为太阳疼爱我们。今天温暖,过去曾经炎热。为什么要把夏天的太阳和冬天的太阳对立起来 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易喜易怒,就像对冬夏不同的喜爱一样,不过是几个宵小的猴子罢了。现在了解了这些,心中就可以没有什么疑惑了。居家不需要为盖房子发愁,出门不必依靠斗笠遮阳避雨,炎热不视为太阳的缺点,寒冷也不要忘记秋阳的美德。”公子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
三、语言运用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 ,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解析:第①处要注意前句中的“不仅是国家不幸”;第②处要注意紧接下来的比喻,要从比喻的本体角度思考;第③处要注意与前文的对比。
参考答案: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将黯然失色 ③他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13.右面是江西“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除空白处皆为红色),请写出徽标主体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徽标的核心是“师”字和燃烧的红烛,红烛表示老师的奉献精神,蜡烛上有30字样,表示从教时间之长,奉献之大。
参考答案:徽标用蜡烛和“师”字结合,体现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品质。点燃的蜡烛内有数字30,寓意从教数十年的教师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教育事业。
课时练(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壬戌/须臾 窈窕/挑剔 徘徊/流派
B.白露/揭露
船舷/嫌弃
飘渺/藐视
C.嫠妇/罹难
绸缪/悖谬
渔樵/陡峭
D.麋鹿/风靡
蜉蝣/饿殍
狼藉/枕藉
解析:A项,xū,tiǎo/tiāo,pái/pài;B项,lù,xián,miǎo;C项,lí,móu/miù,qiáo/qiào;D项,mí,fú/piǎo,jí/jiè。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漂浮。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
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
解析:D项,曾:竟、简直。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B.顺流而东也
C.正襟危坐
D.驴不胜怒,蹄之
解析:C项,“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A项,“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B项,“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D项,“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答案:C
4.下列句子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托遗响于悲风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D项格式是“……见……于”,例句格式是“……于……”。其他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答案:D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八个字写出了曹操南下攻打孙刘联军时志得意满的举止。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摇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3)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答案:(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①,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①木岸:编排木桩,填以土石的堤防。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闻者始哗不厌
厌:心服。
C.适足以累之也
累:拖累。
D.赙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解析:D项,辞:拒绝。
答案:D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B.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C.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D.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富民出”“民皆动摇”“水决不能败城”这些不可断开,据此可选出答案。
答案:B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
B.《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
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D.小人,古语亦有多种含义,如指地位低的人(后用作自己的谦称)。文中的意思指人格卑下的人。
解析:D项,文中的意思是地位低的人(自己的谦称)。
答案: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好官员。
解析:C项,苏轼是为父亲向英宗要官,不是为自己。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参考答案:(1)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
(2)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的第二次到来。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离家到各处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领。程氏读东汉的《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不会答应我呢 ”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
等到成年的时候,(苏轼)对经书和史籍都很精通,常常一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特别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后来读了《庄子》,感叹不已地说:“过去我有些想法,没能表达出来,如今读罢此书,真是句句是我的心里话。”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正当科举应试之文结构松散文辞奇特的不良之风已成主流,主考官欧阳修正想凭借这次的应试文来扭转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拿着信件来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起初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英宗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任判官。英宗在藩王官邸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字,所以就想按照唐朝的先例,召请苏轼进入翰林院,(让他)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自然会被朝廷重用。现在关键是要朝廷好好地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敬畏爱慕佩服他的,都希望朝廷重用他,那时候再重用苏轼,人们就不会再有异议。如果现在骤然使他身居要职,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为这样恰当,那样反而拖累了他。”苏轼听说韩琦的话,(对韩琦非常感激,)说:“韩公是一个以德爱人的人!”适逢苏洵去世,(英宗)赐予苏家金银丝帛,(苏轼)婉言谢绝,只求追封(苏洵)官爵,(英宗)于是追封(苏洵)为光禄寺丞。
(苏轼)调任到徐州主持工作。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裕的百姓争着要出逃躲避水灾。苏轼说:“如果富裕的百姓都逃出了城,民心就会全部动摇,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 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毁坏城池。”(他)将富裕的百姓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毁坏城池,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竭尽力量。”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泥巴和积水,我们这些地位低下的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苏轼)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在东南方向筑起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地下,城中没有被淹没的只有三版之墙。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分别守住各面城墙,终于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调来征夫加固城墙,做了木制的堤岸,以便预防洪水的第二次到来。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1~12题。
浣溪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上下阕均采用了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新”“无尘”渲染出了雨后清新、洁净的景象,故烘托出的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悦、惬意的。“光似泼”“气如薰”表现的是田园的蓬勃景象,“收拾耦耕身”表现的是作者对田园的热爱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薰,词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1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是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光似泼”“气如薰”,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的是对偶。从整首词看,是借景抒情。
参考答案:①比喻。“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三、语言运用
13.请将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如果说,苏轼的盖世才华是他被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首要因素,那么他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则是令人崇拜与偏爱的又一个原因。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变换句式的能力。原句是个表假设关系的复句,重点内容在“那么”以后,所以重组句子的时候要把此内容作为单句的主干,把“那么”前的内容作为附加成分放到单句中。另外,语句要通顺,不能漏掉内容。
参考答案:苏轼的儒雅与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可以说是他盖世才华外的又一个令无数的后人崇拜和偏爱的原因。
14.下面是某校举行“读书活动”的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字左右即可。
解析:从整体看,徽标像一本展开的书,中间是表示智慧的眼睛与钥匙。可根据书、眼睛、钥匙解读这个徽标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图标主体部分形似一本翻开的书,也像两扇打开的门;书的中间是一只眼睛;眼睛下方是一把钥匙。寓意读书可以让人开阔眼界,阅读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倡导大家积极参与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