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2课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2课 醉翁亭记 第2课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十二课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目录
内容精讲
艺术特色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内容精讲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三部分(4)
总结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内容精讲
【第一部分(1)】
仔细读第1段。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
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
环滁皆山也。
内容精讲
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第一层
第二层
写环境并点题
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写亭的得名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内容精讲
1.第1段是怎样描写醉翁亭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将“镜头”从“环滁皆山也”的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然后写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从而使视线由山外远望转入山内近观,最后用“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推出醉翁亭。
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写山,写路,写水,写亭,文笔简练,形神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内容精讲
2.第1段中两处自问自答有什么作用?
这里由写景过渡到写人。这两处自问自答,道出了醉翁亭的来历。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下文的解释留有余地。
内容精讲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全文的核心句,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同时也暗示了“醉翁”二字的深意:饮酒佐以美景而“醉”,被贬的抑郁心情则用酒“醉”来排遣。因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入在宴饮之中,为下文做铺垫。
内容精讲
【第二部分(2)】
研读第2段。欣赏第二个景点——琅琊山朝暮及四季美景。
内容精讲
第2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作者是怎样安排的?
利用时间推移,采用了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内容精讲
研读第3段,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第三部分(3)】
1.第3段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景。
内容精讲
可以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平列。
内容精讲
2.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第3段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作者实写滁人兴高采烈地出游,实际是暗写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这一切正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点明了文章主旨。
内容精讲
3.你是如何理解醉翁的“醉”的?
太守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在这里,作者简笔勾勒了醉翁的自画像,既照应了上文太守的
“醉翁”之号,又引起下文,点明太
守“醉”“乐”的原因。
内容精讲
1.“然而禽鸟……其乐也”一句中的几个“乐”含义相同吗?如果不相同,分别是什么?
【第四部分(4)】
几个“乐”字含义各不相同。禽鸟之“乐”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人之“乐”不仅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能纵情山水,同时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乐;太守“乐其乐”表明太守能超然物外,不以贬官遭谪的政治处境为悲,反而还能娱情山水,与民同乐。
内容精讲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思想感情?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内容精讲
本文的内容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内容精讲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其三,四季变换之美;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内容精讲
山水而醉
宴酣而醉
与民同乐而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宾客之乐
太守之乐

艺术特色
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首先写亭之概况,其次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结构梳理
位置: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亭名: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醉翁亭记
亭之
所在
与民同乐
山水景色:朝—暮—春—夏—秋—冬
出游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日暮
醉归
太守归—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主旨:醉—乐
主题归纳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拓展延伸
诗讽酸秀才
宋代一纨绔子弟,虽无才思,却以“才子”自命,常在亲朋邻里中吟几句歪诗以显示自己的才学,人们私下里称他“酸秀才”。但因他家颇有些权势,大家表面上还是恭维他,夸赞他才思敏捷,下笔如神,可以同唐代的李白、杜甫,当时的欧阳修相提并论。经人一夸,酸秀才心花怒放,飘飘然地不知道自己的轻重,竟打定主意要去寻访欧阳修,同欧阳修比试比试。
拓展延伸
扬名趁年轻,酸秀才整理行装便带着家僮上路了。路上,他看到一棵大枇杷树,两个大丫杈上枝繁叶茂,朵朵白花开放,煞是好看,便诗兴大发,吟出两句诗来:“路旁一古树,两个大丫杈。”无奈,下面两句憋了半天也憋不出来。这时,来了一位老者,他手指枇杷树续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一听,拍手叫好,认为是诗人幸会,便邀老者一同去访欧阳修。
拓展延伸
说话间,来到河边,枇杷树离他们越来越远。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浮在水面,酸秀才一见,灵感忽现,又吟出二句:“一群大肥鹅,嘎嘎跳下河。”可灵感突然飞走,酸秀才抓耳挠腮接不下去。老者捋须笑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清波。”酸秀才高兴极了,认为老者有点才气,两人同访欧阳修必成一段佳话。于是,酸秀才从船头跨到船尾,向老者伸出友好的双手,一边走一边说:“诗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老者道。原来,无巧不成书,这老者竟是大文豪欧阳修!
课堂练习
写作思路:将山间朝暮的景色特点描述出来,太阳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小组讨论,如果将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的内容改写成现代散文,你的思路是什么?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照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生动的语言加以具体描写你家乡的美景,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