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4课 诗词三首 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4课 诗词三首 第1课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十四课 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目录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诗歌朗读
内容解读
内容精讲
艺术特色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拓展延伸
《行路难》
(其一)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诗歌朗读
内容解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内容精讲
艺术特色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课文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古诗词,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重点: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做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目标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的作品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著有《李太白全集》。
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此诗是天宝三载(744),李白遭受谗毁排挤,愤而离开京城时所作。
诗歌朗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zūn
zhù

内容解读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箸:筷子。
茫然:若有所失的样子。
内容解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意:
夸张
停 投 拔 顾
内心抑郁,心情激荡
金酒杯里的清醇美酒,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我)放下杯子和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
内容解读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塞:堵塞。
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用典
期待能像姜尚、伊尹一样早受君命,一朝平步青云,实现“济苍生”的宏愿。
内容解读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意:
想渡过黄河,可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山,但大雪盖满了山。闲时坐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想象在梦中乘船从日边经过。
冰塞川 雪满山
比喻人生道路艰难和仕途坎坷
内容解读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歧路:岔路,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今安在:如今身在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会:终将。
云帆:高高的帆。
济:渡。
内容解读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意: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如今身处何方?终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到那时)我将挂起风帆渡过茫茫大海。
反复
内容精讲
1.诗歌前四句表现了什么情景?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嗜酒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此中包含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平的心情。
内容精讲
2.在本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
对前途的茫然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艺术特色
1.用典精当。
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连用两个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从而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自比宗悫,可见其远大志向。
艺术特色
2.虚实结合,想象雄奇。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会儿飞到“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飞到“雪满山”的太行,一会儿想到碧溪垂钓、乘舟日边,一会儿又回到“多歧路”的现实,一会儿又要乘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沧海。从上古写到未来,从现实写到幻境,虚实结合,想象雄奇。
结构梳理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
坚信理想
积极乐观
冰塞黄河,大雪满山
垂钓碧溪,乘舟日边
长风破浪,挂帆济海
苦恼
艰难
希望
追求
行路难
(其一)
主题归纳
这首诗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既反映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抑郁苦闷,又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及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拓展延伸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què),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精练的文字和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后的沉思。他的散文长于说理,著有《刘梦得文集》。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刘禹锡集》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与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写作此诗答谢白居易。
诗歌朗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内容解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巴山楚水:诗人曾贬谪四川夔州(古属巴郡)、湖南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内容解读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诗意:
巴山楚水这片荒凉的地方,二十三年来我被弃置(在这里)安身。怀念朋友只能独自吟诵《思旧赋》,回到家乡,好像隔世之人。
被贬时间之长
借典抒情
内容解读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增长,振作。
诗意:
沉船旁边有千万条船驶过,枯树前头有万木争春。今天听你赠歌一曲,暂且借酒来振作起精神吧。
内容精讲
1.首联中诗人是如何抒情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内容,让读者感觉到他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内容精讲
2.赏析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借“千帆过”“万木春”的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两句本是诗人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客观上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艺术特色
1.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首联写诗人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文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通过写向秀悼念嵇康的典故及王质回乡竟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宕开一笔,借自然景物暗示社会发展,由沉郁伤感的心境为慷慨激昂的气概。尾联笔锋陡转,答谢友人并与其共勉,表现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艺术特色
2.用典恰当,寓理深刻。
颔联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含义十分丰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表明诗人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结构梳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回顾贬谪生活
坚定乐观
豁达进取
颔联:感慨世事变迁
颈联:预示发展前景
尾联:与友乐观共勉
主题归纳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被长期贬谪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表现出作者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课堂练习
(1)金樽清酒斗十千, 。
(2)李白在《行路难》中用“ , ”两句诗表现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 , 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玉盘珍羞直万钱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课后作业
1.背诵本课前两首古诗。
2.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表达积极乐观精神的古诗词,与同学分享。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