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4课 诗词三首 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4课 诗词三首 第2课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十四课 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目录
艺术特色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诗歌朗读
内容解读
内容精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有340余首。其词引领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其诗清新雄健。著有《东坡全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被贬至密州,政治上失意潦倒,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宋代占文学主流的一种文学体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兴盛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可分为令、引、近、慢等。词还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词一般都分两部分(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宋代的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文体知识
诗歌朗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què
qióng
chán
内容解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内容解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什么时候。
端起酒杯。把,执、持。
晚。
回到天上去。
宫殿。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经受不住。
哪里比得上。
内容解读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窗户。
动词做名词,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内容解读
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内容解读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内容解读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不能团聚的时候才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亮了。
内容精讲
再读课文,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内容精讲
朗读上阕,总结作者经历的心理变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苦闷
向往
矛盾
内容精讲
1.如何理解“高处不胜寒”?
(1)不仅指经不住高处的寒冷;
(2)因为朝廷中的排挤和中伤,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
(3)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4)经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内容精讲
2.朗读下阕,思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文中有何作用。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承上启下:
“转朱阁,低绮户” 是呈上,“照无眠”是启下。
内容精讲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内容精讲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人能平安幸福,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自我宽解。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艺术特色
2.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到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由思念亲人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抒发人生无常,并非无憾事的感喟。想象丰富,富于浪漫色彩。
结构梳理
水调
歌头
望月问天(写景)
热爱生活
乐观旷达
想象:明月→宫阙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上阕
下阕
怀人问月(抒情)
联想:月圆→人合
议论升华 富有哲理
主题归纳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月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课堂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苏轼的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本课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你认为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怎么做?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