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卷
[测试范围:第三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对温度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 )
A.大连冬天室外的平均温度约为-35℃ B.沸水的温度一定为100℃
C.房间舒适的温度约为35℃ D.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18 ℃
2.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玻璃泡浸入热水后马上读取示数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3-Z-1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3.将铁水浇铸成零件的物态变化图线,应是图3-Z-2中的 ( )
4.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
A.用地膜覆盖农田
B.把湿衣服晾晒在通风向阳的地方
C.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
D.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5.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对谚语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瑞雪兆丰年”,如图3-Z-3甲所示,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云雾山脚,淋湿担脚”,如图乙所示,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所示,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棉是秋后草,就怕霜来早”,如图丁所示,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6.小吃街上出现了一种“冒烟”的冰激凌(如图3-Z-4所示),只见店员将一196 ℃的液氮倒入容器中,然后放入液体牛奶和五颜六色的爆米花,冰激凌原料瞬间冷冻成型而容器中的液氮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中液体“沸腾”是因为液氮汽化
B.冰激凌周围的“白气”是液氮汽化成的氮气
C.容器中液体“沸腾”时不断放热
D.冰激凌周围的“白气”过一会儿消失是液化现象
7.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夏天扇风扇感觉凉爽,是因为扇风扇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B.在南极考察站测量气温时要用酒精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较低
C.“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蕴含着“液化放热”的物理道理
D.通过在雪上撒盐的方法促使雪熔化,说明撒盐可以提高雪的熔点
8.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
金属 钠 镁 铝 铜 铁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8
沸点 1883 1090 2467 2657 2750
A.铁铜合金
B.铁铝合金
C.钠铝合金
D.镁铁合金
9.刚从开水中捞出的熟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等到鸡蛋表面的水干了之后就很烫,这种现象是因为 ( )
A.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量逐渐散发
B.水的温度很低,蛋壳的温度高
C.蛋壳上的水未干时,热水蒸发很快,使蛋壳温度降低
D.蛋壳不善于传热,使手发烫要一段时间
10.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向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1.秋冬交替的季节,忽冷忽热,同学们容易感冒。班上的小明、小美和小华一起去医务室测量体温。常用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 ;小明用体温计测得的温度如图3-Z-5所示,为 ℃,而他用后未甩,直接用该体温计依次测量小美和小华的体温,测量结果均为38.7℃,由此可知小美和小华两人中一定有人发高烧,需要及时治疗的是 。
12.图3-Z-6中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①夏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矿泉水瓶外出现水珠;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⑥北方寒冷的冬天,雪人“变矮”了。属于F物态变化的现象是 (填写序号);A物态变化过程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3.在“探究某物质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用如图3-Z-7甲所示装置加热,得到图乙所示的温度-时间图像。
(1)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min。
(2)该物质在第6 min时处于 态。
(3)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4.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小烧杯甲、乙盛等量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3-Z-8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甲杯外的水温为100℃,乙杯外的油温为300℃,甲、乙两杯中的水能沸腾的是 (选填“甲”或“乙”)杯,最终两杯水的温度tφ (选填“>”“<”或“=”)tz。
15.夏天开着空调的公共汽车以及寒冷冬天开着空调的公共汽车,车窗都是关闭的,而且车窗上都容易出现“水雾”。夏天,车窗上的“水雾”在玻璃的 表面;冬天,车窗上的“水雾”在玻璃的 表面。(均选填“内”或“外”)
16.小明同学要设计一个量程为0~100℃,分度值为1℃的温度计,如图3-Z-9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弯管水平部分足够长)。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 (选填“液体的热胀冷缩”或“气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将该温度计放到冰水混合物中,等液柱稳定后,该处的刻度应标为 ℃。
(3)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三、实验探究题(共34分)
17.(10分)小明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3-Z-10甲所示。
(1)除了实验装置中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放置温度计时,考虑到固体熔化前、后体积的变化,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放置在固体颗粒中间略 (选填“靠上”或“靠下”)的位置。
(3)实验过程中,小明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观察到第5m in时试管内出现液体,第10 min时试管内固体全部变成液体。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乙所示,请将图像补充完整。
(4)由图像可以判断出该固体是晶体,依据是 。
(5)小刚也用该固体和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了实验,他根据数据画出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则小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18.(10分)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结合晾衣服的生活经验,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a.液体的表面积 b.液体的温度 c.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针对猜想a)
①取两块相同的玻璃板。
②在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 相同的酒精,使两滴酒精的 明显不同,如图3-Z-11所示。
③保持酒精的 和酒精 相同。
④一段时间后,两块玻璃板上剩余的酒精明显不同。
(4)结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
19.(14分)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3-Z-12甲、乙所示。
(1)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 min ……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 91 93 97 98 98 98 98 98
(2)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
(3)实验得到的数据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 。
(4)小明实验时发现,水从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原因)。
(5)小明在做完该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小明根据表中数据画出如图3-Z-13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时间/ 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70
温度/℃ 98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22
①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 ℃左右。
②根据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四、简答题(6分)
20.有一支温度计,其刻度不准,但刻度分布均匀。将该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其示数是20℃;将该温度计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其示数是80℃。
(1)该温度计上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用分数表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当把该温度计放在空气中时,其示数是29 ℃,则空气的实际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1. D 2. D 3. D 4. B 5. C
6. A 7. B 8. D 9. C 10. C
11.液体的热胀冷缩 37.1 小美
12. ④⑥ 放出
13. (1)4 (2)固液共存 (3)晶体
14. 乙 =
15. 外 内
16. (1)气体的热胀冷缩 (2)0 (3)左
17. (1)秒表 (2)靠下
(3)如图所示
(4)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的质量较小,熔化过程较快
18. (3)②质量 表面积
③温度 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4)有关
19. (1)乙 甲 (2)98
(3)当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4)水量太多(或水的初温太低,或烧杯没加盖等)
(5)①22
②水温越高,温度下降越快
20.(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对应温度计的示数是8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对应温度计的示数为20℃,则该温度计上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2)空气的实际温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