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课时练习 解析
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试剂中,标签上标注和的是( )
A. C2H5OH B. HNO3 C. NaOH D. HCl
【考点】硝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警示标记标注和说明该物质具有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据此解答.
【解答】
A.C2H5OH为易燃品,不具有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故A错误;
B.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应标注和,故B正确;
C.NaOH具有腐蚀性,但是不具有氧化性,故C错误;
D.盐酸具有腐蚀性,但是不具有强的氧化性,故D错误;
【答案】B.
2.实验中发生如下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少量浓硫酸溅在皮肤上,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
B.酒精洒在桌面上引起失火,可用水浇灭
C.轻度烧伤、烫伤可用冰水或者冷水降温止痛
D.误服可溶性钡盐,可及时服用Na2CO3溶液解毒
【考点】化学实验安全及事故处理.
【分析】
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B.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C.高温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D.碳酸钠与钡盐反应生成碳酸钡.
【解答】
A.如果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用3%~5%的NaHCO3溶液冲洗,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A错误;
B.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抹布扑盖,故B错误;
C.高温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应迅速降温,故C正确;
D.碳酸钠与钡盐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钡可溶于盐酸,故D错误.
【答案】C.
3.分离以下三组混合物:①汽油和水 ②乙醇和水 ③碘和水,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
①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分层;
②乙醇和水互溶,但沸点不同;
③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解答】
①汽油和水的混合物分层,则选择分液法分离;
②乙醇和水互溶,但沸点不同,则选择蒸馏法分离;
③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则选择萃取法分离,
【答案】C.
4.下列萃取和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 )
A.饱和碘水和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后,盖上玻璃塞,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
B.静置前,先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溶液分层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下层液体沿烧杯内壁慢慢流出,下层液体放完时立即关闭活塞
D.最后再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出并保存上层液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液和萃取.
【分析】
A.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在分液漏斗中萃取、分液;
B.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保证液体顺利流出;
C.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分液漏斗不能长时间保存液体.
【解答】
A.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在分液漏斗中萃取、分液,则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然后静置,操作合理,故A正确;
B.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平衡内外气压,溶液分层后保证液体顺利流出,故B正确;
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下层液体放完时立即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以免两种液体相互污染,故C正确;
D.分液漏斗不能保存液体,应在细口瓶中保存,故D错误,
【答案】D.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12.5g样品时,先在左盘放置一定量样品,然后在右盘放置砝码和调节游码
B.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即停止加热
C.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时,将碘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金属钠需储存在盛有煤油的试剂瓶中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
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12.5g样品时,先在右盘放置砝码和调节游码,然后在左盘放置一定量样品;
B.蒸发时,当有大量晶体出现,利用余热加热;
C.萃取时,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钠密度大于煤油,且钠和煤油不反应.
【解答】
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12.5g样品时,先在右盘放置砝码和调节游码,然后在左盘放置一定量样品,应该遵循“左物右砝”原则,故A错误;
B.蒸发时,当有大量晶体出现,利用余热加热,不能出现晶体就停止加热,故B错误;
C.萃取时,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苯密度小于水,所以将碘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上口放出,故C错误;
D.钠密度大于煤油,且钠和煤油不反应,所以可以用煤油隔绝空气和水,故D正确;
【答案】D.
6.下来有关物质分离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液和胶体
B.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C.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D.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单质碘固体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
A.溶液与胶体均可透过滤纸;
B.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
C.自来水中水的沸点低;
D.加热时碘升华.
【解答】
A.溶液与胶体均可透过滤纸,则过滤不能分离,应选渗析法,故A错误;
B.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则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故B正确;
C.自来水中水的沸点低,则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故C正确;
D.加热时碘升华,则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单质碘固体,故D正确;
【答案】A.
7.只用一种试剂区别Na2SO4、MgCl2、FeCl2、Al2(SO4)3、(NH4)2SO4五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Ba(OH)2 B.H2SO4 C.NaOH D.AgNO3
【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
五种盐溶液的阳离子各不相同,可从阳离子鉴别的角度分析,鉴别阳离子,可加入碱,结合沉淀的颜色、氢氧化铝的两性等角度判断.
【解答】
A.加入Ba(OH)2,Na2SO4和MgCl2都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A错误;
B.加入H2SO4,以上五种物质都不反应,不能鉴别,故B错误;
C.加入NaOH,Na2SO4无现象,MgCl2生成白色沉淀,FeCl2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总变成红褐色,Al2(SO4)3生成白色沉淀,NaOH过量时,沉淀逐渐溶解,
(NH4)2SO4生成刺激性气体,五种物质现象各不相同,可鉴别,故C正确;
D.加入AgNO3,以上物质都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D错误.
【答案】C.
8.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CuSO4
③HCl NaCl ④Ba(OH)2 Na2CO3 H2SO4.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
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则相互之间反应的现象不同;反之,现象相同时不能鉴别,以此来解答.
【解答】
①均不能与其它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沉淀的为Na2SO4,相互滴定,先有沉淀后沉淀消失则所加的是KOH溶液,被滴定的为AlCl3,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答案】;
②蓝色溶液为CuSO4,与CuSO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为Ba(OH)2,剩余一种为碳酸氢钠,可鉴别,【答案】;
③HCl与氢氧化钡反应无明显现象,NaCl与其它两种物质不反应,不用其它试剂不能鉴别,故不选;
④B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沉淀,Ba(OH)2与H2SO4反应生成沉淀,且Na2CO3、H2SO4反应生成气体,则不加其它试剂能鉴别,【答案】;
【答案】D.
9.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42﹣离子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C.排除SO42﹣以外其它阴离子及Ag+的干扰
D.排除Ba2+以外的其它阳离子干扰
【考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分析】
在检验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时,如果对溶液成分没有限制,则需要可能存在的其他微粒如碳酸根离子、银离子等的干扰.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操作还是试剂的选择都要做出相互不干扰的选择和调整.
【解答】
A、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沉淀,加入盐酸和沉淀的多少没关系,故A错误;
B、硫酸钡是不溶于酸的沉淀,加入盐酸和沉淀的纯度没关系,故B错误;
C、加盐酸时,如果有白色沉淀出现,则可以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阴离子的干扰,故C正确;
D、和盐酸反应生成沉淀的阳离子只有银离子,所以不需排除Ba2+以外的其它阳离子干扰,故D错误.
【答案】C.
10.某种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和CO,把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经干燥后再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气体体积减少,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少,但还有剩余气体,以下对混合气体区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没有N2,CO和HCl中至少有一种
B.一定没有N2,CO和HCl都有
C.一定有N2,CO和HCl中至少有一种
D.一定有N2和HCl,肯定没有CO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
【分析】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无变化,气体若含有CO、HCl在此全部转化为CO2,此时的混合气体可能为N2、CO2;再通过足量的Na2O2,气体体积明显减小,Na2O2吸收CO2,该气体可能是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也可能是HCl与NaHCO3反应生成的CO2,此时所得的混合气体可能为N2、O2;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铜网吸收O2,体积又减少,并有剩余气体,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有N2.
【解答】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无变化,气体若含有CO、HCl在此全部转化为CO2.再通过Na2O2,气体体积明显减小,Na2O2一定是吸收了前面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氧气,使气体体积明显减小;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体积又减少,并有剩余气体,说明一定有N2.所有混合气体中一定有N2,可能有HCl、CO中至少含有一种,【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11.(16分)填空题
(1) 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是 ,分离两种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异很大的物质时常用的方法是 .分液是把两种 的液体(且密度不同)分开的操作,使用的仪器是 .
(2) 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
①下列可作为碘水中提取碘单质萃取剂的是 A.酒精 B.苯
②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必须先
③已知:密度的大小是:水>苯>酒精,若用?中所选萃取剂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分液时,水层应由分液漏斗的 (填“上”或“下”,下同)端口放出,有机层应由分液漏斗的 端口放出.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分液和萃取.
【分析】
(1) 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有蒸馏、过滤、萃取、结晶等,结合物质的性质选择分离方法.
(2) ①碘水中提取碘单质,选取的萃取剂不能与溶剂水相溶;
②分液漏斗有旋塞,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检查其是否漏水;
③苯为有机溶剂,则有机层的密度小于水溶液,分层后碘的苯溶液在上层、水溶液在下层,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口放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解答】
(1) 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是蒸馏,如乙醇和水;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异很大的物质,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
分液能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分离,使用的仪器为分液漏斗.
(2) ①碘水中提取碘单质,需要通过萃取方法,选取的萃取剂不能与水相溶,所以不能选用A酒精,可以选用苯,
②分液漏斗有瓶塞和旋塞,检查分液漏斗前必须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
③由于ρ(H2O)>ρ(苯),若用苯为萃取剂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有机层在上方、水层在下层,则分液时,水层应由分液漏斗的上端口放出,有机层应由分液漏斗的下端口放出,
【答案】:(1)蒸馏;结晶;互不相溶;分液漏斗.
(2)B; 检查是否漏液;下;上.
12.(10分)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 萃取分液法 B 结晶法 C 分液法 D 蒸馏法 E 过滤法
① 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② 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③ 分离互溶的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
④ 从碘的水溶液里提取碘.
⑤ 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
【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溶解性、沸点、被吸附性能及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可以选用过滤和结晶、蒸馏(或分馏)、纸上层析、萃取和分液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可参照下表采取分离方法.
分离提纯方法
适用范围
过滤
固体与液体不互溶的混合物
结晶与重结晶
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包括蒸发溶剂结晶和降温结晶
蒸馏(分馏)
①难挥发的固体杂质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②互溶液体沸点有明显差异
层析
被吸附能力不同的物质的分离
分液
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混合物
萃取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解答】解:①饱和食盐水与沙子为固体与液体不互溶的混合物,可用过滤方法分离;
②水和汽油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③四氯化碳和甲苯互溶,但二者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
④碘在苯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水中大,可用萃取的方法分离;
⑤硝酸钾和氯化钠都溶于水,但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可用结晶的方法分离.
【答案】:E;C;D;A;B.
13.(6分)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蒸馏装置图
①进水口是 (a或b).
②装置c的名称是 .
③蒸馏烧瓶中常加入沸石或碎瓷片,其目的是 .
【考点】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分析】
①蒸馏实验为达到最佳冷却效果,应使冷凝水充满冷凝管,所以冷凝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
②依据仪器的图型说出其名称;
③蒸馏需要加热使液体达到其沸点,溶液产出爆沸现象.
【解答】解:①蒸馏实验为达到最佳冷却效果,应使冷凝水充满冷凝管,所以冷凝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即冷凝水从b口进入,
②装置c的名称为锥形瓶,
③蒸馏烧瓶中常加入沸石或碎瓷片,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暴沸,
【答案】:b;锥形瓶;防止暴沸.
14.(18分)某天然碱样品的组成可能为aNa2CO3?bNaHCO3?cH2O(a、b、c为正整数).为确定其组成,某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1)定性实验
①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在试管口有液体生成,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能否说明样品中含结晶水,试简述理由 ;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方案,确认样品中含有CO32﹣
.
(2)定量分析
该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测定天然碱的化学组成.
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实验装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A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E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
②称7.3g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C装置质量为87.6g,D装置为74.7g.
③打开活塞K1、K2,关闭K3,通人空气数分钟.
④关闭活塞Kl、K2,打开K3,点燃酒精灯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活塞Kl,鼓人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C装置质量为88.5g;D装置质量为75.8g,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
⑥该天然碱的化学式为 .
【考点】复杂化学式的确定.
【分析】(1)①碳酸氢钠分解会生成水,所以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在试管口有液体生成,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不能说明样品中含有结晶水;
②依据样品中碳酸根离子会结合钙离子或钡离子生成白色沉淀,碳酸氢根离子不与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反应,据此设计实验检验;
(2)①装载气密性会影响测定结果,所以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没有装置E,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会进入装置D,影响测定结果;
⑤缓缓鼓入空气的目的是将装置中生成的CO2和H2O(g)全部排入C、D装置中吸收;
⑥根据碱石灰的质量变化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从而计算出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及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再根据浓硫酸的质量变化及碳酸氢钠分解生成水的质量计算出结晶水质量,最后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得出该样品的化学式;
【解答】解:(1)①由于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中有水生成,所以不能说明样品中含结晶水,
②样品中碳酸根离子会结合钙离子或钡离子生成白色沉淀,碳酸氢根离子不与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反应,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过滤并洗涤沉淀,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样品中含CO32﹣,
(2)①该实验中使用了多个实验装置,在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避免影响测定结果;装置A中的碱石灰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和H2O(g),本实验是通过测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样品的组成,如果没有装置E,空气的中CO2和H2O(g)进入D装置,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装置E是防止空气中CO2和H2O(g)进入D装置,导致测量不准确,
⑤该步骤中缓缓鼓入空气的目的是将装置中生成的CO2和H2O(g)全部排入C、D装置中吸收,减小测定误差,
⑥由题意可知:装碱石灰的U形管D的增重的物质是CO2,二氧化碳的质量为:75.8 g﹣74.7=1.1 g,n(CO2)==0.025 mol,
则2NaHCO3 Na2CO3 +CO2↑+H2O
2 1 1 1
0.05mol 0.025mol 0.025mol 0.025mol
m(NaHCO3)=0.05 mol×84 g?mol﹣1=4.2 g
浓硫酸吸收的水为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和样品中的结晶水,水的质量之和为:88.5g﹣87.6g=0.9g,
所以晶体中含有的结晶水的物质的量为:n(H2O)=﹣0.025mol=0.025mol,
样品中含有的结晶水的质量为:m(H2O)=0.025 mol×18 g?mol﹣1=0.45g,
样品中含有的水的质量为:m(Na2CO3)=7.3g﹣4.2g﹣0.45g=2.65g,n(Na2CO3)==0.025mol,
故晶体中n(Na2CO3):n(NaHCO3):n(H2O)=0.025 mol:0.05 mol:0.025 mol=1:2:1,
所以晶体化学式为:Na2CO3?2NaHCO3?H2O,
【答案】(1)不能,因为NaHCO3受热分解也能产生水蒸气;
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过滤并洗涤沉淀,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样品中含CO32﹣;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除去空气中的CO2和H2O(g);防止空气中CO2和H2O(g)进入D装置,导致测量不准确;
将装置中生成的CO2和H2O(g)全部排入C、D装置中吸收;
Na2CO3?2NaHCO3?H2O;
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课时练习 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试剂中,标签上标注和的是
A. C2H5OH B. HNO3 C. NaOH D. HCl
2.实验中发生如下事故,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少量浓硫酸溅在皮肤上,立即用NaOH溶液冲洗
B.酒精洒在桌面上引起失火,可用水浇灭
C.轻度烧伤、烫伤可用冰水或者冷水降温止痛
D.误服可溶性钡盐,可及时服用Na2CO3溶液解毒
3.分离以下三组混合物:①汽油和水 ②乙醇和水 ③碘和水,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4.下列萃取和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 )
A.饱和碘水和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后,盖上玻璃塞,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
B.静置前,先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溶液分层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下层液体沿烧杯内壁慢慢流出,下层液体放完时立即关闭活塞
D.最后再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出并保存上层液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使用托盘天平称量12.5g样品时,先在左盘放置一定量样品,然后在右盘放置砝码和调节游码
B.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即停止加热
C.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时,将碘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金属钠需储存在盛有煤油的试剂瓶中
6.下来有关物质分离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液和胶体 B.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C.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D.用加热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单质碘固体
7.只用一种试剂区别Na2SO4、MgCl2、FeCl2、Al2(SO4)3、(NH4)2SO4五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
A.Ba(OH)2 B.H2SO4 C.NaOH D.AgNO3
8.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即可鉴别的是( )
①KOH Na2SO4 AlCl3 ②NaHCO3 Ba(OH)2 CuSO4
③HCl NaCl ④Ba(OH)2 Na2CO3 H2SO4.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用可溶性钡盐检验SO42﹣离子的存在时,先在待测溶液中加入盐酸,其作用是( )
A.形成较多的白色沉淀 B.形成的沉淀纯度更高
C.排除SO42﹣以外其它阴离子及Ag+的干扰 D.排除Ba2+以外的其它阳离子干扰
10.某种混合气体,可能含有N2、HCl和CO,把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HCO3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积都没有变化,经干燥后再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气体体积减少,最后通过灼热的铜网,经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又减少,但还有剩余气体,以下对混合气体区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没有N2,CO和HCl中至少有一种 B.一定没有N2,CO和HCl都有
C.一定有N2,CO和HCl中至少有一种 D.一定有N2和HCl,肯定没有CO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11.(16分)填空题
(1) 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的方法是 ,分离两种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差异很大的物质时常用的方法是 .分液是把两种 的液体(且密度不同)分开的操作,使用的仪器是 .
(2) 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
①下列可作为碘水中提取碘单质萃取剂的是 A.酒精 B.苯
②分液漏斗在使用前必须先
③已知:密度的大小是:水>苯>酒精,若用?中所选萃取剂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分液时,水层应由分液漏斗的 (填“上”或“下”,下同)端口放出,有机层应由分液漏斗的 端口放出.
12.(10分)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 萃取分液法 B 结晶法 C 分液法 D 蒸馏法 E 过滤法
① 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
② 分离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③ 分离互溶的四氯化碳(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混合物.
④ 从碘的水溶液里提取碘.
⑤ 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
13.(6分)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蒸馏装置图
①进水口是 (a或b).
②装置c的名称是 .
③蒸馏烧瓶中常加入沸石或碎瓷片,其目的是 .
14.(18分)某天然碱样品的组成可能为aNa2CO3?bNaHCO3?cH2O(a、b、c为正整数).为确定其组成,某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1)定性实验
①取少量天然碱样品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在试管口有液体生成,该液体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能否说明样品中含结晶水,试简述理由 ;
②请设计一个简单方案,确认样品中含有CO32﹣
.
(2)定量分析
该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测定天然碱的化学组成.
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实验装置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A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E处碱石灰的作用是
.
②称7.3g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C装置质量为87.6g,D装置为74.7g.
③打开活塞K1、K2,关闭K3,通人空气数分钟.
④关闭活塞Kl、K2,打开K3,点燃酒精灯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活塞Kl,鼓人空气数分钟,然后称得C装置质量为88.5g;D装置质量为75.8g,通入空气的目的是 .
⑥该天然碱的化学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