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故都的秋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lì) 歧韵(qí)
嘶叫(sī)
扫帚痕(sào)
B.椭圆(tuó)
橄榄(ɡǎn)
落寞(luò)
潭柘寺(zhè)
C.房檩(lǐn)
夹袄(jiā)
颓废(tuí)
普陀山(tuó)
D.落蕊(ruǐ)
混沌(hún)
椽子(chuán)
廿四桥(niàn)
解析:B项,“椭”应读“tuǒ”;C项,“夹”应读“jiá”;D项,“混”应读“hù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姿态 赏玩 既使 波涛凶涌
B.细腻
锤炼
啼唱
一叶知秋
C.驯鸽
藤缦
消损
和风细雨
D.蓑弱
幽远
陶然
回味不咏
解析:A项,既—即,凶—汹;C项,缦—蔓;D项,蓑—衰,咏—永。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田园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 不是首都, 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 ,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A.对于 虽然 但是 还 总之
B.关于 虽然 但是 也 总之
C.对于 因为 所以 还 因此
D.关于 虽然 但是 也 因此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上把握文段内容,从而确定文段的整体思路结构。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所选择的虚词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版的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了许多的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的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来的灵魂。
B.这位少年成名的大才子留给我们太多的优秀诗篇,细致处如行云流水,激情处如万丈浪涛,让人如痴如醉不能自已,他被誉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C.一座座数百年前修建的古刹和古民居,疏疏落落地围绕着小坝子,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双虹凌空,青山环抱。
D.只有在灵魂的境界里,我们才可以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洞察人性、梳理人生,过一种明明白白而不是混混沌沌的生活。
解析:A项,“南腔北调”,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掺杂着方音。与“生活画卷”不搭配。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制寄送贺卡等问题突出,发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B.越是在招商引资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下,越是要严把准入关、环境关、投资强度关,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
C.中国产品经营者有责任让全世界消费者彻底改善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偏见,告别野蛮模仿、粗糙设计、粗放经营、恶性竞争。
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三岁儿童。
m解析:A项,语序不当,“突出”移至“问题”之前。C项,搭配不当,“改善……偏见”改为“改变……偏见”。D项,表意不明,“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三岁儿童”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可改为“包括一名三岁儿童在内的七位未成年人”。
答案:B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串联起秋日里的所见所感,语言优美诗意,贴切传神,富有感染力。
B.第②段中“一枝金黄”使用了借喻的手法,指被遗漏的稻穗,作者认为它的美超过一切,是因为“源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表现了田野的岑寂。
C.第④段中再现了文人创作一本书的过程,旨在说明秋日的人、文比春天里的更可爱,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秋日美景的喜爱。
D.秋日在作者看来虽没有春天的浓艳和活力,甚至有些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但“伤逝”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美。
E.本文从自然界的果实谈起,延伸到广义的“果实”,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追求的追问。文章深入浅出,充满了作者对生命之美的哲思。
解析:B项,“一枝金黄”使用了借代的手法;C项,本段的“书”是文人的劳动果实,表现了“收获”带给人的质朴和踏实之感。
答案:BC
7.“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 文中提到了哪些“灯盏” 分别有什么特点 请概括作答。
解析:本文以秋天的收获为引子,谈自己对生命的追求的理解,即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其间有可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也有可能达不成自己的目标。“灯盏”就是人生追求中所达成的目标。
答案: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
浆果、稻穗:素洁。谷仓:实在。书:可靠,冷峻,朴实无华。
8.文中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选择一种作简要赏析。
解析:先找其中的语句,如“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等句子所体现的表达技巧,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其作用。
答案:(1)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联想(虚写)等表达技巧。
(2)比喻:将谷仓比喻为灯盏,表现了谷仓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
夸张:写秋日的收获“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突出其来之不易。
对比:将歉收人家的黯然神伤和丰稔人家的美好心情进行对比,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
联想(虚写):联想歉收人家的黯然神伤和辛苦劳作的场景,使文章内容丰富。
9.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的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
解析:文章共写了浆果、稻穗、谷仓、书等几样事物,这中间有一些议论性的句子,如:“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都包含着作者的思考。结合文章的主旨加以概括,使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答案:(1)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2)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3)生命的追求过程中,达成了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
三、语言运用
10.选择另外的对象,仿照下列句子另写一句话。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解析:注意所选喻体必须是连用的四组比喻性的对比,以此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答案:少年比起老年来,正像初升旭日之与垂暮夕阳,白纸一张之与经典一部,骏马飞奔之与老骥稳行,初春秧苗之与金秋硕果。
11.右图是一幅以“再高的人也需要踮脚,再矮的人也需要屈身”为标题的哲理漫画,请简要阐释其寓意。
要求:①阐释准确、简明、连贯;②不超过30字。
解析:揭示漫画的寓意,首先要明确漫画的指向,要由“实”而“虚”,由表及里。其次要联系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的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答题时,要透过高与矮的关系认识到其反映的哲理。
答案:(示例)每个人都必须依靠后天的努力,才能弥补自身固有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