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 第2课时(课件 23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浙教版八上科学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 第2课时(课件 23张PPT+视频+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23 14:14:3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浙教版)八年级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
第4章
“第2课时”
水与人类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分层作业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
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实验方案的设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
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复习巩固
1、溶液是 、 的 物。溶液由 和 组成;
2、被溶解的物质称为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 ;
3、浊液包括 和 , 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4、溶液和浊液这两类混合物的根本区别是物质 不同。
5、取用少量液体一般使用 ,取用少量粉末状或细小颗粒状固体一般用 ,取用块状或大颗粒状固体一般用 。
均一 稳定 混合
溶质 溶剂
溶质
溶剂
悬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颗粒直径大小
胶头滴管
药匙或纸槽
镊子
活动导入
1)取一只烧杯,盛入20mL的水,取1药匙蔗糖放入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有:

2)继续不断加入蔗糖并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有:

以上现象说明了: 。
蔗糖会在水中逐渐溶解,形成透明溶液
蔗糖会在水中逐渐溶解,但加入蔗糖到一定质量时,
蔗糖不再溶解而沉积在杯底。
一定量的水中,蔗糖不可能一直溶解;
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的蔗糖的质量是有限度的。
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溶解性
1、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程度。
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
2、物质的溶解性取决定于溶解能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
物质的溶解性取决于溶解能力,在温度、溶剂一定时,溶解能力越强,能溶解的量就越多。
探索活动
【提出问题】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建立猜想】
因为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 、 等。根据生活中泡茶水或制作糖水的经验可知, 也会影响到物质的溶解性。
(1)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与 有关;
(2)固体物质溶解性可 能与 有关;
(3)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与 有关。
溶质 溶剂
温度
溶质的种类
溶剂的种类
温度高低
探索活动
【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的猜想,设计不同的验证方案。
探索活动
请参考上述方案,设计出另外两个猜想的验证方案。
溶质的种类
溶剂的种类、温度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溶剂的种类、温度不变,改变溶质的种类,比较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最多的溶质的种类
食盐蔗糖
取两只烧杯各倒入20mL水,逐渐加入食盐和蔗糖,搅拌,直到不能再溶解。比较哪种溶解质量较多。
若食盐和蔗糖溶解质量不同,说明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有关,否则就无关。
猜想1的验证方案
探索活动
溶剂的种类
溶质的种类、温度
物质的溶解性
控制溶质的种类、温度不变,改变溶剂的种类,比较溶质在等量的不同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多少
取两只烧杯分别倒入20mL水和20mL酒精,分别加入蔗糖,搅拌,直到不能再溶解。比较哪种溶剂中溶解蔗糖质量较多。
若蔗糖溶解在水和酒精中溶解的质量不同,说明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否则就无关。
猜想2的验证方案
探索活动
【进行实验】。 根据验证方案,开展小组活动。
【得出结论】 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提示:
搅拌时使用玻璃棒;应利用手腕动力带动玻璃棒在液体中作圆周运动,注意玻璃棒不要触碰容器壁或容器底。
结论:
①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及温度等有关;
②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越高时,同种溶质的溶解性越大;
③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④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同溶质的溶解性不同。
(点击图片播放)
视频:
视频1: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视频2、硝酸钾溶解性受温度影响
(点击图片播放)
(点击图片播放)
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中,同种溶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及温度等;
(1)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越高时,固体溶质的溶解性越大;
(2)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同溶质的溶解性不同。(1)
归纳:
讨论交流
请从物质溶解性的角度,说一说溶液与浊液的区别。
溶液中的溶质溶解性较大,一定温度下能够均匀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形成稳定的混合物。例如,糖或盐溶解于水所形成的溶液,无论是糖分子还是盐的构成部分,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只要温度恒定,溶质不会从溶剂中析出,体现了水溶液的高度稳定性。
而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其中的溶质溶解性都很小,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中只能少量溶解,且处于不稳定状态。悬浊液是溶解性很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静置后颗粒会逐渐沉淀;乳浊液则是溶解性很小的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液体呈现出奶白色浑浊,最终因密度差异分层。
课堂练习
1、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一般也不同
B.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 溶解度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C
课堂练习
2、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A.①②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
B
课堂练习
3、碘在下列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会形成碘的水溶液
B.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久置以后不会分层
C.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 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A
课堂练习
4、为了探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
A.在20℃时,分别把10g食盐和1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
B.在20℃时,分别把10g食盐和2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C.把20g食盐放在15℃的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g蔗糖放入20℃的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D.在20℃时,分别把20g食盐和2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D
课堂练习
5、小江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后。小江还认为:溶剂的多少也会影响物质溶解性。于是他进行相应的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问题交流。
【实验设计】
【问题交流】
(1)请你从控制变量角度优化步骤② 。
(2)完善步骤④: 。
(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克水 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
水的温度相同
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
最多溶解食盐的质量
课堂总结
4.2 生活中的水溶液(2)
……物质的溶解性
1、物质的溶解性: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2、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
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等
(1)溶质、溶剂的性质相同时,温度越高固体的溶解性越大;
(2)溶剂的性质、温度相同时,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相同;
(3)溶质的性质、温度相同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
分层作业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
3、预习“物质的溶解度”相关内容。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2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4.2生活中的水溶液(2)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2、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
3、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现象。
一、知识点梳理:
1、一定量的蔗糖能溶解在 的水中。
2、当放入水中的蔗糖超过一定量后,无论怎么搅拌或摇晃,蔗糖不能再溶解。这说明在 下,物质能够溶解的 是有限的。
3、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 、 及该溶质 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4、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2)打开雪碧瓶盖时,瓶内的气体会溢出来,雪碧喝进出后,会出现打嗝现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性与 、 有关。
二、例题讲解
例题1、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一般也不同
B.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C. 溶解度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
例题2、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A.①②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
例题3、碘在下列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物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A.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会形成碘的水溶液
B.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久置以后不会分层
C.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 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例题4、为了探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A. 在20℃时,分别把10g食盐和1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
B. 在20℃时,分别把10g食盐和2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C. 把20g食盐放在15℃的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g蔗糖放入20℃的50g水中,
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D.在20℃时,分别把20g食盐和2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
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例题5、小江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后。小江还认为:溶剂的多少也会影响物质溶解性。于是他进行相应的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问题交流。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 设计要求
①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标为A、B;向两烧杯中分别倒入25克粗细相同的食盐。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②向A烧杯倒入20克水,向B烧杯倒入60克水。 设置对照实验
③都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到A、B两烧杯底部的食盐不再溶解为止,过滤、干燥剩余食盐。 控制实验条件
④ 并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观察和记录
【问题交流】
(1)请你从控制变量角度优化步骤② ;
(2)完善步骤④: ;
(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克水 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
三、课后练习:
1、下列不属于影响蔗糖溶解于水中快慢的因素是( )
A.水的质量 B.颗粒是否成粉 C.水温 D.是否搅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一种均一的、稳定的、无色的混合物
B.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可以使物质溶解的更多
C.10mL酒精和20mL的水混合可得到30mL的酒精溶液
D.用洗涤剂除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3、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的是( )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盛石灰水的瓶口有一层白膜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咸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有一层“白霜”
4、下列不属于影响蔗糖溶解于水中快慢的因素是( )
A.水的质量 B.颗粒是否成粉 C.水温 D.是否搅拌
5、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却可以溶解在香蕉水中,由此说明 (   )
A.香蕉水的溶解能力比水强 B.水的溶解能力比香蕉水差
C.一切物质都能溶解在香蕉水中 D.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6、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 )
实验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1 蔗糖 水 20℃
2 蔗糖 水 40℃
3 食盐 水 40℃
4 食盐 植物油 40℃
A. 溶质种类 B. 溶剂种类 C. 溶液温度 D. 颗粒粗细
7、夏天用脸盆接自来水静置后,盆壁会出现小气泡,而冬天却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 )
A.夏天的自来水里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没有
B.夏天的自来水里没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有
C.夏天气温高,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往外跑
D.冬天气温低,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不会往外跑
8、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使用的溶质 使用的溶剂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0℃ 2g碘 10g酒精 全部溶解
20℃ 2g碘 10g水 部分溶解
分析上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B. 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C. 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D. 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质量有关
9、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B.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C.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
D. 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10、用凉开水养金鱼,金鱼就会死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
A. 凉开水温度太低 B. 凉开水中溶解的氧气太少 C. 凉开水中没有养料 D. 凉开水中存在细菌
11、在20摄氏度时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两药匙蔗糖后搅拌,蔗糖很快溶解完,再加入一药匙糖,充分搅拌后仍有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关于上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降低水的温度可以使蔗糖完全溶解
B. 加入的蔗糖越多,能够溶解的数量就越多
C.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D. 在20摄氏度时,20毫升水中不能溶解两药匙的蔗糖
12、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①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②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__ 。
(2)在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 。
13、某实验小组对不同条件下的硝酸钾的溶解情况进行了以下实验:
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均放20g硝酸钾晶体,再分别加入50g冷水、热水与酒精,充分搅拌后(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结果如图。由该实验可得出结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
14、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调味品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①准备足量的白糖、食盐和冰糖,并将它们研磨成粉末待用。
②按下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器材略)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溶质种类 白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水的质量 10克 10克 10克 10克

(1)请在表中最后一行的第1个空格中填写需要记录的项目________;
(2)从这个表格看,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为:________;
(3)________两支试管的数据可以为“白糖和冰糖是不是同一种物质这个问题提供证据
15、物质溶于水,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的快慢不同。试分析,如果要使得食盐固体溶解于水中,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 一定量
2、 一定条件 数量(质量)
3、一定的温度 一定量的溶剂 不能再继续溶解
4、(1)增强 (2)温度 气压
二、例题讲解:
例题1、C
解析:A选项,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一般是不同的,比如食盐和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就不同,该选项描述正确。B选项,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无限地溶解,该选项描述正确。C选项,溶解度大小不仅跟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溶剂的种类等因素有关,比如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该选项描述错误。D选项,物质的溶解性就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该选项描述正确。故C符合题意。
例题2、B
解析: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会影响溶解速度,对溶解性的结果没有影响,溶质质量是要研究的变量,因此在探究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大小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温度、溶剂的质量及种类;故B符合题意。
例题3、A
解析:A.根据表格可知,碘在水中溶解性为微溶。但是大量的水就可以溶解少量的碘,从而形成碘的水溶液,故A错误符合题意;B.碘在酒精中溶解性为可溶,那么少量的碘放入大量酒精中会形成稳定的溶液,如果外界条件不变,那么久置不会分层,故B正确不合题意;C.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为易溶,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而溶液就是混合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D.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例题4、D
解析:A选项:在20℃时,分别把10克食盐和1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但不知道此时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无法确定二者溶解能力的强弱,该选项不合理。B选项:在20℃时,把1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由于加入的溶质质量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不能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该选项不合理。C选项:把20克食盐放入15℃的50克水中,把20克蔗糖放入的50克水中,温度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不能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该选项不合理。D选项:在20℃时,分别把20克食盐和20克蔗糖放入50克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质量的条件下,蔗糖溶解的更多,即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该选项合理。故D符合题意。
例题5、(1)向A烧杯倒入20克20℃的水,向B烧杯倒入60克20℃的水;(水的温度相同也可以)
(2)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3)最多溶解食盐质量
解析:(1)从控制变量的角度优化步骤:向A烧杯倒入20克20℃的水,向B烧杯倒入60克20℃的水;
(2)完善步骤④: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 (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克水最多溶解食盐质量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
三、课后练习:
1、A 2、D 3、C 4、A 5、D 6、D 7、C 8、B
9、C 10、B 11、C
12、(1)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溶剂质量;溶剂质量 (2)溶解时间短,便于观察
13、温度;溶剂的种类
14、(1)最多能溶解的溶质质量(2)溶质种类和温度(3)1号和2号
15、(1)用玻璃棒搅拌 (2)用酒精灯加热 (3)用热水溶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科学§4.2生活中的水溶液(2)教学设计
课题 4.2生活中的水溶液(2)……物质的溶解性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浙教版八上第4章第2节的内容《生活中的水溶液》,本节内容是化学的基础概念和理论范畴,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承接了之前物质变化、性质等基础知识,又为后续深入学习酸碱盐等内容奠定坚实基础。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配制等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将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水溶液在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介绍固体和液体的取用规范,探讨溶液及浊液的相关知识;第2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主要因素;第3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度,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解,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第4课时为溶液的配制,介绍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并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为第2课时: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实验方案的设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 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1、溶液是 、 的 物。溶液由 和 组成; 2、被溶解的物质称为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 ; 3、浊液包括 和 , 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4、溶液和浊液这两类混合物的根本区别是物质 不同。 5、取用少量液体一般使用 ,取用少量粉末状或细小颗粒状固体一般用 ,取用块状或大颗粒状固体一般用 。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探索活动:1)取一只烧杯,盛入20mL的水,取1药匙蔗糖放入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有: 。 2)继续不断加入蔗糖并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有: 。 以上现象说明了: 。 新知讲解:一、物质的溶解性 1、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够被溶解的程度。 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 2、物质的溶解性取决定于溶解能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很多物质能够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 物质的溶解性取决于溶解能力,在温度、溶剂一定时,溶解能力越强,能溶解的量就越多。探索活动:【提出问题】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建立猜想】 因为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 、 等。根据生活中泡茶水或制作糖水的经验可知, 也会影响到物质的溶解性。 (1)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与 有关; (2)固体物质溶解性可 能与 有关; (3)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与 有关。参考:(1)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与溶质的种类有关;(2)固体物质溶解性可 能与溶剂的种类有关;(3)固体物质溶解性可能与温度有关。【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的猜想,设计不同的验证方案。 请参考上述方案,设计出另外两个猜想的验证方案。 参考:【进行实验】。 根据验证方案,开展小组活动。 提示:搅拌时使用玻璃棒;应利用手腕动力带动玻璃棒在液体中作圆周运动,注意玻璃棒不要触碰容器壁或容器底。(附视频)【得出结论】 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①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及温度等有关; ②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越高时,同种溶质的溶解性越大; ③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④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同溶质的溶解性不同。视频1: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视频2、硝酸钾溶解性受温度影响 及时归纳: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中,同种溶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及温度等; (1)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越高时,固体溶质的溶解性越大; (2)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同溶质的溶解性不同。 讨论交流:请从物质溶解性的角度,说一说溶液与浊液的区别。 参考:溶液中的溶质溶解性较大,一定温度下能够均匀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形成稳定的混合物。例如,糖或盐溶解于水所形成的溶液,无论是糖分子还是盐的构成部分,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只要温度恒定,溶质不会从溶剂中析出,体现了水溶液的高度稳定性。 而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其中的溶质溶解性都很小,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中只能少量溶解,且处于不稳定状态。悬浊液是溶解性很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静置后颗粒会逐渐沉淀;乳浊液则是溶解性很小的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液体呈现出奶白色浑浊,最终因密度差异分层。 通过活动进入有趣的课堂同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情况下,物质的溶解性有差异重点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多种,设计方案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提升学生设计的能力动手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技能,像搅拌、取用少量试剂方法等在动手动脑中掌握技能认识规范及时归纳提炼学习整理知识点的为继续学习物质的溶解度作准备利用所学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体现学有所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对物质的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A. 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一般也不同B.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 溶解度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 D.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2、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B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A.①②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3、碘在下列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物质碘溶剂水酒精汽油溶解性微溶可溶易溶A.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会形成碘的水溶液B.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久置以后不会分层C. 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D. 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4、为了探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D ) A.在20℃时,分别把10g食盐和1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相同B.在20℃时,分别把10g食盐和2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C.把20g食盐放在15℃的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只有部分溶解;把20g蔗糖放入20℃的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D.在20℃时,分别把20g食盐和20g蔗糖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5、小江探究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后。小江还认为:溶剂的多少也会影响物质溶解性。于是他进行相应的探究,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和问题交流。【实验设计】实验步骤设计要求①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标为A、B;向两烧杯中分别倒入25克粗细相同的食盐。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②向A烧杯倒入20克水,B烧杯倒入60克水。设置对照实验③都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到A、B两烧杯底部的食盐不再溶解为止,过滤、干燥剩余食盐。控制实验条件④ 并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和记录【问题交流】(1)请你从控制变量角度优化步骤② 。 (2)完善步骤④: 。 (3)多次重复实验后,小江发现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每10克水 基本相同,于是得出结论:溶剂的多少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 参考:(1)向A烧杯倒入20克20℃的水,向B烧杯倒入60克20℃的水;(水的温度相同)(2)称量剩余食盐的质量(3)最多溶解食盐质量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板书设计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