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课件+视频+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6.3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课件+视频+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7-13 09:39:23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十六章 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北师大版初中生物精品课件1.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 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案例1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J.H.Fabre(1823 — 1915)
法国人,孩提时表现出对昆虫和自然的喜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对昆虫的描述富有诗意和幽默感。
《昆虫记》一书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共详细介绍了三十二种昆虫的特点。在书中,法布尔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但也有时候,贼竟会牺牲一些时间,利用狡猾的手段来行骗。它假装帮助这个被驱者搬动食物,经过生满百里香的沙地,经过有深车轮印和险峻的地方,但实际上它用的力却很少,它做的大多只是坐在球顶上观光,到了适宜于收藏的地点,主人就开始用它边缘锐利的头,有齿的腿向下开掘,把沙土抛向后方,而这贼却抱住那球假装死了。土穴越掘越深,工作的甲虫看不见了。即使有时它到地面上来看一看,球旁睡着的甲虫一动不动,觉得很安心。但是主人离开的时间久了,那贼就乘这个机会,很快的将球推走,同小偷怕被人捉住一样快。假使主人追上了它--这种偷盗行为被发现了--它就赶快变更位置,看起来好像它是无辜的,因为球向斜坡滚下去了,它仅是想止住它啊!于是两个“伙伴”又将球搬回,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蜣螂(屎克螂 )-- 摘自《昆虫记》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观察法——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要求观察者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弗里施Karl Ritter von Frisch(1886—1982)奥地利动物学家,在动物感觉器官的研究上和有成就。实验证明蜜蜂能辩色。首次发现蜜蜂用“圆圈舞”和“摆尾舞”转递信息。著作:《蜜蜂的生活》《蜜蜂的舞蹈语言和方位确定》。1973 年因研究蜜蜂行为有卓越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案例2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色盲?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糖浆实验证明--蜜蜂能辨色案例3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廷伯根 N.Tinbergen (1907—1988),英籍荷兰动物学家。对鸟类生活有浓厚兴趣,在海鸟行为研究方面的声誉最高。他不仅具有敏锐观察力,而且善于设计实验,在复杂的环境背景上发现诱发动物行为的原因。(他称之为符号刺激)。著作:《动物的社会行为》、《银鸥世界》。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不同颜色斑点啄食次数实验证明--银鸥幼雏求食的行为是由亲鸟喙上的红斑引起的。劳伦斯K.Lorenz (1903 — 1989)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界的怪杰,经常与蛙、鸭、鹅、猴、狗为伍,会几种动物的“语言”。获诺贝尔奖。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案例4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实验证明--如果小野雁在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失去了母亲,就会跟随一种替代物。“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主要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实验法--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经进一步分析刺激的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区
别观察法实验法主要目标描述行为表现说明行为发生方法程序借助工具
直接观察实验处理
后再观察材料处理对动物不
施加影响施加影响联系实验法以观察法为基础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雄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什么信号刺激导致雄鱼之间相互攻击? 信号刺激是红颜色。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
雌性细腰蜂是根据什么确定每次运送多少食物呢?--根据察看洞穴所收集的信息决定。 蚂蚁无论是把猎物运回巢穴,还是从旧巢迁往新窝,它们总是成群结队,按照一定的路线爬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蚂蚁是社会性的昆虫。在每个蚁群里,工蚁是外出猎取食物和搬家的主力军。工蚁外出捕猎食物或寻找新巢地址时,能用腹部末端的腺体分泌一种具有特殊气体的化学物质,涂在它们爬过的地面上。这种化学物质叫做示踪信息素或追踪信息素,它们的同伴沿着标有这种气味物质的线路,就能找到猎物或新巢。这种气味物质可存留3小时。
科学家发现,用示踪信息素标记线路,在蚂蚁社会里是普遍现象。它们用这种信息素标记一条永久性线路,就仿佛是一条交通干线,来来回回的运输自己需要的猎物。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提出有关蚂蚁觅食行为的问题。
2.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小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如果想法铲除蚂蚁的示踪信息素,蚂蚁会不会迷路?)
可选材料:白糖、 红糖、 盐、 辣椒酱
请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对照实验的严密性、可行性。动物行为的研究1.在____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对动物__________或将____降低到最小。
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____________影响,然后再____动物的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
3.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_____法和______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____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_____。
4.____和_____在研究动物行为时是同等重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动物行为的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填空题自然不施加影响影响施加不同程度研究实验法观察实验实验观察观察实验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观察法实验法连线题螳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科学家把螳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的把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里出来活动,尽管这时实际上是白天。请分析说明:
(1)螳螂昼伏夜出,说明它具有 行为。
(2)本实验说明,螳螂的这种行为受环境因素中 因素的
影响。
(3)根据螳螂的习性,你认为放毒或捕杀螳螂的最佳时间是

(4)该案例所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思考题节律遗传夜晚实验法《动物行为研究》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是 ( )
A.观察法和文献法 B.统计法和推理法
C.观察法和实验法 D.所有方法综合使用
2.用观察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必须让动物处于 ( )
A.实验室里 B.野外自然状态下
C.家养状态下 D.放在密闭的笼子里
3.有一种萤火虫很奇怪,它的雌虫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萤火虫的信号吸引那种萤火虫的雄性个体前来,那么雌性萤火虫的这种行为的意义可能是 ( )
A.吸引同种异性前来交配 B.吸引不同种异性前来交配
C.诱骗不同种异性以取食 D.对不同种异性表示友好
4.下列对动物行为研究的案例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
A.用放大镜研究蝉的取食
B.用望远镜研究鸟类的飞行
C.用给金鱼喂食前鼓掌的方法研究金鱼的听觉
D.用摄像机拍摄狮群的生活方式
5.我们通过探究“蚂蚁的通讯”,发现蚂蚁的通讯方式是 ( )
A.光 B.气味 C.声音 D.动作
6.关于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叙述错误的是 ( )
A.探究蚯蚓的运动可以采用观察法
B.估测农田的产量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
C.研究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可以采用比较法
D.探究公鸡的绕道取食可以采用模拟实验法
7.在探究“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实验过程中,小明在2个分别有盐和糖的培养皿中各放入10只蚂蚁,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有 ( )
A.1个 B.2个 C.10个 D.20个
8.下面对有关实验和探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选择的实验动物越大越好
B.观察蚯蚓时,保持其体表湿润有利于它的体壁呼吸
C.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D.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可用其他叶片做对照,如芹菜叶、菠菜叶等
9.探究实验为避免误差,需要计算平均值,但个别例外。下列实验不需要取平均值的是( )
A.探究蚂蚁的通讯 B.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C.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D.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0.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外觅食,找到食物后,会不断地啄食,然后吐出,并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它的意思是 ( )
A.发现了食物,非常高兴
B.警告其它动物,不要与它争抢食物
C.向小鸡传递信息,它找到了食物
D.它在研究食物,以便放心地让小鸡吃
二、非选择题
11.将下列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连线
(1)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 A.观察法
(2)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
(3)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 B.实验法
(4)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
12. 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 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它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直接爬向A岛。
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做出的假设是: 。
结论是: 。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3)“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 B
6.D
7.A
8.A
9.A
10.C
11.(1)——A (2)——B (3)——B (4)——B
12.
(1)蚂蚁是靠气味(动作、声音等都可)传递信息 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