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二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限时90分钟)
一、积累(26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强聒不舍(ɡuō) 喉咙 箱箧(qiè) 羡慕
B.荡然无存(dànɡ) 依稀 骈进(bìng) 仓桑
C.矫揉造作(jiāo) 贤达 汲取(jí) 书藉
D.自惭形秽(suì) 消毁 旷野(kuànɡ) 野蛮
A
解析 B.骈pián,仓→沧。C.矫jiǎo,藉→籍。D.秽huì,消→销。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他凭借渊博的知识和阅历,在这次演讲比赛中随心所欲,最
终获得一等奖。
B.他对大家的好言相劝不理不顾,依然一意孤行。
C.他不好好读书,在同学中穿梭往来,拉拉扯扯,说话言不及
义,大家都讨厌他。
D.勤奋努力是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不二法门。
A
解析 A.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
做。多含贬义,与语境不符。B.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
照自己的意思行事。C.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
经道理。D.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门
径。常用来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B.“低头族”之所以感到忙碌,是因为大量短视频占用了他
们的时间造成的。
C.随着返回舱10月31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
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3.(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先后经过两次调整,更新的幅度
超过了70%左右。
D
解析 A.前后矛盾,可删去“左右”。B.句式杂糅,将“因
为”或“造成的”删去。C.成分残缺,可删掉“随着”。
D.(新素材·新年贺词)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
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
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④礼要从家庭里做起,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是对
长辈的起码的礼节。
4.(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把下列语句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礼是行为的规范。
②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维持相当的
礼貌。
③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必将处处引
起摩擦而不受欢迎。
D
解析 ①句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总领全段,为首句。④句是对
“礼”的具体阐释,应为次句。⑤句相对于④句来说,举了反
面的例子,应为第三句。③句中的“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
指的是第⑤句中“有些孩子”的表现,应为第四句。②句总
结全段,应为末句。
⑤有些孩子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如入无人
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
A.①⑤②③④ B.⑤②④①③
C.⑤④③②① D.①④⑤③②
“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
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
更茁壮、伟岸呀!”
A., ; , B., , ;
C. ; , , D., , ;
5.(学科素养·语言运用)(2024天津北师大静海附属学校期中)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缓缓地说□
B
解析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是倒装句,
“吗”后面应填写逗号,问号应放在句末,即“苦难的人”后
面;“老者缓缓地说”是在直接引用人物语言的中间交代说
话者,所以“说”后面应填写逗号;“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
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两句句式相同,内容相关,
为并列关系,“风雨”后应填写分号。
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B.“东方艺术”“春红已谢”“摇头叹气”“刷洗餐具”
这四个短语的类型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
语、动宾短语。
6.(新考法·语法文学常识综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
C
解析 “还”是副词。
C.“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一句中
的“还”是介词。
D.“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是因果复句。
7.(2024山东钢城期中改编)综合性学习。(8分)
学校开展了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从以下几则名言中探究自强不息的内涵。(4分)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2)(新考法·情境式命题)近日,华为发布了旗舰新品Mate60系
列手机。因为携麒麟9000S王者归来,Mate60被视为中国攻
克射频芯片堡垒、成功突破西方科技封锁的标志。华为亮
剑,遥遥领先,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假如你作为小记者,有幸
遇到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请根据情境补全下面的采
访。(4分)
小记者:任爷爷,您好!①
答:自强不息的内涵是自立自强、有远大抱负、自信自
立、努力奋进、积极进取。
(示例)您能结合华为的发展谈谈您对
任正非:我认为自强不息精神首先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
提升。华为面对别国的打压,面对技术封锁等诸多困难,团结
一致,独立自主,学会在逆境中生存,靠我们自己的技术,成功
研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芯片。
小记者:任爷爷,请您对那些在逆境中拼搏的同学说几句鼓励
的话,谢谢!
任正非:②
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吗
(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管是个人还是
企业,乃至民族的发展,都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身在逆境
解析 (1)根据“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可知,要自立自
强;根据“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可知,要有远大抱负;根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要自信乐观;根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知,要努力奋进、积极进取。
中的同学们,你们只要用心学习,提升自我,坚持不懈,这样就
会看到风雨之后的阳光,迎来自己人生的春天。
和提升”等可推知,小记者问的应该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内
涵”,据此提问即可。第②处是要对那些在逆境中拼搏的同
学说几句鼓励的话,只要围绕“拼搏”“自强不息”,表达出
“鼓励”之意即可。如“无论命运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生活,
自强不息都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主题”“人生之中唯有努力
拼搏,勇敢向前,方可走出一条阳光大道”等。
(2)根据情境补全对话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测所填内容。第①处是小记者的话,应该是提出一个问题;结合任正非
的回答“我认为自强不息精神首先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沈童睿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
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
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
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
二、阅读(34分)
(一)(2023吉林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6分)
经历风雨 增长才干
不会一帆风顺,如果跌了一跤就打退堂鼓、畏缩不前,就无法
从经验教训中获得滋养,成事、成才更无从谈起。而百折不
挠的意志,需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浇铸。[甲]从艰苦卓绝
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
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九死一生、千难万险,不但没有
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
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
干。
②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奋斗的道路
现实中、在奋斗中摸爬滚打,研究现实矛盾,实践胸中所学,
才能不断提高本领、积累经验。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
怀、挺膺担当,投身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线,锤炼意志、磨练
本领。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苗家女孩施林娇大学毕业
后主动回到村里创业,通过拍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家乡
阻挡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反而令我们变得愈益强大。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前行路上的灯塔。
③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乙]躲在
“舒适圈”中坐而论道、驰于空想,是难以收获成长的。到
的风景、民俗为更多人所知;科技攻关前沿,广大青年竭智尽
了成长,实现了个人价值,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
④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生逢伟大时代,
青年要增强紧迫感,经风雨、见世面、成大器,让青春在为祖
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
光彩!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力,青年工程师曾耀祥,在而立之年改变了半个多世纪的“火
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让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他
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收获
答: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
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
【读观点】
8.(学科素养·思维能力)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解析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段“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
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
长才干”直接表达了观点,下文分别用“在风雨中增长才干,
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
之的行动者”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一段围绕“青年是苦练
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向青年发出号召。故第①段
中的“当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必须练就过硬本领,做起而
行之的行动者,经历风雨、增长才干”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9.(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朗读时,小雅同学认为下面两句话说
理形象深刻,放在文中可增强表达效果。请你将句子序号分
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相应的位置。(4分)
①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
②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甲] [乙]
【读逻辑】
②
①
解析 答题时,可以根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进行辨析。①句
的意思是:一匹好的千里马如果不在大草原上驰骋,那么它就
不会成为千里马;一棵小树在温室里是长不大的,只有经过风
吹日晒雨淋,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它表明“躲在‘舒适
圈’中坐而论道、驰于空想,是难以收获成长的”,可以证明
“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故①句应置
于[乙]处。②句的意思是: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
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自身的红色。
它表明“百折不挠的意志,需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浇铸”,
可以证明“在风雨中增长才干,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故
应置于[甲]处。
10.(学科素养·思维能力)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科技攻关前沿,广大青年竭智尽力,青年工程师曾耀祥,在而
立之年改变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箭弹性载荷设计方法”,让
火箭更轻、运载能力更强……
答:举例论证(例证法)。举曾耀祥竭智尽力让火箭更
轻、运载能力更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风雨中增
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
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解析 答题时,可以根据论证方法的特征,结合语境进行甄
别,该句举了青年工程师曾耀祥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再分
别从一般作用(具体有力)和特殊作用(证明了……)两方面指
出其表达效果。
【读思想】
11.(学科素养·语言运用)阅读第④段,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答:(示例)青少年正处于求学的黄金时期,应该树立牢固
的理想信念,勇于面对困难,苦练本领,增长才干,成为对社会
有用的人。
解析 答题时,可以扣住第④段内容,结合全文,如“青年是
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
念”“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等,再结合实际,如初中生属
于青少年,正处于求学的黄金时期。据此阐述启示即可。
(二)(2023辽宁葫芦岛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8分)
巧借外力 助己成功
①《韩非子》里有一个关于大蛇和小蛇的故事,耐人寻味,大
蛇与小蛇相衔而行,人曰“神君”而避之。在这里,显然是小
蛇利用了大蛇,得以迁徙;大蛇利用了小蛇,得以安全逃生。
作者意在告诉人们:巧借外力,助己成功。
②小溪流没有磅礴的气势,却凭借着险峻的地势,将豪情洒满
大地; , , ;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
却凭借着攀缘树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大自然向我们
展现了一个变幻无穷、美妙多姿的世界,也向我们展示了一
个自然规律: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外物的支持。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纵观历史,古代圣
贤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无不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力来完善
自己。儒家创始人孔子,可谓圣人,他都能做到不耻相师,向
自己的弟子学习,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激励后世之人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唐太宗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因为善于借鉴、学习,他才成为
聊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
放以来,借鉴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
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起来。中国人民凭着自己的
勤劳和智慧,借助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
一代贤君……古人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成就了他们,也影
响了后人。
④对自然和人生来说,借鉴思想如此重要,对一个国家来说又
何尝不是呢 回顾历史,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格局的
变化,没有及时借助先进科技发展国力,以致积贫积弱、民不
⑥在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孤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积
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会“借”、善
“借”,才能取得成功。
社会主义强国,迎来了祖国的经济腾飞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⑤当然,我们提倡的借鉴,并不是无原则的全盘肯定,而是取
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对于那些有损国
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东西,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坚
决的斗争!
答:巧借外力,助己成功。
1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解析 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或主
张,它必须是一个能够统摄全文的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出
现在文章题目、开头或结尾,有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论题归纳
概括。本文题目即中心论点,也可以通过第一段结尾处的
“作者意在告诉人们”这一关键提示信息找到中心论点。
13.(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在选文第②段的横线上补充一个恰
当的论据,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排比。(4分)
答:蒲公英没有飞翔的能力,却凭借着风的吹拂,将种子撒
向山川大地。
解析 给议论文补写论据首先必须明确中心论点,然后根据
论点有针对性地补充论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巧借外力,
助己成功”,本段结尾处也提到观点“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
外物的支持”,补写的论据内容应据此展开。同时还要注意
题干的要求,所补论据的格式应与前后句形成排比。
1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将清朝拒绝借助先进科技让
国家贫穷落后与新中国借鉴学习先进科技与管理技能让国
家经济发展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对一
个国家来说借鉴思想尤为重要,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判断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第④
段列举了清朝闭关锁国的事例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例,可知
运用了举例论证;这两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可知运
用了对比论证。据此组织语言,结合本段分论点和文章中心
论点,规范表述论证方法的作用即可。
答:进一步明确了“借鉴”的内涵;是对上文论述的有力
补充;使论证更严密。
15.(学科素养·思维能力)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 (3分)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先概括文段论述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与
前文论述内容的关系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细读本段可知,
这里进一步明确了“借鉴”的内涵,对上文的论述做了有力
的补充,使论证更为严密。
16.(学科素养·思维能力)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
项(3分)( )
A.选文从自然、人生、国家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层次
分明,结构严谨。
B.选文第③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道理
B
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C.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反问,引人思考,在结构上起到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选文语言精练,说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并对青年学子提
出了殷切希望。
解析 B.选文第③段引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是为了引出下文古代圣贤的事迹,此句本身不能作为论
据论证中心论点。
三、写作(40分)
17.(2022四川广安中考改编)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
中说,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朋友的关爱,
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
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
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
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我们常常犯下重大失误,把自己的头
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
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
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
储藏盒……
请以“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不少于
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写作指导] 著名作家毕淑敏为自己修建了三间精神小屋,
分别盛放着爱恨、事业与自己。我们何尝没有自己的精神
小屋 如果我们有自己的精神小屋,那么是怎样的精神小屋
有几间 存放的是哪些精神食粮呢 例如友谊、奉献、正
直、团结、感恩、自强、奋进……取其内容,取其数量,取其
来源,都能写成一篇作文,且切合材料,切合“精神”这一话
题。
假若还没有自己的精神小屋,你可以写准备修建怎样的小
屋、准备在小屋里储存哪些精神食粮、如何获得这些精神
食粮等,需要辅以议论,用议论揭示你建造精神小屋的初心、
动力、目标等。思维打开了,作文的天地就有了。
[例文]
自强不息,永不言败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主要表现。我国古代典籍
《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话,意思是说:
时间永恒地流逝,天运行不止,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应当学习
这种精神,积极有为,奋力向前,永不停息。在中华民族的发
展史上,无论是对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还是对陈旧事物的革
新,无论是面对困难的态度,还是吸纳百川的气度,都充分地
展现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绵
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拼搏进取的精神,能够激励人
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刚强的毅力,披荆斩棘,百折
不挠,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直至摘取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攀登
上一个个光辉的顶点。在我国古代,涌现出了许多通过拼搏
进取取得辉煌业绩的志士仁人,唐玄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
“不取真经不回头”的拼搏进取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留下了佳话。近代的中国,遭受了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
夺,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中华儿女万众一
心,发愤图强,实现了社会的变革和民族的独立。
自强不息,就是在遭受挫折时,努力克服;自强不息,就是在遇
到困难时,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就是在所有人都不相信我们
的时候,骄傲犹存。
自强不息,即使身残体弱,傲骨不屈!
我们中学生也要发扬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困难面
前不低头,在艰险面前不退缩,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以浓墨重
彩点染自己人生的画卷,描绘祖国的美好未来。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开头先通过对古代典籍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解释来引出本
文论题“自强不息”。然后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
法,列举唐玄奘“不取真经不回头”的例子和近代中国中华
儿女万众一心、发愤图强的例子来进行证明。接下来又用
一组排比句进行论证,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文章更显铿锵有
力。最后向我们中学生发出号召,既总结了全文,又深化了论
点。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