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五单元第19课怀疑与学问

文档属性

名称 02-第五单元第19课怀疑与学问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
1.下列词语的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思索(suǒ)    辨论    停滞(dài)    凶险
B.国难(nán)   轻信   譬如(pì)   谜信
C.懒惰(duò)   盲从   折扣(zhē)   锻练
D.流俗(sú)   虚妄   墨守(mò)   视察
基础过关全练
解析 A.辨→辩,滞zhì。B.难nàn,谜→迷。C.折zhé,练→炼。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众所周知的事实面前,谎言不攻自破。
B.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中的学说或迷信书本,说的就是“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D
解析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含贬义,用在
此处不符合语境。
C.对前人的学说,我们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要用科学的态
度,辨伪去妄。
D.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都墨守成规,我们的校园就
会更加和谐。
3.(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使我更加认可了“学
则须疑”的观点。
B.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还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
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D.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
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B
解析 A.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C.关
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不论……还……”换成“不论……
都……”。D.句式杂糅,“之所以……的原因”杂糅,删去
“之所以”或“的原因”。
4.(学科素养·文化自信)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
“书”原指《尚书》。
B.据《史记》,五帝指伏羲、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C
C.《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历史学家,代表
作有《古史辨》等。
D.《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孔子把它独立出来,分章断
句,加注释,成《大学章句》一书。
解析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B.
“伏羲”改为“黄帝”。D.“孔子”改为“朱熹”。
5.(新考法·语法综合)(新独家原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怀疑与学问”“腐草为萤”“基本条件”分别是并列
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B.“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C.“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
B
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
的修辞手法。
D.“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句
中加点的词语分别是介词、代词、动词。
解析 “不论……都……”是条件关系。
6.阅读《怀疑与学问》,回答问题。(8分)
(1)(学科素养·思维能力)(2024山东肥城期中,1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
论证。
B.文章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作为论
据。
C.文章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
能力提升全练
C
论点。
D.文章末尾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
术”是人类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
换后就讲不通了。
(2)(2024山东肥城期中,19,★★☆)下列属于从反面论述的一
项是(2分)(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D
(3)(2022湖南衡阳中考,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治
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语言精简有力,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
系。
B.“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
“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
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
C.文章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论述从“消极”和“积
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D.文章第⑥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
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
的必须步骤。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 ——李四光
D.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
斯坦
(4)(2022湖南衡阳中考,21,★★☆)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2分)(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A
解析 (1)这个标题只揭示了文章论题,没有揭示文章的论
点。
(2)A、B、C三项都是从正面来论述的;D项是从反面来论述
的。
(3)根据文章第⑥段第一句可知,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
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A项只是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并未提到“怀疑精神”。
善读无字之书
齐 夫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
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
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
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
7.(2023广东中考,15—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
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
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
书。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
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
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
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
寡闻”,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
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
识。如古代的管鲍之交、高山流水、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
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
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
的双赢。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
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
《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
策,茫如坠烟雾”,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
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
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
轻时就遍走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
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
练。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
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
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
有方。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
大学,也是一部无字大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
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
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
没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
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
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作出正确决策。
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
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
(选自《前线》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1)(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下列关于论证方法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Y9105003) ( )
A.①段引用周恩来的自勉对联,意在引出既要会读有字书、
又要会读无字书的观点。
B.②段把事业成功者和不善读无字书者作对比,突出了前者
比后者更善于读有字书。
C.③段列举鲁迅与瞿秋白、冰心与巴金等事例,论证了会交
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D.⑥段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入社会
B
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选文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
调换 请说明理由。(3分)
答:(示例)不能调换。④段论证要善游历,开阔眼界,侧重
阅历的积累,⑤段论证要多经事,磨炼意志,侧重精神的锤炼,
两者具有层进关系;④段“善游历”和⑤段“多经事”与末
段中“行万里路,经万般事”相对应。
(3)(学科素养·语言运用)(跨学科·劳动教育)(★★☆)小粤所在学校将到外地与某中学联合开展“走进田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他担心参加活动影响学习,不愿意参加。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内容,劝他参加此次活动。(4分)(Y9105004)
答:(示例)小粤,你不必担心。走出校园、参加劳动是在
读无字书,也是重要的求知渠道,既可以认识新朋友,相互切
磋,开阔眼界,还可以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参
加活动不但不影响学习,反而可以让你从中获益,对你的学习
有帮助,你应该参加。
解析 (1)“突出了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有字书”有误,此处
的对比突出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无字书。
(2)答题时,应先明确观点,然后说明理由。理由可以从论证
内容和论证结构两方面进行说明,语言简洁、思路清晰即
可。
(3)解答此题,须密切结合文章内容,明确“走进田间”劳动
教育实践活动正是文章所说的“无字书”。可围绕选文中
论述的读“无字书”带给人的益处去作答。
8.(新考法·开放探究)(新独家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
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牛顿认为光是一种
微粒流,并用它解释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界面折射等
现象。但是,惠更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微粒说不能解释更
复杂的绕射、干涉等现象,主张光是以太波,而且讲得头头是
道。由于牛顿的声望高,多数人支持微粒说,惠更斯成了被孤
立的少数派。但他并不随大流,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见
素养探究全练
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到19世纪中叶,波动说战胜了微粒说。
答:(示例)做学问要有“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不要迷信和盲从。怀疑精神让我们能够理性而辩证地进行
研究,不随大流,善于思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研究的进展,人
类的进步。
解析
材料主要讲了惠更斯不迷信和盲从科学权威牛顿的观点,坚
持自己的见解,最终随着研究的深入,惠更斯的波动说战胜了
牛顿的微粒说。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说明怀疑精神
和做学问二者之间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