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2 周总理,你在哪里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沉甸甸(diàn) 辛勤 柯岩(kē) 哄鸣
B.伐木(fá) 冓火 森林(shēn) 谷穗
C.辽阔(kuò) 征途 足迹(jì) 松涛
D.宿营(shù) 汗滴 海防(fánɡ) 呼换
C
解析 A.哄→轰。B.冓→篝,森sēn。D.宿sù,换→唤。
基础过关全练
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破折号的常见作用有:(1)引进对前文
的注释、说明;(2)表示声音的延长或中断;(3)表示意思的转
折或话题的转换。下列对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说明有误的一
项是( )
A.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引进对前文
的注释、说明)
B.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表示声音延长)
C
C.想念你啊,想念你——想——念——你……(表示意思的转
折)
D.——在这里,在这里(表示声音延长,这里指回音,渐弱)
解析 应为“表示声音延长”。
3.下列关于《周总理,你在哪里》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诗构思巧妙,以“呼唤—寻找—询问—回答”的形式,表
达出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永远热爱他的主题。
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中,联系上文“寻找”的
内容可知,这“深情”包含有悲痛、敬仰、怀念等情感。
C.诗人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作用是加强了语
气的亲切感,巧妙暗示周总理“虽死犹生”,寄寓了人民的无
A
限哀思。
D.诗人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来回答人民的发问,既展
现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生动画面,又深化主题,
构造出山水有情的动人意境 。
解析 形式应为: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4.(学科素养·语言运用)下列句中对应重读的字词标注有误
的一项是 ( )
A.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B.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C.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D.——你的人民想念你!
A
解析 句中应该重读“好”。
5.(2023山东东营胜利六十二中第一次质检,13—14)阅读
《周总理,你在哪里》(节选),回答问题。(8分)(Y9101002)
周总理,你在哪里(节选)
柯 岩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能力提升全练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宿营地上篝火红啊,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
周总理——
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1)(★★☆)从修辞角度(任选一种即可)结合所选的几节诗谈
谈表达效果。(4分)
答:(示例1)运用反复的语句有:“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
理——”“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我们对着森林
喊:/周总理——”“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和“他
刚离去,他刚离去”。
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运用反复,形成诗歌章节的排比,使诗
歌形式整齐,节奏铿锵,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带领读者寻找
周总理脚步的匆匆,心情的急切。一方面表达了人民对周总
理想念的感情,一方面有力地表明:虽然周总理处处都不在,
但实际上周总理无处不在。整体上,赞美了周总理与人民心
连心、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形象,表达了人民对周
总理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示例2)运用拟人的语句有:“山谷回音……”“大地轰鸣…
…”“松涛阵阵……”“海浪声声……”。
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让高山、大地、森
林、大海成了周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者,使作品充满
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寄托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和
哀思。
(其他答案意思对亦可)
(2)(新考法·朗读技巧)(★★☆)这首诗适合朗诵,要想有效表
达出诗中的情感,朗读时需要注意什么 请选择一个角度说
明。(4分)
答:(示例1)朗读时要把握饱含深情(对周总理的钦敬和爱
戴)的感情基调。该诗发表于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作
者通过大胆的想象,尽情描述人们到处寻找、呼唤周总理的
场面,讴歌了周总理一生的光辉业绩,充分表达出人民对周总
理的深切缅怀之情。所以要饱含深情,用对周总理崇敬、热
爱和怀念的感情朗读。
(示例2)朗读时要把握朗读节奏和语速。这几节诗是写诗人
带领读者寻找和呼唤周总理的过程,每节开头应逐步急促,后
边又渐趋缓和,朗读时应重中有轻,表达出总理为人民、人民
爱总理的深厚感情。
(示例3)朗读时要注意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
几节诗每节的第二行都用破折号来作结,破折号表示声音的
延长,要把声音送得很高很远,传达出强烈、急切的寻找意
味。第2节、第4节这两节结尾处的省略号表示朗读时也要
适当拖长尾音,表现情深意长。
(示例4)朗读时要注意读好韵脚。这几节诗押i/ü韵,声韵和
谐,急促低回,收音不响亮,要读出诗歌表达的对周总理的深
沉厚重的思念之情。 (其他答案意思对亦可)
解析 (1)这四节诗主要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让高
山、大地、森林、大海仿佛也满怀着对周总理的敬爱怀念
之情,更生动地表达了全国人民敬爱怀念周总理的感情,创造
了一种独特的感人意境。
(2)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控制、语速的缓急、轻重音的
变化、节奏的控制等。要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深
情悲痛崇敬怀念等情感。
枫的旋律
曾是殷红的音符
年复一年
传递着秋云与冬雪的信息
6.(学科素养·语言运用)(2024江苏扬州市直学校月考改编,6—8)小韵搜集到下面这首诗歌,想要在活动中朗读,但对诗歌的朗读技巧把握不准,请你帮她设计。(7分)(Y9101002)
(1)(★☆☆)画线句子中应该重读哪个词 为什么 (2分)
枫的裙裾
曾舞蹈出傲然的姿态
在湛蓝或铅灰的天空留影
让人沉入无尽的遐思
答:应重读“傲然”。它赋予枫叶以人的姿态,写出了枫
叶的坚挺、舒展。
(2)(★☆☆)请用“/”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
处)(2分)
在 湛 蓝 或 铅 灰 的 天 空 留 影
答:在/湛蓝或铅灰的天空/留影
(3)(★☆☆)朗读这首诗时应该采用的语调是(3分)( )
A.深沉 B.欢快
C.舒缓 D.激昂
C
解析 (1)“曾”的意思是曾经,表时间;“舞蹈出”表示动
作;“姿态”为“舞蹈出”的宾语中心语;“傲然”则为形容
词,做定语,意思是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既刻画了“姿
态”的样子,又表现出“枫叶”的精神内涵,赋予它坚强、舒
展、自信、昂扬等品质,流露出作者对枫叶的赞美之情。因
此,应该重读“傲然”。
(2)“在”为介词,引出后面的内容,朗读时其后可稍作停顿;
“湛蓝或铅灰的天空”表示地点,与前面的介词“在”构成
介宾短语;“留影”为动宾结构的词语,表达完整意思。从整
体上看,表示地点的介宾结构与行为动作之间朗读时需停顿,
应该断开。据此划分即可。
(3)由“传递着秋云与冬雪的信息”体会到枫叶的变化代表
着秋天的逝去与冬天的到来,由“年复一年”可以体会到时
间的流转不停,令人深思。“曾舞蹈出傲然的姿态”展现出
枫叶飘落时的坚挺、舒展,言语之中流露出作者对枫叶的喜
爱和赞美;“让人沉入无尽的遐思”,将人的思绪引向深处和
远处,情感悠长绵延,娓娓道来。因此应采用舒缓的语调去朗
读。故选C。
7.(学科素养·思维能力)(2022吉林中考)下面是毛泽东和周恩
来青年时期创作的诗歌。认真品读,写出你的感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素养探究全练
答: (示例1)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信念,以顽
强的毅力,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为社会创造价值。
(示例2)我们要拥有济世情怀,矢志不渝,为祖国贡献力量。
解析 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可以看出毛
主席有着远大的志向。从“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
山”可知,毛主席有着报效祖国、不惜为之献身的伟大情
怀。从“邃密群科济世穷”可知,周总理有着报效祖国的家
国情怀。从“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可知,周总
理有着凌云壮志和甘愿献身救国事业的崇高革命精神。据
此拟写感悟即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