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

文档属性

名称 04-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14 诗词三首
1.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金樽(zūn)    歧路    投箸(zhù)   碧溪
B.云帆(fán)   苍海   凄凉(qī)   垂钓
C.侧畔(pàn)   琼楼   婵娟(shàn)   芒然
D.太行(xíng)   宫阙   绮户(qǐ)   丙晨
基础过关全练
A
解析 B.帆fān,苍→沧。C.婵chán,芒→茫。D.行háng,晨→
辰。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珍羞(害羞)       不胜寒(经受不住)
B.直万钱(直接)   冰塞川(堵塞)
C.济沧海(渡)   弃置身(抛弃不用)
D.万木春(春天)   把酒(执,持)
C
解析 A.羞:同“馐”,美味的食物。B.直:同“值”,价值。
D.春:草木生长,比喻生机勃发。
3.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
解析 正确的划分方式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
身。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句是 ( )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忽复乘舟梦日边
C.到乡翻似烂柯人  
D.人有悲欢离合
D
解析 这句词为简单陈述,没有运用典故。
5.(学科素养·文化自信)(新独家原创)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
有误的一项是 (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圣”
之称。
B.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与白居
易齐名,并称“刘白”。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A
D.“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大多咏叹世路艰难、贫困孤苦的
处境。“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解析 李白有“诗仙”之称,有“诗圣”之称的是杜甫。
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行路难》(其一)一诗中以“ ,
”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以此比喻人生道路的艰
难险阻、失意与无奈。(Y9103003)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抛开个人悲苦,尽显
慷慨激昂的气概,表达自己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的句子是: 。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富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
雪满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8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能力提升全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022湖北襄阳中考,9,★★☆)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
项是(2分)( )
A.这首诗以叙事开篇,逐渐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
豪迈气概。
B.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
乐的宴饮气氛。
C.“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
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
B
D.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
复杂的情感变化。
(2)(学科素养·思维能力)(2024河南确山期中,1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反复
咏叹,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
同心声。
B.诗歌第五、六句,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
路上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抑郁。
C
C.诗歌第七、八句表现了诗人济世不能、弃世不忍,只能乘
船垂钓度日的落寞情感。
D.诗人面对美味佳肴却无心享用的原因是诗人内心苦闷抑
郁,诗中的“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形
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答:描写了隆重的宴会场面;与后面苦闷、抑郁的情绪形
成鲜明对比,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3)(2024陕西汉阴期中,19,★★☆)“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
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示例1)这两句诗写的是: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
起高高的帆,远渡碧海青天。表现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
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示例2)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
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4)(2022湖北襄阳中考,10,★★★)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解析 (1)诗的开头写“斗十千”“直万钱”,以一种夸张的
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实则是为接下来写感
情的激荡变化做铺垫。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诗人在心境
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
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蟠溪钓鱼,得遇文王;
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任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
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表现了诗
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
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这两句诗描绘了隆重的宴会场面。“金樽清酒”“玉盘
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
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宴会的隆重反衬着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4)解答时要注意分析题目要求,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赏
析。可以先解释诗句的大意,再分析其所表现的诗人对未来
的坚定信念和勇气。
(1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
置。(3分)
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
(1)(新考法·批注阅读)(2022山西中考,10,★★☆)《礼记》中
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诗中告诉了我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B.颔联运用典故,既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又表达出生疏怅惘之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出豁达的
襟怀。
D.全诗情感起伏跌宕,整体基调是悲凉的,是一首优秀的酬赠诗。
(2)(学科素养·审美创造)(2023湖北黄石中考,11,★☆☆)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回应白居易所赠之诗,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
感情。
D
答:此句意思是: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
杯美酒振奋精神。此句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
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意,也表达了共勉之意,表现了诗人坚定
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3)(学科素养·思维能力)(2023湖北黄石中考,12,★★☆)请说说尾联的意 思并简析其作用。(3分)
答: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
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千帆
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诗
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是抑,“皆着我之
色彩”,历历分明。
(4)(2024河南灵宝期中,20,★★☆)本诗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 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4分)
解析 (1)扣住题干中的“至道”“哲理”可知,诗句是“沉
舟侧畔千帆过”两句。“沉舟”“病树”既是诗人的自喻,
也代表旧事物;“千帆”“万木”的勃勃生机,代表新事物的
蓬勃景象。据此概括诗句蕴含的哲理即可。
(2)D项“整体基调是悲凉的”理解有误。该诗首联写出了
诗人对自己境遇的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写对老友已逝、人
事全非的恍若隔世之感,有无限悲痛怅惘之情;颈联一洗伤感
低沉情调,尽显蓬勃激昂气概;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
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
观的精神。
(3)先理解诗句意思:“君”回应题目“酬乐天”,点明酬答
之意,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意,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长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据此
分析作答即可。
(4)从诗句中找出诗人寄托感情的事物并加以分析即可,如
“沉舟”“病树”等。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问题。(12分)
水调歌头
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的小序介绍了作词的背景。该词作于丙辰年,当时作
者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
怀念手足兄弟写下了这首词。
B.上片由对明月的发问,写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
留恋。下片从写月光的流转到写月下不眠之人,用形象化的
语言表达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1)(学科素养·思维能力)(2023新疆中考,13,★★☆)对这首词
C
的惆怅,有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等等。
D.本词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佳节思亲的传统主题,发出
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一篇吟咏中秋
的佳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C.这首词的情感复杂,有问月的低回婉转,有“天上”“人
间”的徘徊与矛盾,有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有亲人不能团聚
答:(示例)合适。这句话表达了对同学的珍视和祝愿,也
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许。作为毕业赠言,更能引起
人的共鸣。
(2)(2023湖南衡阳中考,12,★★☆)李玉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的刘梅,你觉得是否合适 请说说理由。(2分)
答:作者把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
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
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含蓄地表现出了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
的矛盾心理。
(3)(2024河南陕州期中,17,★★☆)作者为什么把幻想乘风上天说成是“归去” 欲去却“又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3分)
(4)(新考法·开放探究)(2024河南叶县期中,17,★★☆)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编演唱歌曲有两首:一首是王菲演唱的,风格是缠绵悱恻;一首是龚琳娜演唱的,风格是大气豪迈。这两种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种 结合词作,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示例1)我更喜欢缠绵悱恻的风格。因为词作表达了
对弟弟的思念和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这种情感更适合缠绵
悱恻的风格去表达。
(示例2)我更喜欢大气豪迈的风格。因为词作表达了词人一
种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这种人生态度更适合大气豪迈
的风格去表达。
解析 (1)词中没有“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
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
好的样子。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
表现了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由此可知,词句适合作为
毕业赠言送给同桌。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作答。“我欲”三句句意:我想要乘
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九天
之上的寒冷。这几句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
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
活的思想感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喜欢
缠绵悱恻的风格。因为作者以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见
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
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
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种情感更适合缠绵悱恻的
风格去表达。可以喜欢大气豪迈的风格。本词中“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亲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
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
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态度更适合用
大气豪迈的风格去表达。
10.(学科素养·思维能力)请简要分析下面哪幅图与苏轼《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相符。

甲         乙
素养探究全练
答:乙图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相
符。画中的诗人举杯对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内容意境相吻合。
解析 甲图画的是小童倒茶、老翁喝茶的情景,不是夜晚,没
有明月。乙图的画意是诗人举起酒杯,对着月亮,很容易让人
想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
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内容。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