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21* 创造宣言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伤(zhōng 祟拜 懒惰(duò) 烦闷
B.挥毫(háo) 幻想 豢养(quàn) 矛草
C.遁词(dùn) 栽培 鲁钝(dùn) 单调
D.懦夫(nuò) 灌慨 烟囱(chuāng) 樵夫
基础过关全练
解析 A.中zhònɡ,祟→崇。B.豢huàn,矛→茅。D.慨→溉,囱
cōnɡ。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
烘托得非常好。
B.即使在走投无路时,人也不要放弃生命的希望,因为太阳每
天都是新的。
C.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但与世隔绝,村民的生活山穷水
尽。
C
D.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增强信心,不要自暴自弃,相信
自己,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解析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
比喻陷入绝境。不符合语境。
3.(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
项是 ( )
A.看到满山青翠的草木和悦耳的鸟鸣,他顿时感到身心舒
畅。
B.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
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C.艺术形象能不能立起来,能不能既蕴含传统精髓又体现当
D
代审美旨趣,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功的关键。
D.陶行知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
解析 A.搭配不当,“看到”不能和“悦耳的鸟鸣”搭配。
B.语序不当,可把“研究、整理、搜集”改为“搜集、整
理、研究”。C.两面对一面,应删掉两个“不能”。
4.(新考法·语法综合)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
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的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
睛。”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山穷水尽”“自暴自弃”“画龙点睛”“陷入绝境”
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B
C.“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
树。”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树苗长成大树”。
D.“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解析 前三个是并列短语,“陷入绝境”是动宾短语。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
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等。
B.《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其卦辞相传是周文
王在狱中所作。
C.“八大山人”指的是明初画家朱耷,字刃庵,别号“八大山
人”。代表作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等。
D.古代学校的别称很多,如商周时期称地方学校为“庠序”,
称天子或诸侯设的学校为“国学”等。
C
解析 朱耷,清初画家。
6.(2024山东宁津王铎中学期中,20—2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创新在学习路上
罗相和
①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过:“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的
确,一个人要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必须创新。
②创新,不是走别人的老路,而是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走出
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
能力提升全练
③齐白石先生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清代乾隆年
间,有两个著名的书法家——刘石庵和翁方纲。翁方纲极认
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画都酷似前代的某某。例如
这一横要像苏东坡的,这一捺要像王羲之的。而刘石庵则恰
恰相反,不仅仅苦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同于古人,讲
究自然。有一天,这两个风格不同的书法家碰到了一起。翁
方纲语带嘲讽地对刘石庵说:“请问仁兄,你的字有哪一笔是
古人的 ”刘石庵并不生气,相反,他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
“也请问仁兄一句,您的字哪一笔是你自己的 ”翁方纲听
了,顿时哑口无言。
④学习前人,重视前人,继承前人的成果,这当然是无可厚非
的。但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种技术,不能始终在原地踏步,
总要向前发展。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只会使这门学问
或技术失去生命力,直至灭亡。人类历史上无数伟大的人物
正是在学习前人、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⑤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首先提出了“量子论”及普朗克
公式,成为量子论的奠基人。但因为这一发现动摇了统领西
方物理学界200多年的牛顿经典力学的权威,普朗克在很长
一段时间里都在对抗自己的量子理论,以至于那段时间没有
做出任何新的成绩。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
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他随后又锐意突破了牛顿的绝对
时空观,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
⑥要在学习中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来,更需要学会
质疑,质疑事理,质疑权威。要知道权威不一定永远都是权
威,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大胆假设,大胆求
证,成就创新。
⑦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一味被动地、死板地接受知识,要学会
思考,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创新。
⑧创新带来学习的美好,创新带来生活的幸福,创新创造希望
的未来。
(改编自网络)
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一个人要不断
成长,不断进步,必须要创新”;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
点。
(1)(学科素养·思维能力)(★★☆)文章在开头引用歌德的名
言有什么作用 (2分)
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创新,不是走别人的老路,而是
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走出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进而证明
了中心论点。
(3)(学科素养·思维能力)(★☆☆)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2)(★★☆)第③段为什么举刘石庵和翁方纲两个人的事例
(3分)(Y9105002)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新考法·关联教材)(★★★)本文和《创造宣言》在论述
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3分)(Y9105004)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一个人要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必
须要创新”,主要论述创新的方法以及好处;而《创造宣言》
主要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
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太无能不能创造和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等错误观点,然后得出中心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
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解析 (1)引用的一般作用是:引用名言或故事来提出(引出)
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2)文章在第②段提出一个观点“创新,不是走别人的老路,
而是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走出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然后
第③段首先引用了齐白石老先生的一句话进行证明,接着列
举了两个人物的事例,这两个人物的事例一正一反,从正反两
方面证明了第②段的观点,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3)段落的作用要看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第④段在中间位
置,一般作用都是承上启下。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承接了第③
段的事例所表明的道理,后半部分引出了第⑤段的内容。
(4)本文开头引用歌德的名言引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论述了
“创新,不是走别人的老路,而是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走出
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要在学习中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
己的道路来,更需要学会质疑,质疑事理,质疑权威”,接着总
结了创新的方法“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一味被动地、死板地
接受知识,要学会思考,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最后
论述了创新的好处。《创造宣言》中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不
能创造、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太无
能不能创造和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等错误观点,然后得出中心
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