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四) 议论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04-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四) 议论文阅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四)
议论文阅读
一、(2023山东淄博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教会孩子什么是张弛有度
张 焱
①被一个视频深深打动。
②江西瑞金,七八岁的孩子们举着奖状,领着老师发的奖品—
—一大块鲜肉或一大条活鱼,兴高采烈站成几排合影。肉太
重,孩子提不起来,拖在了地上,拍摄的老师笑着追上去帮孩
子拿。网友评论,这可真是一人优秀,全家吃肉。
③文具、零食、玩具是常规奖品,奖励活鱼、鲜肉既不好储
存又不好保管,徒增了工作难度。但,这一画面仍充满趣味。
当这些孩子成年,回忆起这场颁奖仪式,嘴角必然还能浮现一
抹由衷的微笑。
④成年人的世界流行一个词语——松弛感。穿衣服错落有
致叫有松弛感,做事情不慌不忙叫有松弛感,甚至言谈举止潇
洒自如也被称作是追求松弛感。这多半出于缓解工作压
力、减轻生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以及满足个性追求等多
方面的需求。积极向上和快乐的生活,也确实需要有放松和
缓解压力的方式来平衡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从而帮助人们更
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不只是成年人,孩子
们也需要松弛感。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本没有错,却给很多
家长和老师一种错觉,仿佛在十余年的学习中,必然要“苦其
心志,饿其体肤”,不如此不足以锤炼钢铁般的意志与专业的
技能。不仅如此,老师、家长最好也步调一致,为了孩子的前
程,最好这十几年都不要嬉笑打闹。
⑥于是,孩子们便在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
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的
循环中压力越来越大。但孩子毕竟不是钢铁,在成长过程中
会面临学习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心理压力。据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2)》显示,我国17岁
以下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
的困扰。本次参与调研的人群中,18岁以下青少年抑郁症患
者达30.28%,18~24岁占比35.32%。
⑦在辛苦的学习过程之外,理解的共情、欢笑的滋养,于孩子
们而言异常重要,这也是他们能够坚持、坚忍并苦中作乐的
勇气所在。
⑧曾看过汪曾祺的一段采访:“那个时候饭馆排队,我家大妹
妹下午上课,吃饭的时候还没放学呢,父亲就让我去学校找他
们班主任说,家里有点急事,能不能让妹妹早点走。老师以为
多大的事呢,赶紧说走吧走吧。”可以想见,当孩子若干年后
忆起父亲,想到的不会是父亲如何一本正经地说教,不会是掰
着手指教算术,而是这些美好、意外、细枝末节却深深嵌入
生命中的趣事。而汪曾祺追忆起父亲,想到的也是“西瓜灯
里点了蜡烛,洒下一片绿光,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
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⑨能够提供松弛感的父母或者老师,必定是有招儿的,也必定
是有爱的。对美食的赞美、对家庭亲情的呵护以及快乐的
童年生活,孩子与生活的关联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而这或将
成为孩子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一部分,与孩子一起倔强却持续
地成长着,对抗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
⑩当然,松弛要有度,彻底的松弛便成了躺平。在松弛中,给
孩子空间,引导他们静下来思考学习与生活的意义,不放弃对
生活的追求和奋斗,在平衡自我需求和外界要求的基础上,真
正寻找到一种积极向上、享受生活并改变生活的状态,教育
的目的便达成了。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3月31日,有删改)
1.本文的观点是 。
孩子们也需要松弛感
解析 ①—④段由一个视频引出孩子们也需要松弛感的观
点。⑤—⑨段论述孩子们有松弛感的必要性。⑩段补充说
明了松弛要有度。由此可确定本文的论点:孩子们也需要松
弛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最合理的一项是 ( )
解析 ①—④段通过一个视频引出“松弛感”,提出本文论
点——孩子们也需要松弛感;⑤—⑨段论述孩子们有松弛感
的必要性;⑩段补充说明了松弛要有度。所以层次应划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3.文章第②段描绘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校园颁奖仪式。请从
下面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语品读其中的趣味,并体会作者意
图。
(1)七八岁的孩子们举着奖状,领着老师发的奖品——
鲜肉或 活鱼, 站成几排合影。
(2)肉太重,孩子 不起来, 在了地上,拍摄的老师 着 上
去帮孩子拿。
一大块
一大条
兴高采烈




答:(1)“一大块”“一大条”写出了礼物之大,“兴高采
烈”写出了礼物带给孩子们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做
法的赞赏。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礼物之重及拍摄老师的喜
悦,表现了孩子们的憨厚可爱及礼物带给大家的快乐心情。
(任选其一即可)
解析 (1)“一大块”形容鲜肉,“一大条”形容活鱼,写出
了礼物之大;“兴高采烈”的意思是“兴致高,情绪热烈”,
写出了礼物带给孩子们的喜悦。结合“这一画面仍充满趣
味。当这些孩子成年,回忆起这场颁奖仪式,嘴角必然还能浮
现一抹由衷的微笑”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做法的赞
赏。
(2)“提”“拖”“追”是对孩子们和老师的动作描写,
“笑”是对老师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礼物之重及拍摄老师的
喜悦,结合“兴高采烈站成几排合影”“当这些孩子成年,回
忆起这场颁奖仪式,嘴角必然还能浮现一抹由衷的微笑”可
知,表现了孩子们的憨厚可爱及礼物带给大家的快乐心情。
4.(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适度的松弛感有益个体身心健康,能够帮助生命个体更好
地实现自身价值。
B.第⑥段用《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2019—2022)》中的
相关数据,说明中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大,
论证了松弛感对当下孩子的重要性。
C
C.第⑧段运用了有关汪曾祺的两个事例,主要目的在于表现
汪曾祺的父亲非常有趣。
D.最后一段对本文的观点进行了补充阐释,体现了论述的严
谨。
解析 运用有关汪曾祺的两个事例,主要目的在于强调要让
孩子有松弛感。
二、(2024河南邓州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题目。
文本一:
60年后,如何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①196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自此之后,从学雷锋报告会、文艺演出,到组建志愿团队,再
到关爱老幼弱残,学雷锋活动在各地持续开展。雷锋精神成
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参与塑造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雷锋精神经久不衰,因为它始终是高尚情操的同义语,是民
族精神的代名词。雷锋立志“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折
射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甘当“螺丝钉”,
彰显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品质……雷锋
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最好呈现,是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注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
现。
③雷锋的生命定格在了22岁,但他的生命在很多人身上得以
延续;雷锋离开我们已经60年,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矢志
前行。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出来。从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到勇拦惊马救下儿童的刘英
俊,再到“越干越基层、越干越辛苦”的郭明义,雷锋精神在
一代代人的践履中赓续传承。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雷锋精
神不断播种生根、开枝散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④社会上也曾出现过对“学雷锋”的质疑之声。当老人摔
倒扶不扶成为问题,有人对见义勇为质疑;当金钱至上的价值
观袭来,有人将舍己为人看作“犯傻”;有的地方流于形式,
“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有的地方落于片面,除了扶老人过
马路外似乎无事可做。这些现象不能证明雷锋精神过时。
恰恰相反,越是社会转型期,越是社会飞速发展,越需要雷锋
精神的激励,越能彰显出榜样力量的引导意义。关键在于:如
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
⑤江苏连云港的“雷锋车”组,先后有6代车手500多位姑娘
爱心接力,免费帮助运送旅客33万人次,向需要帮助的旅客施
以援手。事实证明: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纪念的目的
是致敬,更是传承。只有把学习落到日常,雷锋精神才能不断
释放正能量。
⑥雷锋是永垂不朽的英雄模范,也是生动鲜活的青年个体。
雷锋也是爱写小说、诗歌的文艺青年,也是学骑摩托、学开
汽车的时髦小哥。还原可亲可爱、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避
免过分拔高、不食烟火的扁平建构,有助于帮助当代青年扭
转英雄模范高不可攀的观感;把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特点有
效结合起来,青年才能更好地走进英雄模范的精神世界,真正
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人民网2022年3月5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2022年3月1日,郑州市中原区“学习雷锋精神”非物质文
化遗产展示活动在五一公园举行。
②民间剪纸非遗传承人剪出的“冰墩墩”憨态可掬,吸引不
少市民驻足观看。海沉逸品非遗香学的负责人不仅展示了
手工线香制作过程,还推出了盲盒,体现出传统非遗文化的创
新和发展。现场其他非遗传承人也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
制作方法、加工工艺讲解给市民,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弘扬传
统文化,助力中原区出彩。
③每年3月3日为洛阳市社区“亲邻节”,每月第一个周日为
社区“亲邻日”。洛阳各社区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
彩的社区“亲邻日”活动,建立了包括全国学雷锋“四个一
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洛阳市好人颂社区艺术团、洛阳
市志愿者社区书画院在内的“10+1”志愿服务团队。
(摘编自网络)
5.下列对两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断产生深远的社会影
响。
B.文本一第④段从反面论证雷锋精神过时的说法。结尾
“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C.文本一第⑤段举江苏连云港“雷锋车”组爱心接力的事
例,有力地证明了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要落到日常。
B
D.文本二中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和洛阳的社区
“亲邻节”与“亲邻日”活动,都反映了雷锋精神与当代人
民生活的有效结合。
解析 文本一第④段从反面论证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的说
法。
6.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第①段至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答:首先指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影响深远;
接着论述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原因及其丰富内涵;然后列举
王杰、刘英俊、郭明义的先进典型事迹,论述雷锋精神在赓
续传承;最后由社会上对“学雷锋”的质疑和错误认识,引出
对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的思考。
解析 文本一第①段指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影响深远;结合第②段“雷锋精神经久不衰,因为它始终是高
尚情操的同义语,是民族精神的代名词”“雷锋精神的丰富
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等内容可知,
第②段论述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原因及其丰富内涵;结合第
③段“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出来……
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可知,第③段主要论述雷锋精神在赓
续传承;第④段由社会上对“学雷锋”的质疑和错误认识,引
出对如何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绽放时代光芒的思考。
7.两个文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请结合两个文本的侧重点
简要分析,并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雷锋精神。
答:第一问:文本一重点从理论的角度论述雷锋精神对于
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文本二用实
际的学雷锋活动,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了弘扬雷锋精神的多种
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二问:(示例1)学雷锋不能止于“一时”,要代代传承,落到
日常;学雷锋要转化为具体实践,可以有多种形式,要体现在
平凡的社会生活中。(示例2)学雷锋不能停留在喊口号等表
面形式上,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要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我们要时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雷锋精神永久传承下 去。
解析 文本一第①—③段重点从理论的角度论述雷锋精神
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第④—⑥段重点论述如何传承和弘扬
雷锋精神。文本二列举了郑州市、洛阳市学雷锋相关活动
的举办情况,从实践的角度说明了弘扬雷锋精神的多种形
式。两个文本之中,一个富有理论内涵,一个侧重实践活动体
现,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第二问考查主观表达能力。答
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