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单元 语用基础 限时训练2 修辞手法(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01第一单元 语用基础 限时训练2 修辞手法(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巩固卷
第一单元 语用基础
限时训练2 修辞手法
满分45分 限时50分钟
                                     
请根据题干要求,完成下列题目。(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各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
B.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C.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
D.高度发达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的一支,以往对于德国读者只是陌生的稀罕物……不是像往常那样从拉丁文和英文转译过来……而是直接由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对中国精神了如指掌的德国人所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B.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C.蚂蚁摇头晃脑捋着须触,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D.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
3.下列各句中,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如果是冬天,那风在刮着,像刀子一样,如果是夏天,人窝里热得如蒸笼一般。
4.下列选项中对借代修辞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以特征(绰号)代本体]
B.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以特征(绰号)代本体]
C.这“假洋鬼子”近来了。“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以特征(绰号)代本体]
D.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以原材料代本体)
5.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排比修辞的一项是(  )
A.他卡住舵柄,系紧帆脚索,伸手到船尾下去拿棍子。
B.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C.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
D.她的所有行李包括一个小衣箱、一把绘有彩色小花的小摇椅和一个帆布口袋,袋里装着她父母的骨殖。
6.下列各项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选项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 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C.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 ……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 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 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
D.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D.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8.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9.《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具体,下列四组诗词名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下列对诗词名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借代、设问)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反问、拟人、夸张)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比喻、夸张)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比喻、夸张)
1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2.下列各项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
A.烟笼寒水月笼沙。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3.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14.下列关于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摘取比喻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期盼。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15.下列关于诗(词)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中的“可怜楼上月裴回”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B.《琵琶行并序》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运用了夸张、拟人、比喻以及虚实结合等手法,把夫妻之间的感情表现得深婉而真挚。
D.《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答案全解全析
1.C 2.B 3.C 4.D 5.A 6.D 7.C 8.D
9.D 10.B 11.A 12.D 13.C 14.D 15.D
1.C 选项前半句中,“水稻”和“高粱”都是粮食,二者本质一样,因此“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是类比,不是比喻;后半句运用比喻,将“稻穗”比作“扫帚”,可见在袁隆平的梦想中,稻穗有多么大。A.“好像”表示推测。B.“如同”表示类比,“园子”跟“野地”的本质是一样的。D.“不是像往常那样”表示对事情的判断,即与往常不同。
要点提示
比喻的构成条件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且二者具有相似点。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能仅看句子中是否有“好像”等比喻词。有时候,比喻词也会起到类比、联想、判断、推测等作用。
2.B “绿色的长龙”是借喻,比喻开进台儿沟的火车。其他三项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A.“勇敢”本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这里用来形容铁轨。C.“摇头晃脑”本用来形容人的神态动作,这里用来形容蚂蚁。D.“奏响乐章”本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生物的演化过程。
3.C 打通了嗅觉与听觉,以听觉来写嗅觉(断断续续的荷香),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把叶子比作舞女的裙。B.把叶子与花的颤动比作闪电。D.把风比作刀子,把人窝比作蒸笼。
知识拓展
通 感
(1)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的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
(2)运用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喻与通感的区别
(1)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其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通感是感觉的转移,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
4.D “须眉”指男子的胡须眉毛,在此是以部分代整体;同理,“裙钗”指女子的衣服发饰,在此也是以部分代整体。
归纳总结
借代的类型
(1)事物特征代本体。
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红眼睛”代指“具有红眼睛特征的这个人”)
(2)形象代本体。
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马褂”和“西装”分别代指“穿马褂的老爷”和“穿西装的老爷”)
(3)具体代抽象。
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代指“武装斗争”)
(4)专名代泛称。
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代指“具有雷锋精神的一类人”)
(5)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眉”代指“头”)
(6)结果代原因。
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代指“笑”)
(7)原料代本体。
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代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5.A 该选项叙述了三个先后发生的动作,第三个短句句式结构跟前两个短句差别较大,因此不是排比。其他三项均为成分排比。
6.D 该选项中的“难道”是典型的反问修辞标志,其他三项都是设问,其中C项是连续问了三个问题后才回答的。
7.C A.联系该选项诗句的前两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知,此处用“朝露”比喻“人生”。B.诗人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思念田园生活。D.用“青丝”和“雪”比喻“头发”。
8.D A.借代,“丝竹”代指乐器。B.借代,“管弦”代指音乐。C.借代,“钟鼓馔玉”代指富贵生活。D.通感,“冰下难”是视觉感受,此处用来形容听觉。
9.D A.“一川烟草”喻愁之多,“满城风絮”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连用三个比喻表现闲愁,化抽象为具体。B.本体为“离恨”,喻体为“春草”,化抽象为具体。C.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化抽象为具体。D.运用拟人,把明月当成可以寄托愁心的人来写。
10.B “夸张”错误。“如今有谁堪摘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憔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花以人的情态。这几句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11.A 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月照花林皆似霰”中,把月光穿过花林筛下的光点比喻成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B项中的“一夜飞度”、C项中的“百丈冰”“万里凝”、D项中的“一日看尽”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2.D 例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主人和客人下马再上船”。A.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轻烟和迷离月色笼罩着寒水和白沙”。B.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将士们经历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人牺牲了,有的人十年后得胜归来”。C.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D.没有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知识拓展
互 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种修辞指的是前后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由前后语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意的修辞手法。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达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3.C A.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以桑叶未落时润泽的样子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以桑叶起兴,引出女子的感情经历。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喻成“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比喻成“浮云”。
14.D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吠”“鸣”原本就分别是狗和鸡的动作,这两句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15.D A.“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裴回”赋予月亮以人的动作。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弦”的声音比作“私语”。C.“拟人”错误。词中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泪千行”“肠断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鬓如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另外,本词虚实结合。上阕写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是实;下阕记述梦境,是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