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单元 古诗基础 限时训练1 意 象(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03第三单元 古诗基础 限时训练1 意 象(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巩固卷
第三单元 古诗基础
限时训练1 意 象
满分30分 限时30分钟
根据要求,完成题目。(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项对“明月”这一意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摘取比喻贤才难得。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以明月为知己,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体现了其旷达不羁的个性。
C.“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中,借明月抒发了游子与思妇的思念之情,奠定了全诗悲伤的感情基调。
D.“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明亮的月光洒在静谧的松林间,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氛围。
2.下列各项对《琵琶行并序》中“月”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皎洁月光浸透在茫茫江水中,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流露出诗人离别时的苦涩和难舍难分之情。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中,江月交相辉映,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氛围,衬托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及其乐曲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C.“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中,月光倒映在寒冷的江面上,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衬托了琵琶女内心的愁苦凄凉。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中,“秋月”代指美景,以美景衬托诗人听过琵琶女演奏后的悲伤之情。
3.下列各句中,“乌鸦”意象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下列各项对“流水”这一意象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江水汹涌,象征着时光流逝,也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把滚滚东流的江水设置成为一个极为广阔的背景,为历史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运用夸张手法,写黄河之水犹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奔大海,势不可挡。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的、无形的悲愁为具体的、流动的春水。
5.下列各项对“云”这一意象意义的总结,梳理不当的一项是(  )
A.自然情趣,理想境界。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B.超脱孤傲,坦荡宁静。如: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C.游子孤客,思乡情绪。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D.时间流逝,盛衰变化。如: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6.下列各项对“夕阳”这一意象意义的总结,梳理不当的一项是(  )
A.夕阳多给人以凄凉、失落之感,易触动人的羁旅思归之情。如: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B.夕阳在特定环境中,会给人以悲凉、心酸之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C.夕阳和时光流转有关,故古人常借夕阳抒发怀古之幽情、兴衰变化之感慨。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夕阳有时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并序》)
7.下列各项对“梧桐”这一意象意义的总结,梳理不当的一项是(  )
A.梧桐是非凡美丽、品格高洁的象征。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B.“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常借以表达悲秋孤独之情。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C.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民间以梧桐象征男女间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
D.古人在井栏处种梧桐,“井桐”“井梧”成为家乡、家园的象征,故诗人又常用梧桐来表达离乡、离国之愁。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下列各项对“猿”这一意象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长啸的猿猴跟其他意象一起构成了夔州独特的环境,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B.“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中,以杜鹃、猿猴凄厉的叫声,描写诗人被贬江州后的环境,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C.“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中,猿猴凄清的啼叫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无尽凄凉。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连善于攀缘的猿猱在攀缘蜀道时都感到困难来衬托蜀道的高险。
9.下列各项中对植物意象意义的总结,梳理不当的一项是(  )
A.兰花因其幽香和优美,常用来比喻美好品格。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节选)]
B.菊花因傲霜盛开、淡雅素朴成为文人的精神载体,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C.荷花(莲花)因其生于淤泥之中,却能绽放出纯洁无瑕的花朵的特性,象征着纯洁(高洁)和清雅等品质。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D.草随时序而生长的特性,易于触动人久别的忧思,常用来表达思念、离别、羁旅之情。如: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0.下列各项中对飞鸟意象的总结,梳理不当的一项是(  )
A.沙鸥有漂泊无依、自由闲适等象征意义,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就借群鸥翩翩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孤独漂泊的情感。
B.鸿雁有思乡怀亲、团结合作等象征意义,如“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借鸿雁等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愁苦之情。
C.杜鹃(又名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常用来表达悲苦之情,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就借杜鹃抒发了诗人对已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感伤,以及人生的失落和郁闷之情。
D.鹧鸪常用来表达离别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情感。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就借鹧鸪凄切的啼声衬托了词人的愁绪,表达了词人恢复中原、回归故土的艰难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答案全解全析
1.C 2.D 3.A 4.A 5.B
6.B 7.D 8.C 9.D 10.A
1.C “奠定了全诗悲伤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明月确实有思乡的象征意义,“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位于诗歌中间部分,不在开头,不能说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另外,《春江花月夜》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虽有淡淡的忧伤,却让人感到温暖,受到鼓舞。
2.D “以美景衬托诗人听过琵琶女演奏后的悲伤之情”理解有误。这是诗人被贬江州后的生活记录,美景反衬了他内心的孤苦,而非“听过琵琶女演奏后的悲伤之情”。
3.A A项中,以“乌鹊”“绕树三匝”比喻人才来回奔波、寻找明主之苦,这里的“乌鹊”代指人才。其他三项中的“乌鸦”意象没有代指,而是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知识拓展
“乌鸦”意象的变迁
  在古代诗歌中,“乌鸦”意象的象征意义大体上经历了以下的变迁过程:先秦时期是金乌,象征着吉祥—魏晋南北朝时期象征着孝敬(乌鸦反哺)—隋唐时期象征着福贵祥瑞—宋代开始象征着不祥、萧瑟、凄凉、衰败。
4.A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理解有误。这是诗人的暮年之作,滚滚而来的长江水让诗人想到逝去的一生年华,继而产生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感。
5.B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的意思是:远望彩舟,如行云中,白鹭从长江上飞起,好像在天河里起舞,图画难以完备(地展现)。这几句中的“云”并无“超脱孤傲,坦荡宁静”之意。
6.B “悲凉、心酸之感”理解有误。“长河落日圆”中的落日并没有抒发诗人的“悲凉、心酸之感”,而是表现了一种苍茫孤寂之感。
7.D 苏轼通过梧桐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在被贬谪后的孤独与无奈,而非“离乡、离国之愁”。陆游《秋思》中“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两句,借“井梧”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8.C “猿猴凄清的啼叫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无尽凄凉”理解有误。本诗中,猿猴凄清的啼叫反衬了剡溪的宁静清幽,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怀念和对自然的向往。
要点提示
意象含义的不变与变化
  很多意象有其固定的象征意义。如提及月亮,我们会想到思乡;提及流水,我们会想到时间流逝。但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不是不变的,只是相对固定而已,在不同的情境中,它的象征意义及作用也会随之变化。如江月、梧桐、云霞、夕阳等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在理解意象时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9.D 选项对“青草”意象的理解正确,但举例不当。张孝祥词作里的“青草”指青草湖,而非实际的青草,诗句描绘了中秋将至,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湖面平静无风,景色清丽的情景。
10.A “但见群鸥日日来”描写了群鸥翩翩起舞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自由闲适的生活乐趣,而非“孤独漂泊的情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