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巩固卷
第一单元 语用基础
限时训练1 成语(包括其他熟语)
满分70分 限时70分钟
请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每空2分,共70分)
1.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 (A.自告奋勇 B.毛遂自荐)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必修上册《百合花》)
2.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 (A.不知所措 B.无所适从),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必修上册《哦,香雪》)
3.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 (A.孤注一掷
B.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4.每天,老张从早晨穿上工作服进入柜台,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每分钟都是 (A.全力以赴 B.箭在弦上)。(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5.《大流感》这本书,内容 (A.包罗万象 B.无奇不有),语言风格多变。(必修上册《“探界者”钟扬》)
6.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 (A.不谋而合 B.殊途同归)。(必修上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7.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 (A.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B.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节选)]
8.俗话说:“ (A.射箭要看靶子 B.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节选)]
9.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 (A.残羹冷炙 B.嗟来之食)做奖赏。(必修上册《拿来主义》)
10.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 (A.自愧不如 B.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必修上册《读书:目的和前提》)
11.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 (A.豁然开朗 B.恍然大悟)了。(必修上册《上图书馆》)
12.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 (A.操之过急 B.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
13.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A.浅尝辄止 B.不求甚解)。(必修下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4.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 (A.沸沸扬扬 B.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5.然而现在,我在这里亲眼看到您的 (A.不可理喻 B.不可思议)的固执,我失去了任何兴趣为您出力,丝毫也不想为您澄清了。[必修下册《变形记》(节选)]
16.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 (A.名副其实 B.言过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选择性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
17.我回答说,让我们 (A.化干戈为玉帛 B.言归于好)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选择性必修上册《大战中的插曲》)
18.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 (A.喋喋不休 B.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选择性必修上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是因为我过早地 (A.自食其力 B.自力更生),米考伯太太弄不清我的年龄呢,还是由于她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总得找个人谈谈,要是没有别的人可谈,哪怕跟双胞胎谈谈也好,这一点我一直不太清楚。[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20.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 (A.手无寸铁 B.手无缚鸡之力),怎么对付它们呢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人与海》(节选)]
21.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至少暂时从幻想的种种煎熬中解脱出来,很快便营造出一种 (A.有条不紊 B.井然有序)的实干氛围。[选择性必修上册《百年孤独》(节选)]
22.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 (A.字斟句酌 B.咬文嚼字)地向您阐述这一切。(选择性必修中册《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23.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 (A.侃侃而谈 B.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选择性必修中册《改造我们的学习》)
24.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他们 (A.自吹自擂 B.大言不惭)证明不了真理,大规模的宣传证明不了真理,强权证明不了真理。(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5.即使有人明目张胆地在哲学家的窗前掐另一个人的脖子,他也能 (A.安之若素 B.若无其事)地用手捂着他的耳朵,稍加思索之后,便不让他心中激动的天性使他对那个被杀害的人表示同情。(选择性必修中册《怜悯是人的天性》)
26.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 (A.无可非议 B.无可厚非)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
27.论说不偏激,有分寸,不 (A.危言耸听 B.混淆视听),不咄咄逼人,留有余地,这样文章才更有说服力。(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深化理性思考》)
28.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 (A.不假思索 B.搜索枯肠)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
29.女人们到底有些 (A.难舍难分 B.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
30.三个民兵回到刘家峧,一说区上把兴旺金旺二人押起来,又派助理员来调查他们的罪恶,真是人人 (A.拍手称快 B.拍案叫绝)。[选择性必修中册《小二黑结婚》(节选)]
31.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 (A.侧目而视 B.怒目而视)了。[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
32.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 (A.出人头地 B.出类拔萃)的可能。(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
33.秦仲义,穿得很讲究, (A.满面春风 B.如沐春风),走进来。[选择性必修下册《茶馆》(节选)]
34.我曾试图用级进原理来解释蜜蜂那令人 (A.无以复加 B.叹为观止)的建筑能力。(选择性必修下册《自然选择的证明》)
35.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 (A.微不足道 B.微乎其微)的。(选择性必修下册《宇宙的边疆》)
答案全解全析
1.A 2.A 3.B 4.A 5.A 6.A 7.B
8.B 9.A 10.B 11.A 12.B 13.A 14.B
15.B 16.A 17.A 18.B 19.A 20.A 21.B
22.A 23.B 24.A 25.B 26.A 27.A 28.A
29.B 30.A 31.B 32.A 33.A 34.B 35.A
1.A 自告奋勇: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此处突出的是人物主动要求去做“这件差事”,应选“自告奋勇”。
2.A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无所适从: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横线前有“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这说明人物应该是“受窘或发急”的状态,应选“不知所措”。
3.B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投作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此处强调的是“坚持研究”,不退缩回头,应选“义无反顾”。
4.A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箭在弦上: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此处只是强调人物工作的状态,没有突出事态的紧张,应选“全力以赴”。
5.A 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此处侧重写《大流感》这本书内容丰富,应选“包罗万象”。
6.A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此处没有突出“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是突出了企业做法与工匠精神的一致性,应选“不谋而合”。
7.B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动笔写出很多话,但离题很远。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文章或讲话等很长却又空洞无物。此处强调文章长而空洞,应选“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8.B 射箭要看靶子: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等目标明确。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比喻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此处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应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9.A 残羹冷炙:指剩菜剩饭,也比喻受到别人的冷淡对待。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嗟来之食”不需要“讨”,应选“残羹冷炙”。
10.B 自愧不如: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此处突出有志者不必因“它收藏之丰富”而感叹自己的渺小,应选“望洋兴叹”。
11.A 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展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突然领悟。恍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此处突出“心境”的开阔明朗,与“一下子完全明白”无关,应选“豁然开朗”。
12.B 操之过急:办事情过于急躁。急于求成:急于求得成效。此处强调的是死亡必然来临,不必急着寻求,应选“急于求成”。
13.A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不求甚解: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此处突出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都会做深入研究,而不只是略微尝试,应选“浅尝辄止”。
14.B 沸沸扬扬:状态词。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纷纷扬扬:状态词。(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句中说的是“卷下一天大雪来”,应选“纷纷扬扬”。
15.B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此处突出“我”不能理解他这样的“固执”,应选“不可思议”。
16.A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言过其实:说话过分,不符合实际。此处是说长征的艰难与伟大是符合实际的,应选“名副其实”。
17.A 化干戈为玉帛: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言归于好:彼此重新和好。此处是希望中日两国不再有战争,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应选“化干戈为玉帛”。
18.B 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起来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形容大水滚滚流动,连续不断。也形容话多,说起来没完。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说焦裕禄工作时的投入状态,没有“唠唠叨叨”的意思,应选“滔滔不绝”。
19.A 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自力更生: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此处指“我”很早就开始凭借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应选“自食其力”。
20.A 手无寸铁:形容手里没有任何武器。手无缚鸡之力:形容力气很小。此处突出的是老人没有任何武器,应选“手无寸铁”。
21.B 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井然有序:整整齐齐,很有次序。“有条不紊”常用于形容说话或做事,而此处的对象是“氛围”,应选“井然有序”。
22.A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前文有“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突出的是态度的慎重,应选“字斟句酌”。
23.B 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讲话。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横线后有“滥调文章”,此处突出其浮夸,应选“夸夸其谈”。
24.A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结合后文“大规模的宣传”可知,此处突出的是“自我吹嘘”,应选“自吹自擂”。
25.B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此处突出的是人物的漠不关心,应选“若无其事”。
26.A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此处突出道理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合乎情理,应选“无可非议”。
27.A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混淆视听:用假象和谎言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混乱。此处为了和“不偏激”“不咄咄逼人”保持表意和风格上的一致,应选“危言耸听”。
28.A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多指写诗文)。“殴打”这种办法不需要竭力思索,应选“不假思索”。
29.B 难舍难分:形容彼此感情很好,难以抛舍分离。藕断丝连: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多指爱情上的)。此处是说丈夫参军后,女人们对他们的牵挂,应选“藕断丝连”。
30.A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此处突出人们因兴旺和金旺被押起来而高兴、痛快的状态,应选“拍手称快”。
31.B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憎恨或鄙视的样子。怒目而视:愤怒地瞪着眼睛看对方。形容非常愤怒的神情。此处突出的是阿Q发怒时既不动口,也不动手了,而是变成了“怒视”,应选“怒目而视”。
32.A 出人头地: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等。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前者侧重修饰整体成就和地位的上升,后者侧重修饰才能及品德。此处突出的是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地位上升的机会,应选“出人头地”。
33.A 满面春风: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如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横线前写人物穿着,此处突出其走进来时的状态,应选“满面春风”。
34.B 无以复加:达到极点,不可能再增加。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前文有“令人”,此处应选“叹为观止”。
35.A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此处和“无关紧要”是递进关系,突出问题不值一提,应选“微不足道”。
技法点拨
成语情境填空“三步骤”
第一步,把握文意。
成语填空题,题干一般会给出一个文段或一个句子。解答之前,先阅读文段,把握文意。如果是记叙性的文段,要通过关键词和所叙述内容,把握文段的主旨;如果是说明性的文段,要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点;如果是议论性的文段,要明确论点和论据。总体上把握文意,是为下一步分析具体语境确定一个大方向。
第二步,据境填空。
成语的正确使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成语,二是准确而全面地分析语境。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的,是命题者根据所考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的暗示点,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先阅读空白处所在的语句及其前后的语句,结合关键词语,推断空白处所需填写的成语的意思;再根据空白处在句中的作用(担当的句子成分)判断所需填写的成语的词性。
第三步,检查调整。
将所有空缺填好之后浏览全文,检查文段是否通顺,同时要保证字形的准确,避免出现错别字,保证正确书写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