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巩固卷
第三单元 古诗基础
限时训练2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满分42分 限时45分钟
根据要求,完成题目。(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各项中,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运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B.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C.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下列各项中,与“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用的抒情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寓情于景手法的一项是( )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C.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段运用了衬托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化虚为实手法的一项是( )
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7.下列句子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使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8.下列对《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句子所用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写出杭州城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整,互文见义,说明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西湖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C.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采用铺陈手法,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逐步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清秀美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杭州风景画。
D.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好景”表面上是指杭州城的美好景观,实际上代指地方长官的好政绩。
9.下列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山不厌高”至“天下归心”四句,作者运用典故,表达广揽人才的愿望,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接待贤才。
B.《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借“羁鸟”和“池鱼”两个意象,表露出诗人想要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C.《静女》“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两句借物抒情,表面上男子是在赞美姑娘送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D.《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突然转换空间,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转到“远道还顾”的男主人公。
10.下列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行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渲染了宁静的氛围,表现了音乐强烈的感染力,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B.《芣苢》中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既展现了采芣苢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登高》的颔联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D.《游园》(【皂罗袍】)“朝飞”至“画船”十六个字,赏春美景画面感十足,通过景物实写,细摹出幽禁在深闺里的“锦屏”女子终得自由赏玩外部世界时的喜悦心情。
11.下列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歌行并序》的开篇两句点出了行军环境,“烟尘”一词暗示将士们作战的自然条件恶劣,表现了战士们以身许国、英勇豪迈的情怀。
B.《春江花月夜》中的“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向远方,象征游子行踪难寻;“不胜愁”以虚写实,使“青枫浦”有了伤别的意味。
C.《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尔同销万古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郁、激愤之情。
D.《拟行路难》(其四)从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悟出了与之相应的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达到了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廉颇的典故,表现了词人对当今朝廷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而感到无比痛惜。
C.《扬州慢》(淮左名都)的上片开头用“名都”“佳处”反衬下文今日扬州城的破败荒凉;下片化用杜牧的诗境入词,用虚写的手法,达到余味不尽的效果。
D.《李凭箜篌引》首句开门见山,以“吴丝”“蜀桐”突出箜篌的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此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娴熟。
13.下列对《书愤》《蜀相》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B.《书愤》紧扣“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C.《蜀相》首联的“何处寻”说明诗人是有意寻访,并流露出钦慕和迫切之感。
D.《蜀相》结构紧凑,对仗工整,感情深挚,充分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所居之处景色的秀丽幽静,“但见”二字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
B.《登快阁》中“快阁东西倚晚晴”的“倚”字用得新奇,“倚”的是“晚晴”,虽然晚晴是实景,却无法真的倚靠,“倚”字可谓虚实相兼。
C.《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D.《鹊桥仙》(纤云弄巧)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与人间为一体,将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全解全析
1.B 2.C 3.A 4.D 5.D 6.D 7.C
8.C 9.B 10.D 11.A 12.B 13.A 14.C
1.B 题干中的句子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A、C、D三项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B项,“牛马嘶”写动景,“寂寂人定初”写静景。此处先写动,再写静,不在同一时间发生,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2.C 题干中的句子和A、B、D三项运用的抒情手法都是间接抒情,即寓情于景。C项运用的是直接抒情。
3.A A.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没有运用比兴的手法。B.用群鹿在原野上吃艾蒿引出对“嘉宾”的期盼,并把嘉宾比作鸣鹿。C.用向东南方飞去的孔雀时时徘徊,引出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故事;以孔雀单飞,喻指夫妻别离。D.用桑树叶子变黄飘落引出女子婚后艰苦的生活,并把年老色衰的女子比作变黄飘落的桑叶。
4.D A.“舟自横”表露出诗人不得重用的无奈与忧伤。B.“日夜浮”寄寓着诗人长期漂泊无依的感情。C.“落日”和“断鸿声”寄寓着游子漂泊的孤独之感。D.直抒胸臆。
5.D A.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动作和声音衬托出山里的幽静与闲适。B.以秋雨中黄叶飘零的树木衬托风烛残年的人。C.以高耸的天台山对着天姥山仿佛要拜倒的样子,衬托天姥山的高不可测。
6.D A.把“烦恼”化作可装载的东西,化虚为实。B.把“愁”化作可装载的东西,化虚为实。C.把“愁”化作“春水”,化虚为实。D.将有形的“飞花”“丝雨”分别化作无形的“梦”“愁”,化实为虚。
7.C C项是直抒胸臆。A、B、D三项和题干中的句子所用的抒情方式相同,都是寓情于景,属于间接抒情。
8.C “由远及近,由城外到城内”错误。“烟柳”三句是城内近景,“云树”三句是城外远景。应是“由近及远,由城内到城外”。
9.B “对‘羁鸟’‘池鱼’的热爱”错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透露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10.D “通过景物实写,细摹出幽禁在深闺里的‘锦屏’女子终得自由赏玩外部世界时的喜悦心情”错误。这些美景是杜丽娘由眼前景象联想到的,是虚写,不是实写,体现的是杜丽娘对自己辜负美好时光的无限伤感。
11.A “‘烟尘’一词暗示将士们作战的自然条件恶劣”错误。“烟尘”即烽烟和尘土,代指战乱。
12.B “对当今朝廷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而感到无比痛惜”错误。词人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13.A “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错误。颈联化用的是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书愤》颈联表达的情感不是自豪,而是遗憾、沉痛、哀伤。
14.C “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错误。“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了诗人的眉间心头。诗人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故应是“抒发了诗人落寞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