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高考模块专项卷
第六单元 语言文字运用
常考题型4 分析人称代词的用法和表达效果
满分1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3分)
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会对网络形成依恋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手机是把双刃剑,这把“剑”一面是便利,一面是各种“手机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我们宁可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
B.冯团长站在新兵队伍前,说:“我们为什么要来当兵 就是要保家卫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D.全区教师表彰大会上,欧阳老师说:“我们都是教师,要用良心来教书。”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3分)
改换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就是提升阅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无一不备。相比主题阅读,篇章阅读和书本阅读只能算零散阅读。如果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就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
B.“你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了解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张老师对小明说。
C.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
D.各位同学,今晚班级合唱的歌曲是《爱你》,让我们一起抒发心中的情感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 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声罢了。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你”和“他”独特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3分)
在大部分人都有点心灰意冷的时候,孙少平心里却高兴起来:好,这地方正和我的情况统一着哩!在孙少平看来,这里的状况比他原来想象的还要好。他没想到矿区会这么有气势。“瞧,建筑物密密麻麻挤满了偌大一个山湾,街道、商店、机关、学校,应有尽有。雄伟的选煤楼,飞转的天轮,山一样的煤堆,还有火车的喧吼。就连地上到处乱扔的废钢烂铁,也是一种富有的表现啊!是的,在娇生惯养的人看来,这里又脏又黑,没有什么诗情画意。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
文中分别用“我”和“他”来代指孙少平,这样的人称变换有什么作用
答案全解全析
1.C 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是泛指,指包括作者、读者在内的所有人。选项中“我们”的用法见下面表格:
选项 用法
A 特指谈判中葛经理团队这一方
B 为表示亲切,用“我们”代替“你们”,特指听冯团长讲话的新兵
C 泛指,包括所有人
D 特指全区参会的老师们,包括欧阳老师和在场的其他老师
归纳总结
第一人称所指范围的扩大和缩小
(1)范围扩大:字面意义上的“我”=实际意义上的“我们”。
如: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分析】 这里的“我”实际上指“我们红军”。
(2)范围缩小:字面意义上的“我们”=实际意义上的“我”。
如:上次开会时,我们讲过要遵守纪律。
【分析】 这里的“我们”实际上指“我”。
2.D 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泛指,指能完成有效的主题阅读的所有人。选项中加点的“你”的用法见下面表格。
选项 用法
A 特指对话中的一方
B 特指对话中的小明
C 特指杀鱼者
D 泛指,不具体指某一人
归纳总结
第二人称“你”的三种指代范围
3.“你”和“他”都是代词,表面上分别指雪雁、紫鹃,实际上分别指宝玉、宝钗。这里黛玉表面上嗔怪的是雪雁听紫鹃的话,实际上是在嗔怪宝玉听宝钗的话,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当时黛玉对于宝玉、宝钗关系亲密的醋意心理。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结合前后情节,先分析“你”和“他”分别指代谁,再分析人物的内心关键点。
表层意思:黛玉与雪雁对话→提及紫鹃吩咐雪雁来给黛玉送手炉→画横线句子中“你”和“他”分别指雪雁和紫鹃。
深层意思:前文中宝玉听宝钗的劝,命人把酒热了再饮→结尾宝玉“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借雪雁、紫鹃影射宝玉、宝钗→黛玉的醋意心理。
拓展延伸
《红楼梦》第八回的主要内容
《红楼梦》第八回的回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主要内容是宝钗在家养病,宝玉和黛玉先后去探视。宝玉先到,他和宝钗互相仔细看了彼此脖子上戴的通灵宝玉和项圈。之后黛玉也到了。薛姨妈留他们吃茶,黛玉在席间因宝玉和宝钗关系亲密而产生了醋意心理。酒足饭饱后,黛玉和宝玉冒雪回去。
4.①用“我”代指孙少平,能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愉悦,使读者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②用“他”代指孙少平,更具客观性,能更好地呈现人物的心理;③由“我”到“他”,作者变换叙述人称,能把直觉感受表述得更为理性、更具条理。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先分析“我”和“他”各自的作用,再分析人称转换的效果关键点。
好,这地方正和我的情况统一着哩!
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
综上可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的转换,能让作品更有层次、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立体,因而能把直觉感受表述得更为理性、更具条理。
归纳总结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代范围
(1)泛指——不分男性和女性。如:从笔迹上看不出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2)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如:盖他三间瓦房。
(3)另指——别的方面或其他地方;另外的,其他的。如:①尚能他用。②他乡遇故知。
技法点拨
叙述人称转换的“三增”效果
(1)形象效果→增强代入感:既能真实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又能理性旁观其行为、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内容效果→增添复杂性:既能展现人物情绪的波动,又能展现情节的复杂,使故事更显层次化、立体化。
(3)主题效果→增加深厚度:既能丰富叙述的视角和层次,又能使主题更加多元、深刻,使作品更具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