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高考模块专项卷
第六单元 语言文字运用
常考题型6 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满分16分
1.下列文中加点的短语“水有多深”“河干见底”运用了哪种修辞 各有怎样的含义 (4分)
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话,心里暗笑。他多少年专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邦邦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一包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喻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冬天的太阳,像保温杯一样,温暖舒适。阳光敦厚温煦地舔舐着的棉絮,摸在手里温温的,闻着有太阳香。我把头埋进被子里,被妈妈赶开。
妈妈用很粗很长的棉线穿进最大号的针,针尖在头发里划一下,又优美地戳进绸缎包裹的棉絮里,无名指上的顶针顺势一顶,一行一行的线就均匀地布在了被面上,有节奏、有韵律,很美。
3.我们日常生活或网络中的“谐音梗”,古人其实早已常用。请指出下面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七日夜女歌》(其五)中谐音“梗”在何处 有何妙用 (3分)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
4.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使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他们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他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向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不要失望!我们带雨来了!”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拼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落雨了!落雨了!”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①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②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隐伏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慌。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
答案全解全析
1.点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带有“像”“好像”等字眼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借喻(比喻)。“水”和“河”都比喻财富。“水有多深”意思是财富有多少;“河干见底”,比喻财富消耗得差不多了,就要露出老底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水有多深”“河干见底”运用了比喻修辞,然后分别分析其含义,注意“水”和“河”的比喻义关键点。
产(财富)有多少、家底有多厚→黄老板多年经手蔡家出售的物品,知道蔡家以前的家产非常丰厚→形象地体现出蔡家家产的丰厚程度难以估量,就像深不见底的水一样。
②的家产(财富)快要耗尽了→从卖珠宝玉器等到卖旧衣服,表明蔡家的家产在不断减少,就像河流的水慢慢干涸,露出河床一样→形象地描绘出蔡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
归纳总结
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2.点拨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①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②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③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
比拟。“敦厚”赋予阳光人的品性,“舔舐”赋予阳光动物的行为,使阳光照在棉絮上的情形显得活泼生动,也表现出作者对阳光的热爱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抓住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关键词,并结合比拟修辞表达效果方面的术语来分析关键点。
敦厚→褒义词,本是形容人的品性忠厚,此处用来修饰阳光→拟人,体现了作者对阳光的热爱和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舔舐→中性词,本是动物的动作,此处用来形容阳光晒着棉絮→拟物,化静为动,活泼生动。
技法点拨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模板——通用型
归纳总结
比拟修辞的表达效果
(1)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使读者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3)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3.点拨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手法,主要包括:①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性,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②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丝”与“思”谐音,以蚕丝比喻情思,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子缠绵缱绻的情思。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联系学过的诗词中有关“丝”的谐音例子,迁移运用,思考弦外之音关键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迁移运用
婉娈不终夕,
归纳总结
双关修辞的表达效果
4.点拨 ①反复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②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第①句运用反复的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年老者对“泄露天机”者的善意劝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求雨的虔诚、渴切。第②句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云霓渐退、渐淡,最终消失的过程,隐含了人们求雨不得的失望心理。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反复修辞的强调作用,以及排比修辞的强化抒情的作用关键点。
①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
连续使用两个“喊不得”,形成反复,强调年老者对云霓退去的忧虑→写出了年老者对高呼“落雨了”的人的劝阻,表现了年老者求雨的虔诚心态。
②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
三个动词词组连用构成排比,详细叙述了乌云散去的过程,再结合下文的“空欢喜”“苦闷”等分析可知,景物变化中蕴含的情感变化→形象地写出了盼雨的人们失望的心理。
归纳总结
反复修辞的表达效果
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回溯教材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反复手法
(1)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接连反复)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间隔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