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高考模块专项卷
第六单元 语言文字运用
常考题型8 句子补写与句子复位
满分1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 ① ,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荒谬之谈,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
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 ② ,人与人之间按照关系远近而有亲疏之别。墨家和儒家,互相批评、互相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争论。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 ③ ,将有可能产生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研究结果显示,摄入的高代谢质量蔬果占比越高,患重大慢性病的风险越低; ① ,即使蔬果总摄入量高,也无法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还可能让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3%。因此,要想更好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可以多选择“高代谢质量蔬果”。
要想更好地实现蔬果的防病价值,一定要养成每天吃蔬果的习惯,并且要“会吃”。一方面保证餐餐有蔬菜,可多选择深色蔬菜,比如深绿色、红色、橘红色或紫红色的蔬菜,这类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一大来源;另一方面可选择吃五颜六色的蔬果,保证花青素、叶黄素、叶绿素、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的摄入。不仅如此, ② 。研究显示,生胡萝卜属于高代谢质量蔬菜,而煮胡萝卜和胡萝卜汁属于低代谢质量蔬菜。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3分)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争奇斗艳。宋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锦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百合,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含苞待放,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花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分)
(1)在所有休闲方式中,读书最累,在静态中耗费脑力、情感和体能。可它最有意思,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般的魔法世界。
(2)看书时,唯一的活动就是挪移视线。人的视网膜可以看作一个传感器,越往边缘去,传感效果越差。只有通过最中间一个叫作中央窝的地方,我们才能以视觉分辨。这个中央窝很小,只能容下八个字母。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其实是从一个针孔似的小洞里窥探世界,管中窥豹,仅见一斑。只有连续窥探,才能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
(3)我喜欢临睡前的阅读。读到什么,易在墨色的夜中得到拓印。我的梦、我半夜醒来的瞬间、我清晨起床后持续的恍惚里,都荡漾着一些词语、诗句……是残片,但一张剪纸比一张白纸更有创造性。
下列两个句子,你认为哪句更适合放在第(2)段末尾的省略号处 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句:每一个文字都是秘密的孔隙,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
第二句:让我们得以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的文字是秘密的孔隙。
答案全解全析
1.①归谬法 ②而儒家的仁爱(伦理)则强调有差别 ③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结合横线所在位置及逻辑常识来合理推断关键点。
第①空,位于开头——总括:横线后面的“即”表示解释说明→根据横线后面的“将……归结为……的荒谬之谈,从而证明……是不成立的”可知,这是复合判断推理中的归谬法→此处应填写“归谬法”。
第②空,位于中间——过渡照应:横线前面的分号表示并列或对照关系→根据横线前后的“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有亲疏之别”等表述可知,横线处所填内容应是儒家的观点,且与横线前墨家的观点相反→此处应填写“而儒家的仁爱(伦理)则强调有差别”之类的内容。
第③空,位于结尾——总结归纳:横线后面的“将有可能”表示推测→横线前面的“其实”表明儒家、墨家不一定要“互相批评、互相指责”,而横线后面的“产生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则需要二者共同努力→此处应填写“如果能够充分结合起来”之类的内容。
回溯教材
间接论证的方法
(1)排除法: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就用了排除法,通过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拿来主义”的提出做了铺垫。
(2)反证法(排中律):先假设与需要证明的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最初的论点是正确的。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我们要论证“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这一论点,推理过程如下:如果故事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可是课文开头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所以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3)归谬法:由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具体论述“送去主义”时,从“送去主义”推导出中国将无物不送,最终成为乞丐的荒谬结论,以此证明“送去主义”是错误的。
2.①如果主要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 ②烹调方式也会影响蔬果的防病能力(或:烹调方式也很重要)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抓住横线前后的关联词及语意要点来分析关键点。
第①空:横线后面的关联词“即使……也……”表示让步→根据横线后面的“即使蔬果总摄入量高,也无法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可从反面推出这时主要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此处应填写“如果主要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之类的内容。
第②空:横线前面的“不仅”表示该句内部是递进关系→根据横线后面的“生胡萝卜……煮胡萝卜和胡萝卜汁……”可知,烹调方式会影响蔬果的代谢质量→此处应填写“烹调方式也会影响蔬果的防病能力”之类的内容。
技法点拨
情境补写“三步骤”
第一步,抓住关键,明大意。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文段的大意,抓取关键词是明确文段大意的有效方法。
第二步,切分层次,定主体。补写的句子都有特定的位置,位置的不同,决定了陈述对象的不同。
第三步,前后照应,定内容或句式。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可由与上下文相关的词语或句式的照应以及标点的提示,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和句式。
3.A 解答本题,注意根据对象一致的原则,兼用排除法来分析关键点。第二段主要是描写荷花,重点是描述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中的画面。
序号 内容 分析总结
② 描写荷花、荷叶的形态,是静景 ②③④处,其后内容的描写对象一致,都是就《荷花鸳鸯图》展开的,不能拆开,运用排除法,只能选A。且题干中的诗句放在第二段段首,与下文衔接紧密,可作为引子,引出下文对荷花的描写。
③ 描写鸳鸯、青蛙、彩蝶等的状态,是动景
④ 总结画家的“细心”与“匠心”
拓展延伸
诗歌、散文中有关荷花的描写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荷塘月色(节选)
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4.第一句更合适。①第一句将“每一个文字”置于句首,更能突出阅读的价值。②第一句与前文衔接更恰当,“秘密的孔隙”照应“一个针孔似的小洞”,“突破闭锁,看到众生和天下”讲的是“窥探”的结果,照应前文“窥探世界”“目睹豹纹锦簇,身形斑斓”。第二句内容顺序改变,与前文衔接不当。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根据前后勾连、事理相承的原则来分析关键点。
思考 角度 省略号前 内容要点 省略号处的 内容(推测) 总结分析
前后 勾连 第(2)段倒数第二句中,有“针孔”“管中窥豹”等词 前面应有“孔隙”等来照应 作者将阅读比喻为从小洞里窥探世界的过程,省略号前面的内容从浅层次讲窥探的过程,省略号处应从深层次讲窥探的结果,即进一步阐释。综合分析可知,应选第一句。
事理 相承 第(2)段最后一句,阐述“管中窥豹”的字面意思 后面应阐述“管中窥豹”的深层意思
技法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