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单元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I 备考选材 诗歌+戏剧(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04第四单元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I 备考选材 诗歌+戏剧(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高考模块专项卷
第四单元 现代文阅读
专项2 现代文阅读Ⅱ
备考选材 诗歌+戏剧
满分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文本一:
熟悉黑夜
[美]罗伯特·弗罗斯特
我已熟悉黑夜,熟悉黑夜。
我曾冒雨出去又冒雨回来。
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
我见过城里最凄凉的小巷。
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
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
我曾停下止住脚步的声音,
当时远处传来断续的呼喊,
从另一条街道,越过房顶,
但不是叫我回去或说再见;
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
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
它宣称时间没错,但也不正确。
我已经熟悉这黑夜,熟悉黑夜。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冯 至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
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
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
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原野——
  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
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
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
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
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雨”“街灯”“小巷”等常见事物引发了诗人的沉思和想象,诗人在与众相通的体验中实现了与众不同的表达。
B.文本一中诗人身处“雨夜”之中,“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看到过城里的“最凄凉的小巷”,都给读者带来孤清冷寂之感。
C.文本二中诗人用“亲密的”形容“夜”,却“无从认识”夜在白昼时的模样,写出了其对夜的喜爱胜过白昼。
D.文本二中的“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写出了生命的旅程中能带走的只有个人的体验以及瞬间的感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却“垂下目光”,可见“我”内心凄楚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
B.文本一尾行运用反复手法,不仅照应开头,还使全诗具有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而且强化了“我”对黑夜的熟悉程度,强调了黑夜的一成不变。
C.文本二中,“原野”多次出现,串联全篇,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抒情意象,由房内到窗外原野,拓宽了诗歌的表意空间。
D.文本二中,诗人认为我们生命中“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体现了诗歌朦胧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本一中“发亮的钟”这一意象 (4分)
                             
                             
4.诗社成员要为这两首诗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大家提出一组关键词:夜·走·思。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分)
深海【注】(节选)
第九场
核潜艇指挥舱。金属挤压声越来越大。
司令员 极限深度就快到了,各个战位务必认真操作。
黄旭华 最关键的是核反应堆与外面海水进行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只要波纹管扛得住三十个大气压的挤压,就没有问题。
很快,扬声器传来报告声:“报告,海水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工作正常。”
黄旭华和司令员都松了口气。
黄旭华 来,我们现在就向极限深度冲刺,目标——300米!
艇体急剧晃动。刺耳的金属挤压声中,黄旭华恍惚听到了昔日日本战机刺耳的轰鸣声。
光渐暗。黄旭华与母亲出现。
母 亲 绍强,日本人的飞机把我们的家炸毁了,从今天开始,咱们的家没有了……你要记住今天,你答应妈!
黄旭华 (在炮火硝烟中高声呼喊)姆妈,我答应,我记住了。我要学航空,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敌的海上侵略。从今天起,我不叫黄绍强了。我叫黄旭华——旭日东升,荣耀中华!
暗转。深潜前夜,黄旭华家。
黄旭华坐在写字台前,在桌上铺开信纸写着什么,因为心绪复杂。他停下笔,凝神思索。李世英轻步上。
李世英 你在想什么
黄旭华 这么晚了,还没睡啊 哦……我在想姆妈,五十年了,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姆妈就站在逃难的人群里,离我那么近……我和姆妈相处的日子,真的太少了……哦。你快去休息吧。
李世英 你有什么事要跟我说吗
黄旭华不知道怎么开口。李世英看着他不说话。一阵静默。
李世英 我是你妻子,你最该信任的……最该说服的,是我!你可以选择去勇敢,甚至牺牲!可你有家,有妻子,有女儿!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
黄旭华 世英……
李世英 你到底在写什么 你要写什么 ……是写给我和女儿的吗 或者是写给阿妈的……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
黄旭华 世英,你想得过于严重了,没那么大的风险。这么多年来技术在进步,经验在积累,从二十年前的401艇到现在的404艇,我们……
李世英 我说的是万一。
黄旭华 没有万一。
李世英 当然有!若是没有,你参加一个海试,为什么要中央军委批准 你可以勇敢,可以无畏,可以努力说服所有人不必担心,但你却剥夺了家人为你担心的权利……你在隐瞒什么 家人的担心不是爱吗 你怕什么 怕我知道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 (眼泪流了下来)
黄旭华的眼睛也模糊了。
李世英 我从来没有干涉过你,更谈不上阻拦。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外语翻译,可我崇拜你,崇拜你的才华、你的事业,敬重你的人品,更欣赏你的情怀……如果没有这些,我为什么要跟你结婚 因为你的事业,要把有关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隐瞒起来……三十年了,你不能见父母,不能见兄弟姐妹,无法回答他们的质疑。我也一样!女儿们也一样!
黄旭华 (真诚地)世英,对不起,我该第一时间告诉你的……我是怕你担心,现在我明白了,我若一直瞒着,你会更担心……300米,是我们的核潜艇第一次到达的极限深度,在那里,手掌大的面积,都要承受1.5吨的压力……美国当年最新型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刚刚下潜到一百多米就出了事,一百多人无一生还,这件事你知道,我们以前还谈论过……所以,我就更不敢跟你说了。
李世英 (露出了一丝微笑)旭华,我和你同甘共苦几十年,我难道不知道核潜艇就是你的命啊。你应该去,作为总设计师,在这么一个危险的过程中,你在,所有人心里都安稳。你是总设计师,你不仅要为这艘艇的安全负责,还要为这艘艇上的所有人的生命负责,所以你更应该去!我在家里等你回来,我的生命从遇见你的那一天起,就是跟你连在一起的。
黄旭华 (喃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李世英 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
黄旭华 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
李世英 无论是青春还是年老——
黄旭华 我们都风雨同舟。
暗转。404核潜艇指挥舱。深度计红色指针不偏不倚指向数字300。各舱水兵相继报告管道扭曲、器材变形、漏水跑水的情况。他们的声音紧张,甚至颤抖。指挥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
切光。黄旭华家,电话铃突然响起。李世英不敢接听电话,迟疑良久,终于拿起电话。
李世英 喂……哦,(瞬间轻松下来,激动地频频点头)好、好……,祝贺,祝贺成功……嗯,嗯,我就在家等他回来。
黄旭华上,与李世英对视。
黄旭华 (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与成功的喜悦之中,大声朗诵)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有删改)
【注】 《深海》讲述的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奋斗一生的故事。第九场讲述的是他进行极限下潜实验的过程。
5.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属的挤压声、各舱水兵的报告声、“怦怦”的心跳声,共同营造出了令人揪心的紧张氛围。
B.母亲的叮嘱,三十年的隐瞒,忍常人之不能忍,是黄旭华能够成功挑战极限下潜实验的关键因素。
C.随艇下潜,既充分体现了黄旭华作为科学家不惧危险的科研探索精神,又彰显了他的责任担当。
D.剧本中结尾部分以“无论”为开头的四句台词充分展现出了黄旭华与李世英之间同甘共苦的深厚感情。
6.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场中画横线的舞台说明,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本场以极限下潜实验过程为纵线,穿插了黄旭华对少年时的回忆,结构巧妙。
C.李世英的台词多用问句、排比句,如江涛般奔涌而出,形成情感爆发式的独白。
D.本场结束时黄旭华吟诵的四言诗照应前文“我要制造军舰”,形成前后呼应。
7.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含有“言外之意”,能够展现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你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里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 (4分)
                             
                             
                             
8.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场戏剧中存在哪些冲突。(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C 文本二中诗人用“亲密的”形容“夜”,却“无从认识”夜在白昼时的模样,写出了其对夜的喜爱胜过白昼无中生有。
技法点拨
分析物象的作用“五角度”
思考角度 具体阐述
自身作用 物象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内涵和审美价值,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
对人物的 作用 象征或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应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作用。
对情节的 作用 物象往往是组织情节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象反复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对环境的 作用 思考物象与自然环境、时代特色等的关系,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营造氛围、创造意境、暗示社会环境等。
对主题的 作用 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可以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情感,等等。
2.A 
选项 原文分析 结论
A.文本一中,“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却“垂下目光”,可见“我”内心凄楚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过度解读。 “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 “我”本不认识更夫,在夜中“垂下目光”可能是“我”内心孤独寂寞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对更夫的一种理解或者怜惜,谈不上“内心凄楚冷漠,活在自我之中,拒绝社会交往”。 选项过度解读。
知识拓展
反复修辞
概念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
种类 ①连续反复。如:红烛啊!/不误,不误!
②间隔反复。如: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表达 效果 ①反复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②反复咏叹,抒情强烈;③整齐有序,回环往复,体现结构美。
3.①“发亮的钟”指月亮;②“发亮”展现出月亮光明温暖的一面,给人以慰藉;③“钟”暗示了月亮指示时间的功能,写出了时间的流逝;④“发亮的钟”独自高悬于广阔的天空中,写出了诗人孤独的感受。
解析 由“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有只发亮的钟衬映着天幕”可知,“发亮的钟”指月亮;在黑夜之中,“发亮”的月亮带给人光明与温暖,令人安心,展现出月亮光明温暖的一面,给人以慰藉;后文有“它宣称时间没错”,可见“钟”暗示了月亮指示时间的功能,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广阔的天空,一轮明月高悬,这一场景给人以无限的孤独之感,写出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孤独的感受。
技法点拨
理解意象的特点和内涵“五注意”
注意修饰意 象的词语 句子中修饰意象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有助于我们把握意象的特点,进而理解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注意季节和 意象所在的 地域 季节和意象所在的地域,也是我们把握意象蕴含的情感、营造的氛围的一个突破口。不同季节的意象,所呈现的特征,尤其是情感特征是不同的。
注意意象的 色彩 意象的色彩有明暗、冷暖、浓淡之分,意象的不同色彩传递着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抓住意象的色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意象之 间的关系和 组合方式 要注意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连缀意象、组合画面,沿着文本的来龙去脉,全面把握作者的情思。
注意意象内 涵的共性与 个性 大部分意象都有其固定的内涵,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内涵的共性,又要深入分析,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深层意义,即意象的个性。
分析意象的作用“四角度”
(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营造意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某种意境,奠定了某种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意境,奠定的是伤感的感情基调。
(2)表情达意。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视具体内容而定。
(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的品格。
(4)结构作用。或前后照应,或为线索。
4.①这两首诗叙事、抒情的场景都是“夜”,都在“走”中“思”,但侧重点不一样。②《熟悉黑夜》以在夜中“走”的在场体验,写出了人内心的孤寂和未来的渺茫。③《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以夜中“走”的心灵体验,写出了人的亲密和未来的无限。
解析 结合诗歌题目可知,这两首诗叙事、抒情的场景都是“夜”;由第一首诗中“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第二首诗中“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隐约的将来”等可知,两首诗都在“走”中“思”,但侧重点不一样。
《熟悉黑夜》对夜是从陌生到接近、逐渐熟悉的过程。“我到过街灯照不到的郊野。//我见过城里最凄凉的小巷。/我曾走过巡夜更夫的身旁/不想解释我为何垂下目光”,展现在夜中“走”的在场体验;结尾部分“而在远方一个神秘的高处……但也不正确”,诗人最终呈现的是天空孤悬的明月,以及“不确定”的感受,写出了人内心的孤寂和未来的渺茫。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诗中对“夜”的感受是“亲密”的。“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隐约的将来”,诗中以亲近之心走向夜,表达在夜中“走”的心灵体验,写出了人的亲密感;“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是说夜中充满无限的未来。
要点提示
(1)题干中提到要写“文学短评”,而对文章进行评价,通常是无法绕开文章的主旨意蕴的。题干中提到的关键词“夜·走·思”,给出了评论的立足点,作答时可由此出发,思考其与主旨意蕴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主旨意蕴,可以从标题、情节、环境、思想倾向等角度入手。
技法点拨
拟写文学短评思路或要点题答题“三关键”
  (1)抓取关键词,析内涵、明角度。这类题目的题干一般都会给出短评的主题(中心),答题时首先要从题干中提取短评主题(中心)的关键词,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
析关键词在文中的具体所指,理解其内涵,明确关键词里潜藏的评论角度。小说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叙述特征、中心思想等,散文的思想内容、意象选取、线索结构、情感抒发、语言表达等,都可作为扣合题目评论角度的思考方向。
  (2)把握联系,思考效果。文学短评答题的落脚点应在“评”上,在明确关键词含义与评论角度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思考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和体现出的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写作技巧,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梳理逻辑,分点表达。根据题干关键词的呈现方式及其之间的联系,结合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梳理整合文本信息,分条表述。
5.B 母亲的叮嘱,三十年的隐瞒,忍常人之不能忍,是黄旭华能够成功挑战极限下潜实验的关键因素无中生有。
知识拓展
戏剧的台词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同他的行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等。
6.C “形成情感爆发式的独白”错误。李世英的台词属于对白,嗔怒之中显出柔情,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担心和深爱。
知识拓展
独 白
  独白,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即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通过人物独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是写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主要包括: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所用的服装、道具、布景,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等。舞台说明通常语言简练、扼要、明确,可以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一些注意事项。
7.①李世英察觉到黄旭华有事情瞒着她,希望他能够坦诚相告,自己会理解和支持他。②李世英关心黄旭华的安危,担忧他即将面临危险的任务。
解析 根据“我是你妻子,你最该信任的……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怕我知道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 ”“我从来没有干涉过你,更谈不上阻拦”等可知,李世英在问这句话时,已经意识到黄旭华有事情没有告诉她,她的提问是在暗示她感觉到了黄旭华的隐瞒,希望黄旭华能够坦诚相告;同时也是在向黄旭华传达,无论他如何决定,她都愿意站在他这边,给予他理解和支持。
根据“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 ”“但你却剥夺了家人为你担心的权利”等可知李世英对黄旭华的关心,她注意到了他的异常行为,察觉到他有心事或压力,她的语气中透露出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忧,她担心黄旭华的安危。
知识拓展
潜台词
戏剧语言中有大量寓意丰富的“潜台词”隐藏在表面台词背后,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能领悟出它的深层意思。“潜台词”是戏剧语言的重要特色,是戏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赏戏剧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时要认真体味揣摩。
8.①人与人的冲突:黄旭华的隐瞒与妻子的嗔怒。②人物内心的冲突:黄旭华想告诉妻子而又不敢告诉妻子。③人物与环境的冲突:黄旭华设计的核潜艇能否成功挑战极限深度。
解析 根据“可你有家,有妻子,有女儿!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 ”“你在隐瞒什么 家人的担心不是爱吗 你怕什么 怕我知道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 ”等可知,本场戏剧揭示了黄旭华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黄旭华隐瞒自己要进行危险的极限下潜实验一事,妻子嗔怒。
根据“黄旭华不知道怎么开口”“对不起,我该第一时间告诉你的……我是怕你担心,现在我明白了,我若一直瞒着,你会更担心……这件事你知道,我们以前还谈论过……所以,我就更不敢跟你说了”等可知,黄旭华想告诉妻子而又不敢告诉妻子,展现了黄旭华内心的矛盾冲突。
“深度计红色指针……情况。他们的声音紧张,甚至颤抖。指挥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等,展现了人物与环境的冲突:黄旭华设计的核潜艇能否成功挑战极限深度。
知识拓展
戏剧冲突
(1)戏剧冲突的类型
①单一型:这类戏剧冲突的对立面自始至终基本不变,一贯到底,在一次次交锋中,冲突越来越激烈,最后彻底爆发。如曹禺《雷雨》中蘩漪与周萍的冲突贯穿全剧。
  ②主次型:全剧有一个主要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要冲突是自由婚姻和封建婚姻的冲突,具体表现为崔莺莺、张生二人和崔老夫人之间的冲突,但实际上全剧中崔老夫人的戏份并不多。
③多样型:如老舍《茶馆》中没有贯穿到底的情节,三幕戏剧展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片段,内蕴诸多冲突,但这三部分中的冲突又都统一于“葬送旧时代”这一主题之下。
(2)戏剧冲突的特点
①尖锐激烈:在戏剧中,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因此冲突在最后爆发时格外强烈。
②高度集中:戏剧冲突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必须巧妙地把人物、时间等组织在一起,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
③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是扣人心弦、波澜起伏的,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④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是曲折复杂、变化多姿的。
技法点拨
把握戏剧冲突“两角度”
(1)局部冲突概括——要素串联法
戏剧同小说一样,一般都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可以用一些词语把这些要素串联成一段通顺的话,从而概括出戏剧的局部矛盾冲突。
(2)整体冲突概括——主题透视法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等。戏剧冲突的实质是性格冲突,剧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因此,可以根据戏剧表现的主题分析冲突的性质,也可通过概括主要情节,把握戏剧的整体矛盾冲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