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五单元 古代诗文阅读 01专项 文言文阅读备考选材 单篇文本(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05第五单元 古代诗文阅读 01专项 文言文阅读备考选材 单篇文本(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高考模块专项卷
第五单元 古代诗文阅读
专项1 文言文阅读
备考选材 单篇文本
满分1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师不必众也,而效命者克;士无皆勇也,而致死者胜。古之人有以众而败,有以寡而胜者。王寻、王邑以百万而败于三千之光武,曹公以八十万而败于三万之周瑜,苻坚以百万而败于八万之谢玄是也。夫率师百万以临数千之军者,必胜之军也。然有时而至于败者,骄吾所以必胜而以轻敌败也。提卒数千以当百万之众者,必败之道也。然有时而至于胜者,奋吾所以必败而以致死胜也。
提数千之兵以抗大敌,使人人自致其死,而忘其为数千之弱者,易能也。连百万之众以临小敌,使人人各效其命,而忘其为百万之强者,难能也。何者 弱则思奋,而强则易懈故也。弱而奋,则奋者其气也;强而懈,则懈者其情也。于气则易乘,于情则难率。因易乘之气而激之,故有以寡而胜者矣;就难率之情而驱之,故有以多而败者矣。
是以古之善论将者,必知其所以胜任之多寡。苟非所胜任,虽多而累矣。赵括一用赵人四十万,束手而就长平之坑者,败于众也。王翦必用秦军六十万,然后取胜于荆者,办于多也。汉高祖尝一大用其军矣,劫五诸侯之兵,合六十万以攻楚也。而项羽逡巡以三万之锐起而覆之濉水为之不流。曹公之于兵也,巧谲奇变,离合出没,其应无穷,白首于兵,未尝不以少敌众也。卒丧赤壁之师,而成刘备周瑜之名者。骄荆州之胜,恃水陆之众,而败于懈也。
方寻、邑百万之众以厌昆阳,其视孤城之内外者,皆几上肉也。然而光武合数千之卒,申之以必死之誓,激之以求生之奋,身先而搏之,则其反视寻邑之众者,皆几上肉也,是以胜。虽然,是役也,人以其为光武之能事,而莫知其所以为能事也。唯诸将观其生平,见小敌怯,见大敌勇也,皆窃怪之,而不知光武为是勇怯者,乃所谓能事而皆以求胜也。夫怯于小敌者,其真情也;勇于大敌者,其权术也。敌小而怯,怯而戒,戒而励,胜之道也;敌大而勇,勇而决,决而奋,亦胜之道也。于敌之小而示其真情,是以不易胜之也;于敌之大而用其权术,是以不畏胜之也。光武非特能以少败众也,固又至于多而益办也。呜呼!英雄若世祖者为难及也。
(选自《何博士备论·汉光武论》,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项羽A逡巡B以三万之锐C起D而覆之E濉水F为之G不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克,战胜,与《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相同。
B.率,率领,与《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率”意思不相同。
C.莫,没有谁,与《琵琶行并序》“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莫”意思不相同。
D.特,仅,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样是以少胜多,光武帝率兵三千,周瑜率兵数万,后者反衬出前者统帅能力之强。
B.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战争中,弱小军队很容易忘记自己的弱小,而百万大军很难忘记自己的强大。
C.能力低的将领,率领士兵太多反而受累,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率军四十万的赵括被秦军打败。
D.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光武帝率领的起义军被激发出死中求生的勇气,最终扭转局势,取得胜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提卒数千以当百万之众者,必败之道也。
                             
                             
(2)是以古之善论将者,必知其所以胜任之多寡。
                             
                             
5.本文多用对比,请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根据光武帝的事例简要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①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②,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犹不改。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③,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 ①胹:煮。②溜:同“霤”,屋檐滴水处。③公介:晋灵公的甲士。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宰夫胹熊A蹯B不熟C杀之D置诸E畚F使妇人G载H以过朝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过,文中指犯错误,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不同。
B.辟,文中指开,与《促织》“唇吻翕辟”中的“辟”意思相同。
C.亡,文中指逃跑,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亡”意思不同。
D.其,文中表示推测,与《谏太宗十思疏》“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中的“其”意思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谏言,还多次计划除掉向他进谏的赵盾,多行不义,最终为臣下所杀。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2)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10.文章结尾处,孔子为赵盾感到惋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请概括赵盾符合臣子道德的做法。(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 ”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周勃)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卒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
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 钱谷出入几何 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 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则如此冗屑之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耻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 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爽毫发。何以知之 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
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
(节选自李渔《笠翁一家言文集》,有删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卒,同“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
B.董,意为监督、督察,其含义与《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相同。
C.耻,意为以……为耻,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及成语“不耻下问”中的“耻”不同。
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及《氓》“女也不爽”中的“爽”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
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陈平得以专任丞相。
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各不相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作出了不同评价。
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勃谢不知。
                             
                             
(2)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
                             
                             
1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①马骥,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
②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马初见其状,大惧,迨知国人之骇己也,遂反以此欺国人。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
③久之,入山村。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缕如丐。马息树下,村人不敢前,但遥望之。久之,觉马非噬人者,始稍稍近就之。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但耳食之,今始信。”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若我辈初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弃者,皆为宗嗣耳。”问:“此名何国 ”曰:“大罗刹国。都城在北去三十里。”马请导往一观,于是鸡鸣而兴,引与俱去。
④天明,始达都。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无何,马归,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
⑤既归,村人曰:“此间一执戟郎,曾为先王出使异国,所阅人多,或不以子为惧。”造郎门,郎果喜,揖为上宾。视其貌,如八九十岁人,目睛突出,须卷如猬。乃具饮馔,修主客礼。酒数行出女乐十余人更番歌舞貌类如夜叉。翼日,趋朝,荐诸国王。王忻然下诏。有二三大臣,言其怪状,恐惊圣体,王乃止。郎出告马,深为扼腕。
⑥居久之,与主人饮而醉,把剑起舞,以煤涂面作张飞。主人以为美,曰:“请客以张飞见宰相,宰相必乐用之,厚禄不难致。”马曰:“嘻!游戏犹可,何能易面目图荣显 ”主人固强之,马乃诺。主人设筵,邀当路者饮,令马绘面以待。未几,客至,呼马出见客。客讶曰:“异哉!何前媸而今妍也!”遂与共饮,甚欢。明日,交章荐马。王喜,召以旌节。赐宴离宫。即日拜下大夫。时与私宴,恩宠殊异。久而官僚百执事,颇觉其面目之假,所至,辄见人耳语,不甚与款洽。马至是孤立,憪然不自安,遂上疏乞休致。
⑦异史氏曰: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小惭小好,大惭大好”,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 呜呼!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有删改)
1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酒数行A出B女乐C十余人D更番歌舞E貌F类如夜叉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迨,等到,与《项脊轩志》中“迨诸父异爨”的“迨”意思和用法相同。
B.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会不相从许”的“相”用法相同。
C.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兰亭集序》中“或取诸怀抱”的“诸”意思不同。
D.休致,告老,退休,类似的表达还有“致仕”“乞骸骨”“致政”“告老”等。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骥最初跟着梨园弟子演出,后来入府学学习,颇有名气。但是他的父亲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劝他子承父业。
B.马骥因飓风流落到罗刹国,当罗刹人看到马骥时,就相信了传说中的马骥故乡的人长得诡异奇特的说法是真的。
C.马骥本是美少年,为了生存下去,迫不得已迎合罗刹国的审美来谋取官位,但时间长了,还是会被怀疑、被孤立。
D.本文具有《聊斋志异》的典型特点,比如选材新奇,故事曲折,叙事写人细腻形象,语言表达精练生动,引人入胜。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马请导往一观,于是鸡鸣而兴,引与俱去。
                             
                             
(2)以次各指其官职,率狰狞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20.异史氏说:“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这几句话批判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东轩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晞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注】 ①漘(chún):水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想望。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停顿,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余既以谴A来此B虽知桎梏之C害D而势不得E去F独G幸H岁月之久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为宴休之所”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项脊轩志》)中的“宴”含义不同。
B.“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与“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适”含义不同。
C.“以玉帛子女自厚”与“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节选)]中的“厚”含义相同。
D.“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落笔,苏辙就点明处境与身份,“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征收盐酒税——一个位卑事烦、权轻责重的职位。
B.作者叙述了盐酒税官舍被冲毁,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感叹自己虽经变故但始终没有理解颜回拒仕的苦心。
C.苏辙鄙弃俗士,仰慕德者,“欲磨洗浊污,晞圣贤之万一”,这既是对儒道的礼赞讴颂,更是对自己的悬鞭自策。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25.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朱碧潭诗序
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能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槠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 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受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苦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意于区区之名耶 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有删改)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求A之而得B得之C而乐D虽生E死不能F易G而岂有H所计于外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名家,名门世家,与战国时主张辨名实的“名家”学派不同。
B.坐,因为,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的“坐”词义不同。
C.穷,困窘,与《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中的“穷”词义相同。
D.病,忧虑、担心,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的词义相同。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碧潭年轻时曾追随父亲游历风景名胜,受前人启发,开始学习写诗,但因其诗过于浅易,所以没有得到时人认可。
B.差役强迫朱碧潭去见郡守,朱碧潭穿粗布衣服,大摇大摆地去知府衙门,郡守下座施礼迎接,朱君长揖后坐在上位。
C.郡守到西部寻访朱碧潭,并对他以礼相待,不是因为朱碧潭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他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交。
D.朱碧潭清楚写诗不像卖东西那样能在赚钱的同时取欢于人,但他即使受冻挨饿,衰病失意,也不因此而改变写诗的爱好。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
                             
                             
(2)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
                             
                             
30.作者为朱碧潭诗作序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答案全解全析
1.BCE
解析 断开起D而覆
知识拓展
“为”的意义和用法
(1)介词
①跟,同。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替,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③由于,为了。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被,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格式,译为“被”。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2)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之”的意义和用法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a.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b.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指示代词,这。
a.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b.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2)助词
①相当于“的”。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②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b.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④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A A.错误。战胜/克制、约束。B.正确。率领/全都,一概。C.正确。没有谁/不要。D.正确。
知识拓展
“克”的意义
①能够。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②战胜,攻破。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克制,约束。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率”的意义
①率领,带领。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②一概,全都。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
③轻率。
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A 同样是以少胜多,光武帝率兵三千,周瑜率兵数万,后者反衬出前者统帅能力之强纠错。
4.(1)率领数千名士兵来抵挡百万敌军,是必定会失败的。
(2)因此古代善于评价将领的人,一定知道那位将领可以统率多少士卒。
解析 (1)提:率领。当:抵挡。必败之道也:判断句。
(2)是以:因此。论:议论,评价。
知识拓展
判断句
类型 例句
……也 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者,……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无标志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知识拓展
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他)来……的”等。
【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2)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
(3)指代缘由的名词性结构,充当宾语。
【例】 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文子·自然》)
译文:天地万物均有起源,没有人知道其中的道理,只有圣人能够知道原因。
5.①光武帝军队与敌军兵力的对比:“数千之卒”与“百万之众”。②光武帝军队状态的前后对比:被敌人视作“几上肉”与视敌人为“几上肉”。③光武帝对敌策略的对比:“见小敌怯”与“见大敌勇”。
通过多处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光武帝统兵作战能力之强。
解析 审题:本文多结合文章,根据简要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①兵力方面。“数千之卒”与“百万之众”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光武帝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在这种巨大差距下取胜实属不易,突出其统兵作战的厉害。
②军队状态方面。起初被敌人视作“几上肉”,处于极度劣势;后来却视敌人为“几上肉”,反转了局势,体现出光武帝善于激励士兵、能够扭转战局的卓越能力。
③对敌策略方面。“见小敌怯”展现出光武帝面对弱小敌人时谨慎的一面,“见大敌勇”则体现出光武帝面对强大敌人时运用策略、果敢英勇的一面,面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策略,进一步证明了他统兵作战的高超智慧和强大能力。
通过这些对比,全方位、多角度地论证了光武帝统兵作战能力之强,让读者更清晰深刻地认识到其军事才能的不凡。
【参考译文】
  军队中的士兵数量不一定要多,士兵服从命令就可取胜;士兵不一定都健壮有力,敢于能拼死作战就能取胜。古代的将领,有因为兵多而战败的,也有因为兵少而取胜的。王寻、王邑有百万大军,却败给了只有三千人的刘秀;曹操有八十万大军,却败给了只有三万人的周瑜;苻坚有百万大军,却败给了只有八万人的谢玄。率领百万大军去迎战只有数千名士兵的军队,是必然会获胜的。但是有的时候却遭遇失败,这是骄傲于自己一定会胜利,因而轻视敌人导致失败。率领数千名士兵来抵挡百万敌军,是必定会失败的。但是有的时候能获得胜利,这是因为面对必定败亡的局面,振奋精神拼死作战,从而取得胜利。
率领数千名士兵去对抗强大的敌人,使人人都能殊死战斗,而忘记己方是只有数千人的弱小军队,这是容易办到的。集结百万大军去迎战弱小的敌人,使人人都舍命效力,忘记己方是拥有百万之众的强大军队,是很难做到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处于弱势就会想要振作,占据了优势就容易懈怠。处于弱势而振作,振作的是士兵的士气;占据了优势而懈怠,懈怠的是军队的意志。对于振作的士气,就容易利用;对于懈怠的意志,就难以统率。依凭那容易利用的士气而激励士兵作战,所以可以以少胜多;依靠那难以驾驭的意志而驱使士兵作战,因此就会因为人多而失败。
因此古代善于评价将领的人,一定知道那位将领可以统率多少士卒。如果不是他能胜任的,兵力太多反而会成为他的累赘。赵括担任将领,赵军四十万人,捆着手而在长平被坑杀,这是由于人多而失败。秦将王翦一定要用六十万军队,然后战胜了楚国,这是因为人多而胜利。汉高祖刘邦曾有一次大规模动用军队,威逼五个诸侯共出动六十万兵力去攻打(项羽的)楚军,而项羽却从容不迫,用三万精锐部队,出兵就使刘邦的军队败亡,濉水因被众多尸体阻隔而断流。曹操用兵作战,(可以说是)巧妙诡诈,出奇应变,分合不定,神出鬼没,变化无穷,满头白发还驰骋在沙场,也曾以少击众。但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丧失众多兵力,成就了刘备、周瑜的名声。(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骄傲自大,依仗自己水军、步兵众多,松懈(轻敌)而导致了失败。
当王寻、王邑率百万大军攻打昆阳时,他们把这座孤城内外的士兵都视为几案上的肉。但是刘秀集合数千名士卒,向士兵申明拼死作战的誓言,激发士兵死中求生的奋勇,身先士卒同敌人搏斗,(这样一来,)他们就反过来将王寻、王邑的军队都视为几案上的肉,因而获得了胜利。即使这样,通过这次战役,人们了解了刘秀善于打仗,却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善于打仗。只是将领们观察他的生平,他见到弱小的敌人就胆怯,遇到强大的敌人反而英勇,都暗中对此感到奇怪,然而他们不知道刘秀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敢和胆怯,正是人们所说的他善于打仗用来求胜的方法。敌人弱小而胆怯,是他的真实情感;敌人强大而无畏,是他的权谋和术略。敌人弱小而心中胆怯,胆怯了就会警惕,警惕了就会激励士卒,这是取胜的方法;敌人强大而英勇无畏,英勇无畏就能信心坚定,信心坚定就会奋勇作战,这也是取胜的方法。当敌人弱小而显露出(自己不怕敌人的)真实感情,(就容易意志懈怠,麻痹轻敌,)因此不容易战胜敌人;遇到强大的敌人,而使用权术,(将士们都英勇无畏,)因此不怕战胜不了敌人。刘秀不只是能以少胜多,他本来也是属于多多益善的将领呀。啊!像刘秀这样的英雄豪杰,一般人是很难赶上了。
6.CDF
解析      
宰夫胹熊A蹯B不熟C断开杀之D断开置诸E畚F断开
使妇人G载H以过朝
7.D A.正确。犯错误/罪,加罪。B.正确。C.正确。逃跑/败逃的军队。D.错误。表示推测,大概/表示反诘,难道。
知识拓展
“亡”的意义和用法
①动词,逃跑,逃亡。《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动词,失去,丢失。《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动词,使灭亡。《过秦论》:“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④动词,灭亡。《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⑤副词,无,没有。《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其”的意义和用法
(1)代词
①人称代词。
a.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b.其中的。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②指示代词。那,那些。如: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2)副词
①表示推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表示祈使,相当于“当”“可要”。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表示反诘,相当于“难道”“岂”。如: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3)连词
①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或者”“是……还是……”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4)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节选)]
8.B 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麑、提弥明自杀纠错,灵辄出逃。
知识拓展
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为动”的“为”读作wèi,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
①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国,为动用法,为国事而死。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哀,为动用法,为……悲哀。
9.(1)像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果能有个好结果,那么国家就稳固了。
(2)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交给他。
解析 (1)是:这样。补:弥补。鲜:少。终:好结果。
(2)尽:完。为:为……准备。置:放置。第二个“与”:给予。
要点提示
  翻译第(2)句时,注意把省略的主语“赵盾”补充出来。
知识拓展
“与”的意义和用法
(1)介词。
①对,向,和。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为,替。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2)连词。和,同。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3)动词。
①给予。如:与尔三矢。(《五代史伶官传序》)
②亲附,跟随。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③赞成。如: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可译为“吗”“吧”“呢”等。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齐桓晋文之事》)
10.①赵盾“忠”,他直言敢谏,为国尽忠。
②赵盾“敬”,他恪尽职守,“盛服”待朝,“不忘恭敬”。
③赵盾“惠”“慈”,他给灵辄食物,扶危济困。
④赵盾“恕”,他虽感到委屈,仍然尊重史官记载。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①由“宣子(赵盾)骤谏,公患之”可知,赵盾“忠”,他直言敢谏,为国尽忠。②由“寝门辟矣,盛服将朝……麑退,叹而言曰……”可知,赵盾“敬”,他恪尽职守,“盛服”待朝,“不忘恭敬”。③由“使尽之……置诸橐以与之”可知,赵盾“惠”“慈”,他给灵辄食物,扶危济困。④由“宣子曰:‘乌呼……其我之谓矣!’”可知,赵盾“恕”,他虽感到委屈,仍然尊重史官记载。
技法指导
概括人物特点“四方法”
(1)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来确定思考的方向。若人物是武将,应根据其军事生涯,概括出其作为一名武将的品质;若人物是文官,应从其政绩和人品等方面进行概括。
(2)根据文本中人物具体的言行和他人、作者的评价等概括其性格特点、思想品质。
(3)多角度概括。人物形象具有多重性,相关信息通常分散在文本的不同地方,筛选信息时要力求全面,不可遗漏。
  (4)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古人的品质追求等,储备形容古人在治学、为政、治军、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特点的常见词语。比如,治学类的有学有专精、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涉猎广泛等,为政类的有清正廉明、克己奉公、勤政爱民等,为人处世类的有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端方正直、淡泊功名等。
【参考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加重赋税来雕画墙壁;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来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情景;厨子煮熊掌没有煮熟,就杀了他,把他放在畚箕里,让宫女背着从朝堂走过。赵盾、士季看到了死尸的手,询问杀人的缘故,感到忧虑。准备进谏时,士季说:“您去进谏而不被接受,就没有人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不被采纳,您再接着去。”士季向前走了三次,行了三次礼,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他,说:“我知道过错了,准备改正。”士季稽首回答说:“人谁没有过错 有了过错能够改正,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诗经》说:‘事情无不有个好开始,很少能够有个好结果。’像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果能有个好结果,那么国家就稳固了,岂止是群臣有了依靠。”(晋灵公)还是没有改正。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很讨厌他,派麑去刺杀他。麑早晨去赵盾的住处,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将朝服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赵盾就坐着闭目养神。麑退出来,叹气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对国君恭敬,真是百姓的领袖啊。杀害百姓的领袖,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两样中占一样,还不如死了。”于是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饮酒,埋伏下甲士打算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知道了这个阴谋,快步登上殿堂,说:“臣子侍奉君主饮酒,超过三杯,就不合乎礼仪了。”于是扶着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猛犬,提弥明与猛犬搏斗并杀死了它。赵盾说:“舍弃人而利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一边与埋伏的甲士打斗,一边撤退,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在首山打猎,在翳桑休息,看到灵辄饿倒了,问他有什么病。(灵辄)说:“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食物吃,他留下一半。问他为什么,(他)说:“为人奴仆已经三年了,不知母亲还在不在世,现在离得近了,请让我把这些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交给他。过了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他(在搏杀中)把戟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翳桑的那个饿汉。”(赵盾)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于是自己也逃走了。
乙丑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没有走出晋国山界就又回来了。太史记载说:“赵盾杀了他的君主。”并在朝廷上宣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又不讨伐乱臣贼子,(杀死君主的)不是您是谁 ”宣子说:“唉!,《诗经》说‘我眷恋国家,却给自己带来了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实依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遵从记史的法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走出国境就可以免受弑君的恶名了。”
11.BDF
解析 是千古读书人之觉
12.C A.正确。同“猝”,突然/最终/士卒。B.正确,都是“监督、督察”的意思。C.错误,都是意动用法。D.正确,都是“过错”的意思。
知识拓展
“卒”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
士兵。如: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2)动词。
①死。如: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②直到,保持到。如: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完成、尽。如: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并序》)
(3)副词。
①终究。如: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②同“猝”,突然。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13.A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 √
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陈平得以专任丞相。
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各不相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纠错。作 者对三人作出了不同评价。
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曲解文意。
14.(1)“全国一年中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周勃认错,说自己不了解。
(2)现在用总体的条目来询问大臣,就像是到管理家族事务的人那里找锁和钥匙。
解析 (1)岁:年。狱:诉讼案件。几何:多少。谢:认错,道歉。
(2)目:纲目,条目。叩:询问。家督:长子。这里指管理家族事务的人。觅锁钥于家督: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家督觅锁钥”。
15.陈平认为宰相只负责大政,不问具体事务,所以未回答汉文帝的询问。但李渔认为汉文帝所问正是国家大政,陈平的不答正是因其不了解而无法答复。
解析 根据“平曰:‘宰相上佐天子……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可知,陈平认为宰相只负责大政,不问具体事务,所以未回答汉文帝的询问。
根据“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可知,众多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而宰相则负责总结众多官吏的成绩。再根据“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等可知,作者认为皇帝问的不是具体细节,而是总体情况,这正是所谓的“总其成”,是宰相应该清楚明白的,陈平回答不上来是因为不了解。所以他实际上是在掩饰自己不了解情况的疏失。
要点提示
概括、分析原因“三注意”
(1)分清因果,厘清逻辑顺序。针对此类考题,我们可以先从题干中找出“果”,由果溯因,找出文中与“果”相关的事件,然后进行分析。形成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检查原因和结果是否合乎逻辑。
(2)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原因。原因一般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如国家局势、地方势力、当地风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内因如人物的天赋特点、性格特征、能力修养、努力程度等。
(3)厘清层次,提取关键词句。在文中寻找理由时,对要点比较集中的长句子,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转换成答案。
【参考译文】
  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周勃认错,说自己不了解。(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支出收入有多少 ”周勃又认错,说自己不了解,恐惧惭愧,急得汗流浃背。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陛下若问判决诉讼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你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务呢 ”陈平说:“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方民族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汉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绛侯周勃自知才能比不上陈平,就托病请求归还相印。汉文帝答应了他,陈平独自担任丞相。
笠翁说:陈平没有回答关于判决诉讼案件和钱粮收支的问题,他的情况与周勃相同,都是因为平日不曾亲自管理(这些事务),突然被问到,不能立即说出具体数目。只是陈平有掩盖错误的智慧,而周勃没有应对的口才,所以让人觉得陈平在这方面更优秀。这只是暂时蒙蔽了人们的耳目,并不是周勃的才能真的比陈平差而应该把丞相的重任只交给陈平。
众多官吏负责监管天下的事务,而宰相则负责总结众多官吏的成绩。文帝问的是:一年中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 钱粮的支出收入有多少 (他)没有问具体的细节而是问总体情况,这正是所谓的总结官吏的成绩。如果知道(总体情况)并且列举出来,回答起来不过一两句话就能说完,有什么难以回答或者不值得回答的呢 如果问的是某个郡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钱粮的支出收入有多少,想要宰相详细地分条解释,那么这些琐碎的事情,确实不是宰相应当了解的。现在用总体的条目来询问大臣,就像是到管理家庭事务的人那里找锁和钥匙,向工匠询问绳墨,没有不能随取随应、随问随答的,怎么能回答说“大工匠以亲自处理绳墨之事为耻,管理家族事务的人不愿意承担管理锁钥的烦琐之事,君主应该去问那些负责这些事务的人”呢 可惜萧何已经去世,没有人能够作为顾问,如果这时他身居相位还能亲自回答这些问题,我知道他一定能够对答如流,没有丝毫差错。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他在西入咸阳时,就已经收集了图书,留心于治理国家的事务,不像其他人只顾争夺财物,把天下大计放在一边不闻不问,到了关键时刻一问三不知。汉文帝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最终被欺骗,这不能不说是他极贤明中的一个牵累。
唉!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可以说是宰相的典范,这是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都陷入了这种理论却没有意识到。受到欺骗的,难道只有汉文帝一个人吗
16.ADE
解析 
酒数行A断开出B女乐C十余人D断开更番歌舞E断开
貌F类如夜叉
17.C 意思相同,都相当于“之于”。
18.C 马骥本是美少年,为了生存下去,迫不得已迎合罗刹国的审美来谋取官位纠错,但时间长了,还是会被怀疑、被孤立。
19.(1)马骥请求村里人带领他去看一看,于是村里人在鸡叫的时候就起身,领着马骥一起前往都城。
(2)村里人按次序指出各人的官职,全都相貌狰狞怪异,然而官职逐渐变低,丑陋程度也逐渐消减。
解析 (1)导:引导,带领。兴:起身。俱:一起。
(2)以次:按次序。率:全都。杀:消减。
20.这几句话批判了当时曲意逢迎、美丑颠倒、忽视个人品德才能的社会现象。
解析 举世一辙。”这几句话
第⑥段“主人以为美,曰:‘请客以张飞见宰相……厚禄不难致。’马曰:‘嘻!游戏犹可,何能易面目图荣显 ’主人固强之,马乃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地位,不惜曲意逢迎、讨好权贵,甚至放弃自己的尊严和原则,而这种行为却被视为一种美德和成功之道。
第⑥段“时与私宴,恩宠殊异。久而……马至是孤立,憪然不自安,遂上疏乞休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即人们只看重表面的美貌和虚伪的逢迎,忽视真正的品德和才能。
【参考译文】
  马骥,是商人的儿子。他风度翩翩,年少时就豪爽洒脱,喜欢唱歌跳舞,总是跟着梨园子弟(演出),用锦帕缠着头,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于是又有“俊人”的美称。他十四岁入府学,就很有名气。父亲年老体衰,放弃经商,回家闲居,对马骥说:“几卷书,饿了不能煮着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可以仍然继承父业去经商。”
(马骥)跟着别人去海外(经商),被飓风刮走了,(在海上漂了)几天几夜,到了一个都市。这里的人都非常丑陋,看见马骥来,认为他是妖怪,都惊叫着逃跑了。马骥刚见到这情景时,很害怕,等知道这个国家的人惧怕自己时,就反而凭此去欺负他们。遇到吃饭的人,他就跑过去,吃饭的人受惊逃跑了,他就把剩余的饭菜吃掉。
过了很久,他进入一个山村。山村中的人相貌也有像人的,但是都衣服破烂,如同乞丐。马骥在树下休息,村里人都不敢上前,只是远远地看着他。时间长了,(他们)觉得马骥并不是吃人的妖怪,才渐渐接近他。马骥问他们害怕自己的原因,(村里人)回答说:“曾经听祖父说:往西走二万六千里,有一个中原国家,那里的人形象都很奇异。原来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相信了。”(马骥)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穷,村里人说:“我国所看重的不在于学问,而在于相貌。那些长得最美的人,做朝廷大臣;长得稍差一点的(人),做地方长官;再差一点的(人),也能受到贵人的宠爱,所以能得到赏赐的食物来养活妻子儿女。像我们这样的,刚出生时,父母都认为不吉利,往往都把我们抛弃了,父母不忍心急忙丢弃的,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马骥)问:“这叫什么国 ”(村里人)回答说:“叫大罗刹国。都城在往北三十里的地方。”马骥请求村里人带领他去看一看,于是村里人在鸡叫的时候就起身,领着马骥一起前往都城。
天亮后,才到达都城。这时正好退朝,朝中有一顶大轿子出来,村里人指着说:“这是宰相。”马骥一看,那人两只耳朵朝后长着,鼻子有三个孔,睫毛像帘子一样盖住了眼睛。又出来几个骑马的人,村人说:“这是大夫。”(村里人)按次序指出各人的官职,都相貌狰狞怪异,然而官职逐渐变低,丑陋程度也逐渐消减。不久,马骥往回走,街市上的人看见他,吓得大声嚷叫着,跌跌撞撞地跑了,就像碰上了怪物。
回去以后,村里人说:“这里有一个执戟郎,曾替先王出使他国,他见过的人多,或许不会认为你值得害怕。”马骥去登门拜访,那位执戟郎果然很高兴,把马骥奉为上宾。马骥看他的相貌,像是八九十岁的人,眼睛突出,胡须卷得像刺猬。(执戟郎)于是置备酒菜,遵循主客的礼节。酒过数巡,出来十多名歌女,轮流歌舞,相貌如同夜叉。第二天,执戟郎上朝,把马骥推荐给国王。国王高兴,要下诏书召见马骥。有两三个大臣,说马骥样子怪异,担心会惊吓到国王,国王就没有召见马骥。执戟郎出来告诉马骥,深表惋惜。
马骥居住了好多天,同主人一起饮酒,喝醉了,拔剑起舞,用煤粉抹在脸上扮成张飞。主人认为很美,说:“请你扮成张飞去见宰相,宰相一定乐意任用你,丰厚的官禄不难得到。”马骥说:“嘻!游乐嬉戏还行,怎么能换个相貌去谋取荣华富贵呢 ”主人坚决地强求他,马骥才答应。主人备了酒筵,请那些当权者来喝酒,叫马骥画了脸等着。不久,客人到来,主人喊马骥出来见客。客人惊讶地说:“奇怪啊!怎么前几天那样丑陋,现在又这样漂亮!”于是就同马骥一起喝酒,非常愉快。第二天,大臣们纷纷上奏国王,推荐马骥。国王很高兴,派使者持旌节召见他,并在别宫赐宴款待。当天就封他为下大夫。(国王)经常请马骥参加家宴,特别恩宠他。时间长了,那些官员们都觉得马骥的面目是假的。他所到之处,总是看见人们小声耳语,不愿意同他亲近。马骥至此被孤立,心里很不安,就上书国王请求退休还乡。
异史氏说:画一副假面孔来迎合世俗,如此世态与鬼域无异。喜爱丑陋的怪癖,全天下都相同。“自己感到比较不满意的,别人却称赞说不错;自己感到非常不满意的,别人却大加称赞”,如果公然保持男子的本来面目去游逛都城,而不吓得人们四散奔逃,这种情况大概很少。否则,那个献玉楚王的陵阳傻人(卞和),又要怀抱着价值连城的宝玉到什么地方去哭呢 唉!
21.BDF
解析 
岁月之久
知识拓展
名词用作状语
  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1)表行为的状态、所涉及的方式与工具,译为“像……一样”“用……”等。如: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2)表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如: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②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3)表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2.D A.正确。安逸/吃饭。B.正确。恰好,正巧/顺从、依照。C.正确。都是“推崇、看重”的意思。D.错误。诚挚的样子/愚拙。
23.B “感叹……始终没有理解颜回拒仕的苦心”错误。本文写了作者对“颜氏之乐”的不同认知过程——从最初的“怪”,到后面的理解。原文“宜其不可得哉”,是说自己应该达不到颜回那样的境界。
技法点拨
概括分析文意客观题答题“三步骤”
24.(1)(我)到了以后,房屋破烂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居住。
(2)这样以后才知道颜回心甘情愿地贫穷卑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俸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的确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害啊。
解析 (1)敝:破烂。告于郡:状语后置,应为“于郡告”。假:借。
(2)所以:……的原因。自给:宾语前置,应为“给自”,养活自己。良:的确。……者,……也:判断句。
知识拓展
“乃”的意义和用法
(1)副词
①表时间的紧密衔接,可译为“就”。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表两事顺承,可译为“才”。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然”。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谏逐客书》)
④表范围的限定,可译为“仅仅”“只”。如: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⑤表肯定,可译为“是”“原来是”。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2)人称代词,常作主语,译为“你”“你们”;也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不能作宾语。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
①无乃: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恐怕”“只怕”。如: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乃尔:如此,就这样,竟然这样。如: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并序》)
“于”的意义和用法
(1)介词
①引进与行为有关的时间,可译为“在”“到……时”。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②引进与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从”“由”“自”“在”“到”。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③引进与行为有关的范围,可译为“在”“对”。如: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④引进与行为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向”“与”“同”“对”“对于”“给”。如:a.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b.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⑤用在形容词后面,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⑥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2)复音虚词“于是”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文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可译为“因此”,或不译。如: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
②作介宾短语,可译为“在这”“从这”“于此”“对此”。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齐桓晋文之事》)
25.①被繁忙的公务束缚,不能脱身离开官场。②觉得自身德行不够。
解析 由“及来筠州……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苏辙被繁忙的公务束缚,不能脱身离开官场。由“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宜其不可得哉”可知,苏辙觉得自身德行不够,达不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参考译文】
  我因为获罪被贬,主管筠州的盐酒税,还没到(那里),天下大雨,筠州大水漫溢,淹没了南市,漫上了北岸,冲毁了刺史府门。盐酒税所的房屋下临江边,水灾特别严重。(我)到了以后,房屋破烂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居住。这年的十二月,才支撑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那倒塌缺损的墙壁,开辟听事堂的东面,盖了小屋,种杉树两株,竹子百根,把它作为安逸休息的场所。
然而盐酒税的事务过去是三个官吏共同管理,我到这里,其中的两个人恰好都卸职离去,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个人。(我)白天就坐在市场上处理卖盐、卖酒、交易猪和鱼的税收事务,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争些微小利税来尽自己的职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到来。早晨就又出来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够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出入,看到它,自己没有不哑然失笑的。
我从前年纪小的时候读书,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竹器盛饭,用瓢饮水,在简陋的街巷居住,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还是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对学习也没有妨害,何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 等(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尘俗的琐事,摆脱繁杂事务的束缚,把自己放到那能修养道德品质的场所,却每每被事务缠绕而不得不留下处理,这样以后才知道颜回心甘情愿地贫穷卑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俸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的确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害啊。
唉!读书人当他没听到深刻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之中,自己就会把财帛、子女看得很重,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照义理去追求道义(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的大小和人的生死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 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此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我正十分诚挚地想磨掉、洗涤污秽,仰慕圣人贤者的各种品德,希望达到他们的万分之一,我自知我有缺陷,而想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快乐,应该达不到吧!
我已经因为贬谪来到这里,即使知道受职事束缚的危害,但按情势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归田园休息,修缮前辈破旧的房屋,修建简陋的房屋居住在那里,这样以后追求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快乐,实现所向往的东轩之乐,悠闲自得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是我现在所敢奢望的。
26.BDG
解析 虽生E死断开而岂有H所计于外
知识拓展
“所”的意义和用法
(1)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等)”。
【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构成“为……所……”“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例】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
【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27.D A.正确。B.正确。因为/连坐(治罪)。C.正确。都是“困窘”的意思。D.错误。忧虑、担心/困苦。
回溯教材
教材中“坐”的意义和用法
(1)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项王、项伯东向坐。(司马迁《鸿门宴》)
(2)座位。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3)空,徒然。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连坐(治罪)。副有罪,当相坐。(班固《苏武传》)
教材中“穷”的意义和用法
(1)困窘。人穷则反本。(司马迁《屈原列传》)
(2)穷尽。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8.A 朱碧潭年轻时曾追随父亲游历风景名胜,受前人启发,开始学习写诗,时人认可。
29.(1)(家人)拿起笔砚扔向他,想用这种方式激怒他,希望他能有所作为。
(2)朱君的诗虽然因为这件事被人知晓,但人们还是不知道重视他的诗,又借此来诽谤他。
解析 (1)欲以怒君:省略句,应是“欲以(之)怒君”。怒:激怒。冀:希望。
(2)虽:虽然。于: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重:重视。谤:毁谤,恶意地攻击别人。
30.①朱碧潭对诗真诚热爱,即使不被认可也不改变。②朱碧潭曾拜访作者,呈上数十首诗作为见面礼,希望得到作者的认可。③作者想通过为其诗作序,不辜负他的心意,不让他的诗作被埋没。
解析 ①文中提到朱碧潭“耽酒自放……以诗为娱”,即便他的诗“不行于时”,家人不理解甚至责骂他,他仍坚持写诗,足见其对诗的真诚和热爱,不因外界的否定而改变。②“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朱碧潭曾拜访作者,并带来数十首诗,态度谦卑恳切,只求作者能给予认可,这让作者感受到他对诗的重视和期待。③由“君既死……不孤其意”等可知,作者深知朱碧潭对诗的热爱和执着,为其诗作序,是不想辜负他的心意,也是为了让他的诗作不被埋没。
要点提示
  探究文章的写作意图,首先要关注文首或文末。探究时既要结合时代背景,又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注意知人论世。写作意图一般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密切相关。
【参考译文】
  诗人朱碧潭,名汶,出身于名门,年少时跟着父亲四处游历,往来于荆湖、豫章一带,在洞庭、彭蠡、九江之间泛舟,乘风破浪,认为这很豪壮。登上匡庐山,游览赤壁,观览古代名人贤士隐居遁世、长啸吟咏的遗迹,触动了他的志趣,于是学习写诗,沉溺饮酒,自我放纵。当他纵情嬉戏、颠倒欢畅,欢笑呼喊、快乐安适的时候,就把写诗当作娱乐,认为别人不能了解自己。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当回事。他的诗在当时不流行。屋室的墙壁、门窗,都写满了题诗,墨渍纵横交错,涂得到处都是,只是用来向家仆、妻子、儿女炫耀罢了。(他)贫穷却不自己谋生,家人讥讽他说:“什么东西这么让人讨厌,白白弄脏了墙壁门窗,又不能当饭吃,难道是画饼充饥吗!”(家人)拿起笔砚扔向他,想用这种方式激怒他,希望他能有所作为。朱君不为此生气,也不改变。
有一天,郡守发布命令,寻访所谓的诗人朱碧潭。差役拿着告令在街市上大声询问,没有人知道说的是谁,很久之后才知道是朱君。差役到(朱君家)门口,强迫朱君去拜见郡守。朱君穿着粗布衣服,窄袖长襟,大步走向府衙。郡守走下座位向他行礼,朱君没有什么不敢接受的,长揖后坐在上位。朱君居住在西郊,地处偏僻的田坳和山林交界之处,整天没有人迹。只有郡守去拜访他。老旧的亭子几根椽子倾斜,种上竹子支撑着,朱君安坐着守在亭子下面。烟囱里白天冒出的烟也是潮湿的,随即拾取槠树叶,烧火煨笋,煮茶来招待郡守。差役们忍着饥饿在门外辱骂,朱君好像没听见。从此朱诗人的名声,在郡中喧哗起来,他的诗也渐渐被人们传诵。然而因为以平民的身份和地方长官交往,指责他的人很多,诽谤、妒忌纷纷兴起。而郡守之所以那样降低身份礼待朱君,又不是因为他能写诗。郡守的父亲过去和朱君的父亲有交情,为了讲和修好、报答旧日的恩德罢了。朱君的诗虽然因为这件事被人知晓,但人们还是不知道重视他的诗,又借此来诽谤他。唉,可说是困窘啊!
大凡世上对某事物有所爱好的人,必然是这种事物深深击中他的欲望,并非常满足他的内心。他追求它然后得到它,得到后就快乐,即使生死也不能改变,难道还会计较除此之外的东西吗 诗歌不能在当时流行,用来获取钱财和宠爱,朱君确实是知道的。苦于闭门吟诵,受冻挨饿,衰弱沮丧也不厌倦,他的爱好就在这里。人们不了解、重视他的诗,哪里能够扰乱他的气概,改变他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拜访我,怀揣着数十首诗作为见面礼,神色谦卑而言辞恳切,大意是为自己的长处感到高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只是希望得到我的一句话作为认可。难道他是刻骨铭心,极度喜爱,虽然不考虑外在的东西,却还是不能忘记那微不足道的名声吗 唉!这本来就是朱君所爱好的。朱君已经去世,我因此特意为他的诗作序使其流传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心意,希望因为我的文章足以在他死后使他的诗受到重视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