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五单元 古代诗文阅读 02专项 常考题型3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05第五单元 古代诗文阅读 02专项 常考题型3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巅峰突破》2026版语文高三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5 15: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高考模块专项卷
第五单元 古代诗文阅读
专项2 古代诗歌阅读
常考题型3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满分2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答郑即翁
林景熙①
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
老爱归田追靖节,狂思入海访安期②。
春风门巷杨花后,旧国山河杜宇时。
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
  【注】 ①林景熙:南宋遗民诗人。②安期:又名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东海蓬莱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迟”意为“晚”,写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有比兴意味。
B.颈联主要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晚春杨花飘落、杜宇悲啼的图景,暗含情感。
C.诗歌中化用“靖节”“安期”“杜宇”等典故,使情感表达郁勃真挚,厚重深沉。
D.这是一首赠答诗,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因此诗人反复读诗。
2.诗歌首联和尾联呈现出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统一的抒情形象,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和甫咏雪【注】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陇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 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写寒风凛冽,阴云密布,下句写诗人坐看雪落山垄,玉山崔嵬,意境雄浑开阔。
B.颔联写雪能平治险恶之所,滋润枯竭之地,尽显才德,也表明此刻诗人心情极度低落怨愤。
C.颈联写大雪过后,世界变成白皑皑的一片,待雪发挥作用后,再把春天送回人间,留得美好。
D.尾联发表议论,寒乡之人不会念及兆示丰年的瑞雪,只盼望晴空万里带来的温暖。
4.好的咏物诗能观照物象本身,更能言志抒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9分)
浣溪沙
周邦彦
翠葆【注】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注】 翠葆:原指帝王仪仗的一种,这里形容竹子的青翠茂盛。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荷跳雨泪珠倾”与“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刻画雨中荷花,但写法有异,各具神韵。
B.上片最后一句过渡,“小池”既是上句“新荷跳雨”的补笔,又是下片“水摇扇影”的伏线。
C.上片用“转”写出池边小亭栏杆的曲折多姿,下片着“弄”描画了柳梢随风曼舞的娇柔。
D.词人以新颖的构思和灵巧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情趣盎然的池景图,意境清新,笔意闲适。
6.宋人曾赞叹周邦彦的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词人是如何写出“荷”“燕”“鱼”三种景物的情态之妙的 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无中生有。“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借酒消愁,愁未消解,重读友人寄来的诗歌,借此寻求慰藉。
2.①首联:诗人虽贫病交加但志气不减,不屈服于元朝统治。②尾联:诗人想到故国不复,悲从中来,借酒消愁,酒醒后只能从友人寄来的诗中寻求慰藉,无可奈何。③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抒情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和对故国不同的情感态度,共同塑造了一个守节不屈、眷恋故国的遗民形象。
解析 ①首联“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写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诗人虽贫病交加,但志气不减,虽是南宋遗民,但不屈服于元朝统治,具有昂扬的斗志。
②尾联“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写诗人作为南宋遗民,想到故国不复存在,不觉一种忧愁涌上心头,百感交集,无可奈何,借酒消愁,酒醒后只能从友人寄来的诗中寻求慰藉。
③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抒情形象,一个不甘屈服,一个愁绪满怀,实则体现了诗人对元朝统治者和对故国不同的情感态度,共同塑造了一个守节不屈、眷恋故国的遗民形象。
知识拓展
技法点拨
鉴赏人物形象“三角度”
3.B 颔联中的“非无德”“是有才”肯定雪“尽显才德”;再结合注释中“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可知,此处并不是表明诗人“心情极度低落怨愤”,而是暗示诗人如雪般才德双全,有改变现实、造福苍生的远大抱负。
4.①全诗句句贴近雪来写,表现雪的特质、功用、处境等,又通过对雪的描绘言志抒怀。②诗歌首联写雪的冰清玉洁,颔联写其清除污秽、滋润焦枯的作用,表达了诗人有像瑞雪一样惠济苍生的愿望,寄托了诗人清除积弊的远大抱负。③颈联写白雪覆盖世界,只待功成之时便放春归来,由雪的铺合之势、“功成身退”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和对变法成功的信心。④尾联写寒乡之人只盼天晴而并不感念兆示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变法的不理解以及诗人对目光短浅的保守者的批判。(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审题:
好的请以分析。
从全诗来看,每联都贴近雪的特点来写,同时托物言志。
①首联起笔写降雪前的景象,“玉崔嵬”的“玉”,显示了雪的晶莹洁白,突出其冰清玉洁的特质。颔联的意思是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现了雪的德才,也寄寓了诗人像瑞雪一样惠济苍生的愿望,寄托了诗人清除积弊的远大抱负。
②颈联写雪似乎把整个大地都包裹住了,“功成终欲放春回”,雪在发挥作用之后,再把春天送回人间,流露出诗人对雪的赞美之情。结合注释可知,此时王安石正极力推行变法,“雪”的“势合”暗喻诗人改革的大好趋势;而“功成”自然也有“变法成功”之意,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和对变法成功的信心。
③尾联表面写贫寒的乡民因久雪而愿天晴,实际上是批判其只会图眼前的暖和,却不知雪正是丰年的征兆,含蓄表达了百姓对变法的不理解以及诗人对目光短浅的保守者的批判。
知识拓展
技法点拨
鉴赏事物形象“三步骤”
5.A “都刻画雨中荷花”错误。《苏幕遮》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刻画的是夜雨过后,朝阳新出时的荷花。
6.①写“荷”:拟人、比喻手法,以动写静。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跳跃的雨点比作泪珠,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动态的雨滴写出了静态的荷叶的清新可爱。
②写“燕”:拟人手法。雨停燕回,一个“急”字赋予燕子以人的情态,描绘了其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
③写“鱼”:拟人手法。“惊”字生动地刻画了游鱼的敏锐及水面瞬间变化的情景。
解析 ①“新荷跳雨泪珠倾”:新鲜的荷叶上雨滴四溅,仿佛泪珠倾泻。“跳”赋予“雨”人的动作,富有动态美;“泪珠倾”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溅起的雨点比作泪珠,生动地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雨的动态衬托荷叶的静态,突出了荷叶的清新可爱。
②“风约帘衣归燕急”:帘幕被清风斜斜吹起,雨中的燕子急于归巢。“急”是着急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燕子以人的情态,大雨初停,因下雨未来得及归巢的燕子着急飞回,“急”字形象地写出燕子在雨来之时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
③“水摇扇影戏鱼惊”:水面上摇晃着扇子的影子,惊动了游弋的鱼儿。“惊”是受到惊吓之意,赋予鱼儿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水中的鱼儿感受到水面上摇晃的扇影,迅速四散逃离的画面,写出了“鱼”的反应迅速,令人想象鱼儿的迅速游离导致水面的瞬间变化,极具画面感。
技法点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