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对联梯度训练1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中考)语文对联梯度训练1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6 11: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统编版
PPT版
初中(中考)语文
对联梯度训练1
对联知识
一、古代对联的别称有楹联、对子、春联、门联、联语等。
二、对联要求: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收)”,即上联末句尾字(联脚)用仄声(三、四声),下联末句尾字(联脚)用平声(一、二声)。
③词性相当,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结构相称,类型一致。上下联对应的短语类型要一致,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ABAC型、ABCA型、ABCB型等叠词短语类型也要一致。
⑤用字不同,避免重复。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但尽量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异位重字)和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同位重字)。
⑥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三、区分上下联的方法:
①平仄方法区分: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②张贴方法区分:按古代右起竖写惯例,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③含义方法区分:引导作用为上联,含义深刻为下联;
④时间关系区分:旧时是上联,新时是下联;
⑤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范围小者是上联,范围大者是下联。
四、从上下联关系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1)正对指意思上相近,内容相关,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例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反对指两句意思相反、相对,形成鲜明对比。
例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串对也叫流水对,指上下联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一般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①连贯关系:例如:A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B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②因果关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条件关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转折关系: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李云撰写的青春寄语是一副对联,请帮他删改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应惜青春铸伟业
下联:莫叹白发苍苍悔余生
______________
莫叹白发悔余生
解析:根据“字数相等”的原则,上联七字,下联也应为七字;根据“结构相称”的原则,上联没用叠词,下联的叠词“苍苍”应删去。“应惜青春”对“莫叹白发”,都是四字动宾短语;“铸伟业”对“悔余生”,都是三字动宾短语,结构相称,对仗工整。
2.一位同学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他觉得下面这副对联能概括宋濂其人,但他区分不出上下联。你认为上联和下联分别是哪一句?(填字母)
A.厚实养德世称贤 B.勤艰求学书为上
上联:( ) 下联:( )
提示1:对联要求平仄相谐……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摘自《语文作业本》)
提示2:从上下联关系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串对,下联的内容往往是紧承上联而发的。
(摘自《名联鉴赏辞典》)
B
解析:根据“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三、四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一、二声)”的原则,“贤”是二声,“上”是四声,故B为上联,A为下联。
A
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忠厚传家久。
下联:诗书继世__。

解析:“久”是形容词,表时间长久,对应的近义形容词有“长”“远”“悠”“遥”等。“长”字通俗易懂,接地气,且是二声,符合“下联末字一、二声”的原则,故最佳答案为“长”。
4.某学校开展“走近名著,学写对联”活动,学校为此征集对联,请根据所给上联,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读名著似逢甘露
下联:赏美文如__春风
沐 (坐、浴、迎等)
解析:上联的“逢”是动词,根据“词性相当”的原则,对应的词语也应是动词,“如__春风”让人自然会想到“如沐春风”或“如坐春风”,故可填写“沐”或与其相近的词。
5.删改句子中划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水渺远的山,皆有情意。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________。
近水远山皆有情
解析:根据“词性相当”“结构相称”的规则,“清风明月”的词性是“形+名+形+名”,是并列短语,划线句对应的自然是“近水远山”;根据“仄起平收”的规则,“意”是四声,不能作下联的尾字,剩下的“皆有情”对应“本无价”,都是“副词+动词+名词”。
6.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成语也可以对对联,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你也对一对。
①山清水秀—( )
②粗茶淡饭—( )
花好月圆(柳暗花明、花红柳绿、风和日丽等)
山珍海味(锦衣玉食、山肴野蔌、玉盘珍馐等)
解析:“山清”和“水秀”均为“名词+形容词”的主谓结构,两者组成并列短语;“粗茶”和“淡饭”都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两者也组成并列短语。所选成语要符合“结构相称”的要求。
7.洋洋的爷爷是一名语文老师,年满六十退休。洋洋要赠送爷爷一副对联,你建议他选下面的哪一副?简述理由。
对联①:人活古稀非为易 福在心田实乃安
对联②:诗文馨香漫乡里 桃李天下绽芬芳
选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年满六十退休,而对联①中“古稀”指人年七十,故不合适;对联②中“诗文”“桃李”都能体现爷爷“语文老师”的职业特点,送给退休的爷爷赞美其职业成就最为合适。
(“桃李”代指学生或门生,亦引申为人才)
对联②
8.班级举行“传承家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
身教
家风
解析:下联成语“心领神会”是并列短语,根据“结构相称”的规则,上联对应的也应该是并列短语,“言传”和“身教”搭配,正好组成并列式成语“言传身教”;上联“祖训”是名词,下联对应的也得是名词,结合活动主题和“词性相当”“仄起平收”的原则,名词“家风”是最佳选项。
9.依据所提供语段的信息,在下联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上联: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下联:__棋半局,车无轮,__无鞍,炮无烟火__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解析:象棋棋子包括“帅、车、马、炮、相、士和兵”,根据棋子角色可知,“马无鞍”,“卒(兵)无粮”;上联“旧”是形容词,下联对应的最佳词语是“残”,“残棋”指快要下完的棋,对应“旧画”,填“象”也可。

卒(兵)
10.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濯清涟 冬梅 出淤泥而不染 夏荷 远群芳以无争 傲霜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
冬梅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
解析:根据花卉开花季节、特点和生活环境可知,“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搭配,“冬梅”“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一联;“染”是三声、仄声,“争”是二声、平声,根据“仄起平收”原则可知,“夏荷濯清涟出淤泥而不染”是上联,“冬梅傲霜雪远群芳以无争”是下联。
11.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双丰收的央视大剧《青山不墨》讲述了小兴安岭两代林业工人投身祖国建设,保护青山绿水的感人故事。语文兴趣小组创作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下面这段话,按照对联的要求补写下联。
郁郁葱葱的青山虽不曾着墨,千年来守护着我们的梦想;碧绿的流水虽没有弦,却是一架万古不变地弹奏着乐曲的琴。
上联:青山不墨千年梦
下联:______________
绿水无弦万古琴 或碧水无弦万古琴
解析:上联的“青山”是由形容词(表颜色)和名词通过偏正关系组合而成的名词,下联对应的自然是“绿水”或“碧水”;“不”是否定词,文段中的“没有”即“无”,与之对仗;“墨”是名词,对应“弦”;“千年梦”是由“数+量+名”组成的偏正短语,下联对应的自然是“万古琴”,且符合“仄起平收”规则。
12.请将下面六个句子搭配成完整的三副对联。要求先上联后下联。(只填序号)
①应效芬芳发自心 ②楼高但任云飞过 ③近水遥山皆有情
④清风明月本无价 ⑤莫学笑蓉空有面 ⑥池小能将月送来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②⑥
解析: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②④⑤的尾字都为仄声,都是上联,①③⑥的尾字都为平声,都是下联;根据“词性相当”的原则,上联②中“楼高”是由“名词+形容词”组成,三个下联中符合条件的只有“池小”,因此②⑥一组;根据“结构相称”的原则,上联④中“清风明月”是并列短语,下联①③中,只有“近水遥山”是并列短语,因此④③一组;剩余的⑤①一组。
④③
⑤①
13.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___天

解析:上联“读”是动词,下联对应的也必须是动词,如“鸣”“论”“言”“谈”等。“鸣”,没有体现出像上联“读”字那样赋予鸟以人的行为和情感的拟人化效果,在对联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上有所欠缺;“论”字相对较为正式、严肃,用在宁静、自然的情境中,意境上不够契合,显得有些生硬;“言”,字比较直白、普通,没有“谈”字所具有的那种轻松、亲切、互动的感觉,不能很好地与上联营造的氛围相呼应。因此,最佳答案为“谈”。
14.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1)上联: ① ;下联: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


解析:根据“结构相称”的原则,上联①中“鸣好鸟”是动宾短语,符合条件的只有“见南山”,故①⑤为上下联;根据“上联末字用仄声(三、四声)”的原则,剩下的②③④中,只有④能作上联(④的末字“落”是四声),根据“词性相当”的原则,④中的“花”是名词,②中对应的“山”也是名词,符合,而③中对应的“万”是数词,不符,故④②为另一副的上下联。

15.根据《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完成下面对联。
(1)上联:________孙行者 下联:鹰愁洞遇小白龙
(2)上联:黑风山里黑熊怪 下联:白虎岭________
五行山收
上白骨精
解析:根据“词性相当”的原则,(1)下联“鹰愁洞遇”由“地点名词+动词”组成,上联对应的也必须是“地点名词+动词”,由唐僧在取经途中遇到小白龙的情节,可联想到唐僧在五行山收孙行者的故事,故填“五行山收”;也可根据“猪八戒智激美猴王”的情节填写“花果山激”。(2)上联的“里”是方位词,下联对应的也得是方位词,“黑熊怪”是妖怪,且“黑”是重字,由“白虎岭”联想到“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可补写为:中白骨精。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