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评B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历史,是讲96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
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认识规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化论 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完的目的即是为此。
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对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
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
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
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
解析:A项,偷换概念,中国史前史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文字产生”不能等同于“文字记载”。
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
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
解析:C项,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可知,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并不能阐发历史规律。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
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
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
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其历史也千差万别。
解析:D项,以偏概全。根据文章第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可以看出,不只是文化传统的差异,还有民族的差异性。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
( http: / / www.21cnjy.com )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马矣,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通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节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4.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B.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C.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D.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袭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解析:这些都是李师道的做法,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重要动词断句。
答案:B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解析:A项,“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解析:D项,叛乱的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分)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5分)
解析:翻译这两句话,重点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因为;“人情”,人心;“出”,使之出,派……出;“捃摭”,寻找;“表”,给皇帝上奏章;“纪纲之仆”,维护军纪的人;“持”,稳定。
参考答案:(1)田季安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来谋害他。(2)(他)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
参考译文: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来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他)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8~9题。
行香子 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①,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②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①蛩:这里指蟋蟀。②槎(chá):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8.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词的整个上片由人间写到天上,写牛郎织女“关锁千重”不能相聚,“愁浓”二字表情达意。不过,分析时要联系词人的身世,看词人借写牛郎织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有在浩渺星河中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借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也有对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
9.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举出两种并结合文本加以赏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首词中为了表达离愁别绪,词人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答题时,要先找出来,然后分析各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发自己的离愁。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能答出两点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借浊酒思念家乡的两句是:“ , 。”
(2)《诗经·氓》中表达极度相思以至泪流满面的两句是:“ , 。”
(3)“ , 。”《荀子·劝学》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整天沉溺于空想,还不如抓紧时间学习。
解析:第(1)句中的“浊酒”是重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示;第(2)句中“泪流满面”可以联想到“泣涕涟涟”;第(3)句“整天沉溺于空想”提示的是“终日而思”,据此可以填写。
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 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
( http: / / www.21cnjy.com )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
( http: / / www.21cnjy.com )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解析:A项,“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特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而不是“自幼……等诗篇熟读成诵”,也不是“常常手自笔录”,而是“特意抄录”。B项,“唯一放心不下的”说法错误,因为戴安澜在信中说“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可见他所牵挂的并不只是“妻子儿女”,还有他的父母。C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要他申请难民身份”,原文是“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二是“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原文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
1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可以结合戴安澜的话来解答。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戴安澜无党派成见,一心为国;二是爱惜人才;三是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从这三个方面总结答案。
参考答案: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勠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意思对即可)
1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仔细阅读这两首诗,找出关于人物描写的诗句“诸葛前身今又来”“远征功业迈秦皇”,分别解说了他们的事迹,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
( http: / / www.21cnjy.com )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1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解析:结合国人的评价和美军与日军的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进行总结,国人的评价主要位于最后一段;美军的评价位于第四段和最后一段;日军的评价位于第四段。主要立足于舍身报国,扬声威,斗志旺盛,意志坚强,勇气令人赞叹。注意每个答题点都要结合材料。
参考答案: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意思对即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社会要进步,就要大胆改革。不清除 的旧观念,就不能更好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
(2)学习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跟大家一起进步,且不可 ,骄傲自大。
(3)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造成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禁锢,它的考试内容,也导致了中国文人举子们轻视自然科学而以死背硬记式地读经、 式地作诗文、纸上谈兵式地议论政事为务的风气。
A.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 胶柱鼓瑟
B.胶柱鼓瑟
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
C.固步自封
胶柱鼓瑟
抱残守缺
D.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胶柱鼓瑟
解析:三个成语均含贬义色彩,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从语境角度辨析其细微差别。“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保守不知改进。“固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
答案:D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及今,流传下来的关于“忠”“孝”的文章非常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是得到人们公认的。
B.立春是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八个节气之一,居二十四节气之首,我国在春秋时就有隆重的迎春礼,并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踏春等众多节俗。
C.范仲淹的早年曾多次到杭州游玩,其行踪也曾见诸文献;然而,真正让范仲淹与杭州结缘并在史册上留下英名的却是其晚年出任杭州知府时。
D.近日,中央要求加大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管力度。人们称,此举有助于遏制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有助于改善官民关系。
解析:A项,“最有代表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是得到人们公认的”句式杂糅。C项,搭配不当,应改为“早年的范仲淹曾多次到杭州游玩”。D项,成分残缺,在“配偶子女”前加“对”。
答案:B
17.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会把你戕害。”这话没错,但也不必为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
A.好人读了坏书受害至深,坏人读了好书受益些微。
B.好人读了好书取其精华,坏人读了坏书取其糟粕。
C.好人读了好书好上加好,坏人读了坏书不可救药。
D.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解析:通过第三句可知“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答案:D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微博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而且门槛很低,① 。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② ,于是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微博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③ ,这就造成微博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歧视或蔑视。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前后语境。第①处,应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前面的句子“没有传统媒体……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说明在微博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第②处依据前面的“匿名”和后面的“虚假信息”,可以推测横线上应是说“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第③处,依据前一句“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可以断定横线上的内容。
参考答案:①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②发布的信息往往无法证实 ③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说服人
19.下面是“将相和”故事中的插图“廉颇负荆”,请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有关内容,给两个人物各写上两句对话。(6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解析: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相关提示,可结合前后情节,特别是廉颇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的具体语言描写展开联想,进行拟写。要主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与场景。
答案示例:(廉颇)卑贱之人廉颇,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来向将军请罪!(蔺相如)老将军何罪之有,快快平身!(廉颇)将军宽宏大量,让廉颇无地自容。(蔺相如)你我和睦相处,共御外侮,实乃赵国大幸!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听见别人的声音,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声音被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人听见,我们甚至使用了不少技术手段。尽管我们天天急急忙忙地听和说,内心却很不情愿承认一件事:我们听不到别人的呼唤,自己的呼唤发出去,其实也没人听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两句话,分为两个意思: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主观上我们渴望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甚至借助了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二是客观上“我们听不到别人的呼唤,自己的呼唤发出去,其实也没人听见”。
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作思考的重点应为:在当今社会,即便是借助高科技手段,我们彼此在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沟通方面也让我们感到万分沮丧。
例文:
做理智的发声者和倾听者
梁文道先生在《常识》里说道:“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我们就像生活在一个闹腾腾的大房子里,每个人都歇斯底里地喊叫,为了让别人听见我的声音,我只好比别人更大声。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听见别人到底在说什么。”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里,我们甚至借
( http: / / www.21cnjy.com )助微博、微信等平台来发声,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多,却也越来越容不下别人的观点。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一个理智的发声者和倾听者。
浮躁的时代需要发声者。毋庸置疑,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上仍有许多束缚,压制着我们的自由。柴静曾在文中引用一句话:“自由,就是对所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我们独立思考,敢于抒发自己的观点来打破“不自由”的牢笼。不能如同梁文道所说的那种现象那样,忽视那些明目张胆而触目惊心的存在——“房间里的大象”,只甘于做麻木而受支配的被奴役者。
然而,在提倡发声的同时,我们也应更加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注聆听别人的声音,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倾听是一种美德,留予别人与自己平等的表达的权利。“人类最敬畏的,一是头顶璀璨的星空,二是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康德如是说。然而倾听也需要一种技巧,因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呼唤是一种理智的倾听。国家间处理关乎世界共同利益的问题时不都是这样的吗 G20峰会各国代表云集,为达成应对气候变暖保护环境的共识而磋商。亚太经合会议为谋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的共同利益而交换意见。国家层面尚且需倾听至此,遑论个人 个人倾听也须谨慎理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我们应倾听理智而健康有益的观点。
优秀的发声者需要在不断的倾听中进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声练习,循序渐进。发声与倾听并不是对立的,相反,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我们能够从别人的观点里纠正自己的不足。古谚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带来新颖脱俗的观点,却也难免有思虑不周之处。承认不足与失误需要勇气,也是优秀发声者才具有的品质。绝不能像微博上某大V无知妄说,并且死不承认错误。另一方面,我们要理智倾诉,宽容对待批判,保有一颗真诚而谦逊的心,不可一味谦冲自牧。
木心先生用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字谈为人处世之道:谦狂交作。如此,不妨将勇敢发声评为狂,理智倾听记为谦,谨记谦狂交作,做理智的发声者和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