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题
精
讲
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些人看来,娃娃们的某些好奇心似乎太过“出奇”,甚至带有某些“破坏性”“危险性”。但如果缺乏包容,动辄呵斥一番、下一道禁令,便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一位朋友的孩子,把家里新买来的一个金表拆坏了,他的朋友就惩罚了孩子。陶行知听说后,建议这位朋友带着孩子把金表送到修表铺,在钟表师傅修理时,让孩子在一旁跟着学习如何修表。这样一来,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不仅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涵养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既呵护珍贵的好奇心,又让好奇心中蕴藏的创造火花得以迸发,往往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选自《呵护创新的“好奇心”》,《人民日报》)
材料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一个重要环节是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目前,在一些学校的教学中,学生仍需完成大量习题、掌握各种题目的解法。事实上,培养解题能力固然重要,但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的能力才是创新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找到二者的平衡,既重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具体而言,在科学课上,要鼓励探究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设想;要积极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用新鲜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提升作业设计水平,鼓励学生在课后持续思考、主动探索。
(选自《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人民日报》)
题
精
讲
典
材料三:新奇想法和求知欲望越强烈,探索和钻研的劲头就越足。只有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才能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当然,从单纯感到好奇到实现科研突破之间,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科学探索之路漫漫而修远,少不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毅力和定力。正是靠着对未知放射性物质的好奇,居里夫妇花费近4年时间,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氯化镭。大学本科期间对量子物理产生好奇的潘建伟,潜心研究量子技术、建设科研团队,终于在量子纠缠领域形成了世界级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这说明,新奇想法只有通过刻苦探索才能成为现实。
(选自《以好奇心助力基础研究》,《人民日报》)
材料四:培养和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好问求知、探求未知的良好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对新鲜事物生发出好奇心。学校要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千方百计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起来,呵护他们的好奇心。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型企业,也要发挥科研资源充足、仪器设备丰富、科技创新便利的优势,通过举办开放日、夏令营和流动科普馆等方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向往,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选自《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人民日报》)
同样是谈呵护好奇心,材料一和材料四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
分
析
思
材料一:在一些人看来,娃娃们的某些好奇心似乎太过“出奇”,甚至带有某些“破坏性”“危险性”。但如果缺乏包容,动辄呵斥一番、下一道禁令,便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一位朋友的孩子,把家里新买来的一个金表拆坏了,他的朋友就惩罚了孩子。陶行知听说后,建议这位朋友带着孩子把金表送到修表铺,在钟表师傅修理时,让孩子在一旁跟着学习如何修表。这样一来,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不仅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涵养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既呵护珍贵的好奇心,又让好奇心中蕴藏的创造火花得以迸发,往往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四:培养和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好问求知、探求未知的良好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对新鲜事物生发出好奇心。学校要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千方百计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起来,呵护他们的好奇心。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型企业,也要发挥科研资源充足、仪器设备丰富、科技创新便利的优势,通过举办开放日、夏令营和流动科普馆等方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向往,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样是谈呵护好奇心,材料一和材料四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但如果缺乏包容,动辄呵斥一番、下一道禁令,便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涵养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既呵护珍贵的好奇心,又让好奇心中蕴藏的创造火花得以迸发,往往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可知,材料一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谈,即好奇心往往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从反面谈不要破坏孩子的好奇心。根据材料四中“培养和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好问求知、探求未知的良好环境”可知,材料四侧重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谈,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怎样来呵护和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
【答案】材料一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谈,即好奇心往往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从反面谈不要破坏孩子的好奇心。材料四侧重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谈,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怎样来呵护和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
理解材料内容的常用方法
1.细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中心句、主旨句。
2.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关键语句来理解。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落实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理解材料内容答题步骤
1.审题。①明确题目要求(提取哪个人物,哪件事,哪则材料,哪些信息);②紧抓题干关键词,分析题意和文意。
2.定位。通读材料,浏览大致内容,圈画重点,找出答题区域。
3.概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第一步是“筛选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去粗存精、去次留主,把符合题目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出来;第二步“整合信息”,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巩
固
提
升
实用类文本阅读课,老师以“科学点亮好奇心”为专题选取三则材料,组织探究学习,请完成问题。
材料一: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天文梦,在仰望星空时会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好奇心。不管在哪个国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都会逐渐降低,因为他们会越来越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再提出问题。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们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看到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去解决。所以说,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指出:“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是‘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印’在脑海里的解题套路。”刷题和创新显然不能同向而行。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2月6日第005版《教育周刊》)
材料二:图:中小学生知道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占比
巩
固
提
升
材料三:孩子天然就对宇宙空间具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好事。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以往,我们认为科普就像一个大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学家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但通常情况下,科普工作是另一个场景,科学家需要将知识变成一滴滴水播洒给学生,学生就会像小树苗一样自己慢慢吸收水分。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3年4月17日第A12版《深周刊 对话》)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应如何用科学点亮好奇心。
【解析】结合材料一“‘创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径依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可以称作创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问题时,我们会按照上一次的路径去解决,慢慢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刷题讲究机械化、熟练,甚至是‘条件反射’,只要拿到题,马上就能搜索到‘印’在脑海里的解题套路’刷题和创新显然不能同向而行”分析,学习中避免“刷题”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提倡创新和学生科学理解、吸收知识;材料二中小学生知道科学家事迹后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的占比图分析,发挥科学家榜样的力量,使他们对科学研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结合材料三“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进一步激发孩子们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分析,加强科普宣传,用科技的巨大成就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播种好奇心的种子)。
【答案】学习中避免“刷题”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提倡创新和学生科学理解、吸收知识;发挥科学家榜样的力量,使他们对科学研究保持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加强科普宣传,用科技的巨大成就激发孩子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播种好奇心的种子)。
感谢观看